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怡,馬素麗
平頂山學院,河南 467000
護理信息能力是護士在護理領域中對信息學知識、技術和態度的綜合能力[1],其本質是對信息的獲得、評價、分析、使用等活動。病人安全、臨床文件系統的應用情況均會受到護士護理信息能力的影響[2]。近年來,我國醫療體系信息化快速發展,對護士乃至實習護生的要求日益提高,提高護理信息能力,減少工作重復和護理差錯,及時發現病人現存或潛在的健康問題,提升護理質量是臨床對新時期護士的要求[3]。安全與高質量的臨床護理服務與臨床護理人員的信息能力息息相關,實習護生作為行業儲備人才,對其展開調查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國內外學者探討護生的護理信息能力培養議題較多[4],但針對護生護理信息能力的調查結果存在較大差異。護理信息能力已經被美國的多數院校列為護生培養過程中必須掌握的基本、核心能力,其他多個國家也將護理信息能力作為護理實踐能力教育的基礎課程[5]。美國護理信息學教育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深受各方面的關注,目前已形成了一套較完整的教育體系[6]。研究顯示,我國護理專業教育專家尚未對護理信息學相關培養方案達成共識[7]。陳媛等[8]對臨床護士的調查分析顯示,護士護理信息能力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目前,對護士信息素養水平的研究文獻較少[9],對護理實習生信息素養評價體系及標準的研究不足,對實習護生護理信息能力的調查存在相應的空白點。因此,本研究通過調查實習護生的護理信息能力現狀,探討相關影響因素,為醫院及學校培養新時代護理行業復合型人才提供參考依據。
采用方便抽樣方法,選取2021年7月—2022年3月在河南省南陽市某三級甲等醫院實習的護生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全日制高等院校護理專業實習護生;知情同意并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調查期間請假、調休的實習護生;其他原因中斷實習者。
1.2.1 一般資料調查問卷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問卷主要包括性別、學歷、生源地、在校是否擔任學生干部、護理實習時長、計算機能力、是否使用過護理信息系統、是否學習過護理信息學相關課程等內容。
1.2.2 中文版護理信息能力自評量表
護理信息能力自評量表(Self-Assessment of Nursing Informatics Competencies Scale,SANICS),由Yoon等[10]于2009年研發,用于調查護生的護理信息能力現狀。余自娟等[11]對其進行了漢化及文化調適,形成了中文版SANICS,該量表 Cronbach′s α 系數為0.931,重測信度為0.883,內容效度為0.950,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量表包括基本計算機知識與技能(13個條目)、計算機技能應用能力(4個條目)、臨床信息角色(5個條目)、無線設備技能(2個條目)及護理信息態度(4個條目)5個維度,共28個條目。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不能勝任(或不同意)”計1分,“部分勝任(或不太同意)”計2分,“完全勝任(或不確定)”計3分,“勝任且精通(或比較確定)”計4分,“達到專家水平(或同意)”計5分。總分為28~140分,中間值為84分。得分越高,表明實習護生護理信息能力越好。
研究者與實習護生取得聯系,使其明確調查的目的、意義、要求,征得本人同意后,通過“問卷星”小程序(二維碼、網絡鏈接等)發放問卷,調查對象單獨完成并提交問卷。共發放問卷292份,回收有效問卷282份,有效回收率為96.58%。
282名實習護生護理信息能力自評量表總分為(68.40±19.89)分,條目均分為(2.44±0.71)分。各維度得分情況見表1。得分居前3位和后3位的條目見表2。
表1 護理信息能力自評量表各維度得分 單位:分
表2 護理信息能力自評量表得分居前3位和后3位的條目(n=282)
表3 不同特征實習護生護理信息能力自評量表得分比較(n=282)
