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生周刊》全媒體記者 張兵

中國政法大學教師 何夢葉
“在新時代,美育教師有責任努力激發青年一代從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覺和文化自為,引領他們一步步走進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國政法大學教師何夢葉,經常登上央視的青年二胡演奏家。她正在探索把中國器樂之美從課堂搬到網上,讓更多人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
“中國器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集中的形式載體之一,它教化人、鼓舞人、感動人,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提升人們的價值追求。”何夢葉說,“在新時代,美育教師有責任努力激發青年一代從文化自知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覺和文化自為,引領他們一步步走進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幾個月前,何夢葉完成了她第一門線上課程的錄制。
“中國器樂根植于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土壤之中,體現著中華民族的情感、意志、力量與追求,在新時代民族文化自信增強的歷史背景下,弘揚中國音樂應該成為時代主流。”在即將上線的《聆聽國樂》課程中,她多次自信地表達了這一觀點。
中國政法大學是以法學學科為特色和優勢的高校,何夢葉并非法學專業,而是學校目前唯一一個教中國器樂的藝術教師,她用一把二胡激活了理性法律人的感性細胞。
“中國器樂藝術表演的美學內涵,以‘和’為理想,有著橫向線性思維方式,求和諧、曠達、深邃、空靈,講韻味、意境,強調直覺與領悟,注重生命本體,使其構成了與西方音樂迥然不同的美感特征。”何夢葉說。
在她看來,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孕育出豐富而深厚的中國音樂文化,在中國器樂藝術中,人們可以感受到中國人的性格、中國社會的特質與中華文化的特點。
“法律是理性的,但藝術是感性的,在中國政法大學開展美育工作,時常能感受到這兩種迥異性格的滌蕩,法律與藝術并非不相通,藝術的潤色、音樂的滋養,對于‘培養大批高素質法治人才’具有現實而緊迫的意義。”何夢葉堅信。
在美育課堂上,怎么才能把課講好?到底怎樣才能真正做到“以美潤心,以美育人”呢?何夢葉一直在思考,她希望國家、社會各個層面推動與促進傳統藝術美育的發展。
何夢葉認為,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容易陷入“以藝術代替美育”的問題。藝術與美育雖然相關卻是不同的兩個領域,藝術求“專”,美育求“通”,美育是促進與藝術相關的各人文學科之間融會貫通的教育,是一種人文通識教育,如果教師缺乏兼具人文情懷和藝術水準的素養,就難以在教學過程中尋找到適合課堂的美育教學方法。
何夢葉出生于湖南益陽,從6歲起開始學習二胡,小學期間就通過了二胡演奏與中國民族民間舞考級的最高級;10歲時,她就斬獲了湖南省洞庭杯器樂大賽金獎。
2002年,她獨自來京求學,之后考入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附中,開始系統專業的二胡演奏深造,那一年,她才12歲。
中央民族大學音樂學院畢業后,她考取中央音樂學院研究生,專業仍然是二胡表演。畢業后的她,2016年入職中國政法大學,先是在校團委工作,2020年轉崗到人文學院,從事美育通識教育的相關工作,并一直擔任校藝術團民樂團的指導教師。
在入職學校前,她曾受邀赴多國參加文化交流活動并舉辦音樂會,多次在人民大會堂、國家大劇院、國際會議中心參加重要演出活動,還參與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元旦晚會”“國慶晚會”“中秋晚會”節目錄制。
為什么畢業后沒有選擇走職業演奏道路?何夢葉說,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在一些對外文化交流中,她意識到中國器樂藝術是中華文化傳播的一張極具標志性的名片,但中國器樂藝術卻又是在本土文化傳承中較薄弱一環。她決定投身到中國音樂的普及教育中。
