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旭
“粉絲”就是資源,“粉絲”也是買主。這兩年,很多網絡平臺的直播間為了圈更多的“粉”、帶更多的貨,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老年人身上。
有處心積慮的主播,自編一個段子,再請兩三個人配合演繹,隨著劇情深入,當銀發“粉絲”吸附到一定數量后,“演員”們便開始賣慘、叫苦、博同情,進而達到夾帶或兜售各類產品的終極目的。
這些直播間里的段子,看似反映你我身邊的家長里短,實則劇情離譜、臺詞夸張,很多被帶偏的老年人情不自禁地選購、下單。
在收到后臺寄來的貨品后,老年人發現,拿到手里的東西要么被“張冠李戴”,要么粗制濫造或者以次充好,有的根本就是“三無”產品,勉強能用的也一點不實用。
退貨?直播間要么信息不回,要么干脆拔腿跑路。
投訴?多數時候是被平臺告知商品并無質量問題而不予退貨。即使有子女代爸媽與平臺交涉,稱“家中老人是被直播間虛構的劇情誘導了”,得到的答復也是“您家老人是自愿主動下的單”,拒絕了子女提出的退貨請求。
老人生氣而無奈,子女無奈氣難消。結果,一家人只能自認倒霉,真金白銀打了水漂。
有機構近期發布的《銀發經濟藍皮書》顯示,在60歲以上網民中,有80%的網民每天會花1.5小時來刷短視頻。當這種被稱為直播間“劇本殺”的手段成了氣候,并發展為針對老年人的亂象時,單靠銀發群體自知自覺或自認倒霉顯然是不夠的,也有失公平。
民法典規定,受欺詐方有權要求撤銷交易。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除退貨外,還應當按照價款的3倍賠償消費者損失。同時,消費者還可以要求政府主管部門根據產品質量法等相關規定對其予以行政處罰。如果主播銷售金額高、受害者眾多,則可能涉嫌詐騙罪,被害人可以到公安機關報案,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顯然,直播間不是法外之地,“劇本殺”坑蒙老人于法不容,更是有悖公序良俗,擾亂了平臺經濟發展秩序。
老年人的通信、購物、出行、就醫、旅行等已經離不開網絡。因此,保護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引導銀發一族正確觸網、用網,讓純凈的網絡成為智能化適老服務的重要載體,使他們的晚年生活變得美好、幸福而充實,是擺在全社會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今年7月,中央網信辦發布的《關于加強“自媒體”管理的通知》要求,“自媒體”發布含有虛構情節、劇情演繹的內容,網站平臺應當要求其以顯著方式標記虛構或演繹標簽。鼓勵網站平臺對存在爭議的信息標記爭議標簽,并對相關信息限流。
對于監管部門而言,要堅持以法律為準繩、以制度為戒尺,繼續加大對網絡直播平臺的監管力度,以建立健全責任追究機制,明確平臺若未盡到相關管理義務,就應對用戶損失承擔連帶責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又一個“雙11”將至,網購人群中,銀發一族不會離隊,更不會掉隊。希望各大電商、各類平臺、各種直播間多些真誠、杜絕套路,嚴格審核產品信息和宣傳內容,建立健全投訴舉報機制,暢通問題反饋和解決通道,讓“老爸老媽愉悅便捷地網絡購物”,讓兒女也少操些心,多得到些來自老人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