以護理信息能力總均分為因變量,將學歷、護理實習時長、計算機能力、使用過護理信息系統、學習過護理信息學相關課程作為自變量進行多重線性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方式見表4,實習護生護理信息能力影響因素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見表5。
表4 自變量賦值
表5 實習護生護理信息能力影響因素的多重線性回歸分析(n=282)
丁娜娜等[12]對貴州省3所高校實習護生研究發現,護理實習生護理信息能力處于較低水平。李媛媛等[13]研究發現,山東大學附屬濟南中心醫院實習護生護理信息能力處于中等偏上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282名實習護生護理信息能力總分為(68.40±19.89)分,與量表得分范圍中間值84分相比,低于中間值,實習護生護理信息能力處于中等偏下水平。本研究與此2項研究結論不一致,可能與研究對象所在地域不同相關。實習護生的護理信息能力處于中等偏下水平可能原因是:一方面,我國護理信息學研究起步較晚,護理信息能力的培養體系尚不完善,實習護生護理信息能力相對較為缺乏;另一方面,某些實習帶教老師忙于臨床工作,帶教內容主要為臨床基本操作,缺少對實習護生護理信息能力的系統帶教。護理信息能力各維度橫向對比中,護理信息態度條目均分最高,為(3.32±1.27)分;計算機技能應用能力條目均分最低,為(1.99±0.82)分,與余自娟等[14]的研究結果相同。信息化時代,人們可以在很多領域學習到計算機相關知識,加上在高中和大學時期對計算機知識的學習使實習護生有了相對較強的計算機知識。但是結果顯示,護生的計算機知識與技能得分卻處于中等偏下水平,與護理專業相關的應用能力水平更低,此結果可能與長久以來的意識觀念有關。盡管計算機的覆蓋面越來越廣,但對于醫療行業尤其是護理行業來說,病人更關注病情變化,護士更關注護理成效與病人感受,由此出現了實習護生不能將創新和信息學融入護理專業領域以及不能做到主動向他人普及信息學應用等問題,這也直接導致了計算機技能應用能力維度中3個條目得分最低的結果。實習護生持有相對積極的護理信息態度,這與余自娟等[14]的觀點基本一致。在“計算機只是促進護理工作的工具,并不能完全代替人的功能”“互聯網+健康將變得更加普遍”等條目有較高得分。原因可能是: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的迅速發展,護生對計算機發展常態化的認知以及多數院校對實習護生護理信息態度方面的教育,最終使護生養成了積極的護理信息態度。建議高等院校以及教學醫院進一步關注實習護生與護理專業相關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對此方向有目的地進行干預,使實習護生的護理信息能力切實得到提升,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深實習護生對護理信息學的認識,同時讓護生在校期間更多地參加護理實訓、護理技能大賽、護理場景模擬、開設模擬臨床信息系統操作等實踐活動,切實將理論所學與實踐相結合,以提高護生的臨床護理信息意識和能力。目前,計算機在日常生活中占據的位置越來越突出,護生的護理信息態度表現較為積極,說明護生意識到計算機在護理工作及職業發展中的重要性,并且認識到護理信息能力成為護士的必備素質之一,學校應及時發現并抓住護生的積極心理,開展護理信息學的理論學習和護理信息系統設計、實施與評估的相關操作培訓。
多重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學歷、護理實習時長、計算機能力、使用過護理信息系統、學習過護理信息學相關課程是實習護生護理信息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
3.2.1 學歷
本研究發現,學歷對護生護理信息能力有重要影響。這與Kleib等[15]的研究結果相似。本科階段實習護生護理信息能力得分較專科階段實習護生高,一定程度上說明學歷越高,實習護生的護理信息能力越強,與趙佳等[16]的研究結果一致。但專科實習護生得分均不高,原因可能是:專科生學習年限、護理實踐課程開設及基本信息能力較本科生相對不足,見習和實踐的機會較本科生更少。除此之外,本科和專科課程重點、培養方式不同,也對實習護生的護理信息能力產生影響。因此,本科階段實習護生護理信息能力明顯強于專科階段實習護生。建議開設專科護理專業的高等院校,可以進一步加大對專科護生護理信息能力的培養力度,增強專科生對護理工作的認知,以縮小與本科專業之間的差距;建議本科護理專業教育者,制定明確的護理信息能力培養目標,增加護生護理信息能力培養的實踐訓練機會,強化本科護生的護理信息能力薄弱點,滿足迅速發展的護理行業對人才的需要,培養具有高護理信息能力的綜合型護理人才。