“保留文化記憶,保持文化身份認同,這并非只是滿足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問題,而是民族文化基因或文化血緣的傳承問題,如果對此沒有正確的認識,中國器樂文化將產生斷層斷代,中國音樂文化乃至傳統文化的傳播將淪為空談。”談及此,何夢葉表現出強烈的使命感。
中國政法大學昌平校區北門出去一直往北走,路的盡頭,家屬宿舍9號樓的邊上,“藏”著一間音樂教室——臨建202。這間外表其貌不揚的平房,以前作為學生自習室使用,后來學校將其修葺一新,有了專業的隔音效果,并為之添置了不少樂器、音響。
從校園北門到音樂教室,這段10分鐘左右的路程,成了熱愛音樂的學生最愛走的一條路。通過這門課,學生能夠學習并且鑒賞到近50種中西方不同的樂器,音樂形式涵蓋了獨奏、重奏、管弦樂隊,音樂風格則包含古典、傳統與流行。
“這門課一直在這里開設,整個環境氛圍非常好,課程中間可以邊講授邊實踐,同學們一來,就會感覺跟其他的教室不太一樣。”何夢葉樂于“獨享”這間音樂教室,每周二下午,《器樂經典作品賞析與實踐》便在此授課。
何夢葉每次會提前到教室,開窗透氣,布置環境,調好音響設備,讓學生踏著音樂步入教室,這是何夢葉的一個習慣。何夢葉更愿意把自己的課堂稱為“音樂沙龍”,每周主題都不一樣,讓學生帶著期待進入教室。
這門課程在學生中口碑非常好,抽簽選課爆滿,甚至沒能選上課的學生也跑過來旁聽,許多學生稱其為一次“心靈SPA”,上完課后的學生紛紛互動留言。
“還記得那次的課程內容有些特別,中央民族樂團呈獻的《又見國樂》,一開場,劉沙指揮那段慷慨激昂的獨白,就讓人霎時間體悟到民族音樂之魅力——‘有一種力量叫國樂’‘有一種愛叫國樂’‘有一種信仰叫國樂’,是啊,這是中華民族的音樂!這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瑰寶,這更是每個中國人心中的驕傲!”
“走向教室,美妙悠長的音樂迎接了我,如遇春風。我忐忑的心一下子安定了,與其說它是一門課程,不如說它更像一場宴會、一次音樂沙龍,在專業課繁雜的課務之后,赴樂曲之約,徜徉于音樂之中,讓人期待。”
“感謝何夢葉老師,讓器樂鑒賞課沒有成為一節高不可攀的音樂專業課,而是以引路人的身份帶領我們從西洋樂器到民族樂器,‘初見乍驚歡,久處亦怦然’,也許這便是最適合形容我在《器樂經典作品賞析與實踐》課上所學所感的句子吧。”
4年來,何夢葉給本科生開設有通識主干課、通識選修課和藝術團排練課,年均授課在300課時以上,承擔包括《藝術修養與藝術鑒賞》《器樂經典作品賞析與實踐》《二胡演奏藝術探索》等7門課程教學。
作為藝術指導教師,何夢葉兩次帶領校藝術團出訪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進行文化交流并舉辦“中國之夜”文藝演出活動。
2020年,中國政法大學第十八屆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何夢葉獲得二等獎。2022年5月,何夢葉主講的《器樂經典作品賞析與實踐》入選中國政法大學一流本科課程線上候選課程。2023年,她還榮獲中國政法大學優秀教學獎。
何夢葉說,她一直希望更多人能夠感受到中國傳統器樂之美。
“《聆聽國樂》以4年線下課程為基礎、一年的線上課程籌備、3個月的拍攝周期,除了主講部分,還有音樂作品的示范演奏。”何夢葉透露稱,“我邀請到十幾位當代非常優秀的青年演奏家合力打造,目前正在做后期制作,不久后會上線。”
這是她線上美育課程的新嘗試、新探索,為此,她不但負責策劃教學內容、制定錄制計劃、邀請演奏家,還需要協調各項工作,她很感激學校給予的支持與幫助。

舞臺實踐
國樂究竟美在哪里?在這些視頻節目里,何夢葉希望帶領學習者了解包括笛子、二胡、古琴、琵琶等15種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民族樂器及其音樂作品。
“讓更多音樂愛好者對那千姿百態的中國音樂產生聆聽與踏勘的愿望,找回根植于內心深處的文化記憶。”這是何夢葉的初衷。
中國器樂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與民族特質的表征,浸潤在中國數千年的音樂文化之中,它不只是表現音樂的載具,更是歷史發展的產物與文化美學的外現。
何夢葉認為,在做好音樂教育之余,還應當重視國學知識、各民族文化及相關傳統文化土壤的培育,將國學經典教育、古詩詞教育等融入演奏之中,展現出傳統文化更為豐富的樣態。
近幾年,何夢葉作曲、編創了《吾鄉》《千秋令》《天地之和》等音樂作品,這些藝術創作與舞臺實踐的積累,幫助她在中華傳統文化傳承工作中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