□ 籽言 周垚
蘇州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僅為自身增添了獨特的魅力,也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7月在江蘇蘇州考察時指出,蘇州在傳統與現代的結合上做得很好,這里不僅有歷史文化的傳承,而且有高科技創新和高質量發展,代表未來的發展方向。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以文化人、文以載道的深厚智慧,熔鑄于五千多年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
作為一座擁有2500 年歷史的古城,蘇州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靈秀山水、小橋流水,勾勒出了江南水鄉的獨特風情和自然風貌,這既是“人間天堂”最生動的寫照,也是生態蘇州最寶貴的文化財富。如今,走在蘇州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郁郁蔥蔥的樹木、清澈見底的河流和五彩斑斕的花朵。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這座城市的綠色故事。
蘇州不僅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美麗的風景,更是積極推動生態建設的綠色之城。近年來,蘇州致力于守護其生態底色,持續書寫著新的綠色篇章。
與2007年相比,2022 年太湖蘇州地區湖體總磷、總氮濃度分別下降38.6%、55.2%,湖體水質由劣Ⅴ類改善至Ⅳ類,東部區水質穩定達到Ⅲ類,連續15年實現安全度夏;全面完成長江流域禁捕退捕任務,退捕漁民就業安置和保障實現全覆蓋,長江岸線開發利用率控制在50%以內,干流水質穩定達到Ⅱ類;大運河蘇州段5個國家、省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穩定達到Ⅲ類,全市生態空間保護區域面積占全市國土面積的37%;實施生物多樣性和風景名勝資源保護行動,通過基于自然的方式開展生態保護和修復,蘇州全市自然濕地保護率提高到72.5%。“十三五”期間單位GDP能耗下降超過18%,碳排放總量年平均增長率逐步放緩至2%以下,蘇州經濟走上了更高科技含量、更低資源消耗、更加環境友好的綠色低碳發展之路。
呵護綠水。依托水、文、城三篇文章,打響具有蘇州特色的生態品牌。今年,蘇州深入實施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毫不松懈抓好藍藻防控;常熟市開展長江保護修復、沿江港口碼頭和船舶污染防治等攻堅行動,確保長江干流水質穩定達Ⅱ類、主要入江河道保持Ⅲ類;吳江區推進大運河沿線岸線品質提升、太浦河“滬湖藍帶”計劃,構建以水為脈、林田共生、藍綠交織的自然生態格局。
太湖是江蘇乃至全國的一顆明珠,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蘇州注重創新、生態、文化各元素相互融合、相輔相成,深入實施新一輪太湖綜合治理,毫不松懈抓好藍藻防控,高水平實現“兩保兩提”;蘇州正在建設太湖博物館、太湖研究院,全方位研究展示太湖地區生態、歷史、人文等內容,努力打造世界級生態湖區、創新湖區的亮麗名片。
太湖博物館位于蘇州市吳中區臨湖鎮沐春園內,規劃面積308畝,其中一期工程86 畝,計劃于2024 年7月開放。太湖博物館將致力于打造以“三基地、四中心”為內核的太湖文化標志性載體,即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生態文明展示基地和水文化教育基地,太湖歷史研究中心、太湖文化保護傳承中心、環太湖城市文化交流中心和太湖生態治理展示中心。
位于吳中區的度假區是1992年國務院首批批準建立的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太湖水域面積921.05平方公里,占太湖總水域面積的39.4%,山林面積112.77平方公里,綠地面積118.81平方公里,植被覆蓋率達44.18%,是太湖的生態文旅形象代言人。作為省內以立法形式保護太湖島嶼生態的先例,《蘇州市太湖生態島條例》于2021年8月正式實施,明確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嚴格實行生態空間管控等,適用范圍為金庭鎮區域范圍內的西山島等27個太湖島嶼和水域。目前,自然資源部首批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落地生態島;“蘇州太湖生態島農文旅綠色低碳融合發展示范項目”入選國家第二批EOD模式試點;揭牌全省首個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示范基地,首個替代性修復實例落地居山灣……
悠悠太湖見證了江南地區數千年滄海桑田的變化,也浸潤出獨特鮮明的江南文化。“以景為引,以路為媒”,做優山、水、文,以高水平的生態建設助力文旅融合發展。
蘇州城,一頭是古城最高點、始建于南北朝的北寺塔;另一頭是蘇州工業園區高高矗立的新地標“東方之門”。古今同框、新老對望,煥發出這座江南水鄉城市的新氣象。
要擦亮江南文化名片。蘇州的山水與文化始終相互交織、共生共融,豐富的歷史人文、文化遺產都源自且蘊藏在自然山水之中,在描寫生態美的同時,也要彰顯文化韻味。要實施生態文化建設工程,把自然山水與古城、古鎮、古村、古建筑結合起來,充分挖掘、闡釋、利用好其中蘊含的文化底蘊,以文學、戲曲、影視、音樂等形式,推出一批文藝精品,講好發生在蘇州大地上的美麗中國故事。同時,要積極開發一批串聯文化遺產點位的旅游精品線路,讓人們在游歷山水、行走古城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到蘇州文化的豐富內涵與獨特價值。
在蘇州,生態文化已經深入人心。每年的植樹節、濕地日、生物多樣性日、環境日等環保主題活動都會吸引眾多市民積極參與。這些活動不僅提高了市民的環保意識,也為蘇州的生態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對于京杭大運河,蘇州花大力氣整治提升,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努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最精彩的一段”。蘇州虎丘區,加快滸墅關歷史文化街區的規劃實施,加快推進沿線環境整治提升、產業轉型升級,把運河岸線生態保護與發展總部經濟、科創文化產業統一起來。
望亭,古名御亭。作為大運河蘇州段的起點,望亭鎮以亭為名,因河而興,被譽為“運河吳門第一鎮”。據了解,在千年歷史長河中,望亭留下了稻作文化、良渚文化、崧澤文化、古驛文化印記。吳門望亭運河公園作為傳承千年的古驛站,既體現了望亭的傳統歷史文化,又突出了運河環境特色,成為集遺產保護、文化研究、生態旅游、特色黨建于一體的“吳門文化新地標”。近年來,望亭鎮持續加大運河文化傳承與保護力度。吳門望亭運河公園暨歷史文化街區沿京杭運河坐落而立,南起鶴溪大橋,北至雙白橋,全長約2公里,于2019 年5月全面落成。同時,望亭鎮以做優做美大運河蘇州段“第一印象”為目標,精心塑造“吳門望亭”特色文化品牌,全力推進望亭大運河文化帶全域化建設,逐步形成了集農業、休閑、生態、文化、旅游等于一體的產業集群。
因河而生,因河而興的蘇州吳江平望鎮,在深深的運河烙印下,增添了些許別處江南沒有的靈氣。平望鎮在有風景的地方勾勒新藍圖、在有風景的地方嵌入新經濟、在有風景的地方講好新故事,統籌推進大運河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和產業、城鎮、鄉村三大有機更新,在繼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發展,以更新催生“更新”,構建運河城鎮高質量發展的文化業態、產業生態和城鎮形態,在大運河畔演繹全新的精彩。
作為一個擁有豐富歷史文化和美麗風景的城市,蘇州在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僅為自身增添了獨特的魅力,也為其他城市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讓我們期待蘇州在未來的生態文明建設中繼續書寫輝煌篇章,為世界展示一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綠色之城。

晨曦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