3.2.2 護理實習時長
本研究中,實習時間>6個月的護生護理信息能力得分高于實習時間<6個月的護生,護生實習時間越長護理信息能力越強。這可能是由于不同院校對護生的培養計劃不同(除特殊原因縮短實習時間會導致<6個月外,均應在6~12個月)。護生在校期間主要學習基礎知識和理論知識,進入臨床工作才能有效地將理論聯系實際,逐漸形成較強的護理信息能力;在臨床實習時間越長,護生的基本護理操作技能(包括護理信息系統使用技能)越強,也就會對護理信息系統越熟悉[17]。因此,護理實習時間不同造成護生護理信息能力不同。建議高校組織護生在校期間進行短期見習、實踐等活動,增加臨床學習時間,在提高各項護理操作技能的同時了解和掌握臨床各種護理信息系統的基本結構和使用方法;同時鼓勵護生利用假期主動走進醫院,參與臨床工作,通過實踐鞏固和提高護理信息能力,使護生在正式進入臨床實習前就具備一定的護理信息能力。
3.2.3 計算機能力
本研究發現,實習護生考取的計算機等級越高,護理信息能力得分越高,未參加計算機等級考試的護生護理信息能力得分最低,這說明計算機能力是影響護生護理信息能力的因素之一,與何曉璐等[18-19]的觀點一致。目前,護生在高中階段學習過基礎計算機課程,大學階段也有相應的學習,了解文字處理、文件處理(復制、粘貼、刪除等)、PPT創建等基礎計算機知識,但是每個人學習情況不同。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工作環境也更加智能化、信息化,臨床越來越需要高計算機能力的護理人員[20]。總體來說,實習護生考取的計算機等級越高,計算機素養越強[21]。因此,建議高等院校護理專業教師鼓勵護生積極參與計算機等級考試,增強計算機能力,提高護理信息能力。同時,應在護理專業原有培訓計劃基礎上有目的地進一步培養護生的計算機能力。另外,相關任課教師在課程中應該穿插講解醫院內常用的護理信息系統內容,如電子健康記錄系統、健康管理系統、藥物管理系統等,增加護生對護理信息系統的認知程度,提升其護理信息能力。
3.2.4 使用過護理信息系統
本研究發現,使用過護理信息系統的實習護生護理信息能力得分高于沒有使用過護理信息系統的實習護生。由此可見,是否使用過護理信息系統對實習護生的護理信息能力影響較大,這與Shin等[22-23]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原因可能是:由于不同護生的實習情況不同,在實習期間是否能夠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融會貫通,有無積極主動學習臨床中使用的護理信息系統,有無提前對護理信息系統理論知識進行了解等,都會對護生的護理信息能力有所影響。建議高等院校制定相應計劃對將要進入臨床實習的護生進行護理信息系統培訓。同時,應該盡可能安排護生進入具有一定信息化設備的醫療單位實習,增加對護理信息系統使用的理論講解及相關實踐安排,根據授課內容及實踐后掌握情況制定考核標準,將實習護生對護理信息系統的使用情況納入實習考核內容,調動護生的主動學習積極性,提高護生的護理信息能力。
3.2.5 學習過護理信息學相關課程
本研究顯示,學習過護理信息學相關課程的實習護生護理信息能力得分高于未學習過護理信息學相關課程的護生,與Galacio等[24-25]的研究結果一致。我國開設護理專業的大多數高等院校針對護理信息學制定了相關培養方案,由于多數護生不清楚、不確定哪些課程屬于護理信息學范疇,且對相關課程重視度不夠。對于有明確護理信息學相關課程的護生來說,在學習課程時更容易激發學習興趣。因此,建議高等院校教師在授課時應當明確所授學科與護理信息學的關系,讓護生可以更加有計劃、有目的地學習。同時,建議高等院校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學計劃,提升護生的護理信息能力。
本研究發現,實習護生的護理信息能力處于中等偏下水平,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尤以基本的計算機知識與技能、臨床信息角色、計算機技能的應用能力、無線設備技能等方向需要重點關注;學歷、護理實習時長、計算機能力、使用過護理信息系統、學過護理信息學相關課程等是實習護生護理信息能力的影響因素,護理教育工作者應當制定更加明確、全面的培養計劃,開設護理信息學相關課程,培養新時代高護理信息能力的復合型人才,促進我國護理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