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群,彭文君,欒運慧
中山市人民醫院,廣東 528400
腹膜透析是終末期腎病的替代治療方法之一,可替代腎臟清除機體內的有毒物質,延長病人的生命。由于終末期腎病無法徹底治愈,長期透析導致病人身心健康受到極大影響[1]。有研究指出,多數腹膜透析病人存在心理障礙,其體力活動、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不愿參與社會活動[2]。因此,積極改善終末期腎病病人的心理健康狀況有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自我和諧是指個體可通過調和其人格結構中的各個層面,使內在的身心需求、外在的環境現實及未來理想等方面均能和諧一致[3]。個體自我和諧程度低易出現自我認知和自身經驗不能保持一致的情況,面對突發事件時難以積極、有效應對,心理承受能力差導致心理障礙的發生[4]。有研究表明,改善血液透析病人心理障礙狀況,有助于提高病人的生活水平和自我管理能力,進而改善生存質量[5]。因此,本研究探討自我和諧對終末期腎病腹膜透析病人康復結局的干預作用。現報道如下。

1.1.1 納入標準
1)符合《內科學》[6]中終末期腎病診斷標準;2)病人均于本院接受腹膜透析治療;3)腹膜透析治療時間>3個月;4)病人意識清楚,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5)病人及家屬對研究知情且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1.2 排除標準
1)心、肝等臟器功能不全;2)伴認知障礙、精神障礙;3)伴視力、聽力等感官障礙;4)合并惡性腫瘤;5)伴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等;6)近1個月內親屬遭受重大事故或疾病。
1.1.3 剔除標準
1)主動要求中斷試驗;2)拒絕接受試驗;3)失訪。
1.2.1 卡氏評分
采用卡氏評分[7]評估病人活動狀況,總分0~100分,>70分表示病人有良好活動能力,分值越高表示病人活動能力越好。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28。
1.2.2 社會功能缺陷篩選表
采用社會功能缺陷篩選表評估病人社會參與狀況,包括職業工作情況、婚姻職能等10個問題,每個問題采用0~2分計分制,總分為0~20分,總分>2分表明社會參與受限,分值越高表示病人社會參與程度越差。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14[8]。
1.2.3 整體營養狀況量表(Patient-Generated 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PG-SGA)
采用PG-SGA評估病人的營養情況,包括疾病和年齡、代謝應激狀態、體格檢查等7個方面,總分為0~35分,分值越高表示營養狀況越差。<3分為營養良好,≥3分為營養不良。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07[9]。
1.2.4 自我和諧量表(Self-Consistency and Congruence Scale,SCCS)
采用SCCS評估病人自我和諧狀況,包括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16個條目)、自我的靈活性(12個條目)和自我的刻板性(7個條目)3個維度,共計35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5分計分,總分35~175分,分值越高表示自我和諧度越低。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33[10]。
1.2.5 社會影響量表(Social Impact Scale,SIS)
采用SIS評估病人病恥感,包括社會排斥(9個條目)、經濟歧視(3個條目)、內在羞恥感(5個條目)及社會隔離(7個條目)4個維度,共24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4分計分,總分為24~96分,分值越高表示病恥感越嚴重。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10[11]。
采用問卷調查和訪談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調查。調查前,研究人員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病人解釋研究目的、意義和注意事項等,解釋后讓病人獨立完成問卷,不能自主完成者則由家屬協助,填寫完畢后現場核對回收;填寫過程中研究者對病人不明白的問題進行解釋。本次調查共發放量表(問卷)204份,有效回收200份,有效回收率為98.04%。

終末期腎病腹膜透析病人康復結局通過量化評估病人活動狀況和社會參與狀況等進行判定。將卡氏評分>70分、社會功能缺陷篩選表≤2分的病人視為康復結局良好,納入良好組;2項評估結果均不合格或僅有1項結果合格者均歸入不良組。本次調查終末期腎病腹膜透析病人卡氏評分20~100(75.67±20.75)分,其中154例病人活動正常,占77.00%;社會功能缺陷評分0~16(7.18±5.05)分,148例病人存在社會功能缺陷,占74.00%。最終根據評估結果,共有40例終末期腎病腹膜透析病人康復結局不良,占20.00%。
經Pearson相關性檢驗,卡氏評分與SCCS、SIS評分呈負相關(r值分別為-0.535、-0.514,均P<0.05);社會功能缺陷篩選表評分與SCCS、SIS評分呈正相關(r值分別為0.446、0.423,均P<0.05)。
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病程、SCCS評分、SIS評分、家庭月收入和營養情況是終末期腎病腹膜透析病人康復結局的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表2 影響終末期腎病腹膜透析病人康復結局的多因素分析
終末期腎病病人因疾病導致的不適感和長期腹膜透析等多種因素影響極易出現悲觀、焦慮等負性心理,導致病人治療依從性下降、無法良好預測自身未來的發展、個體角色和社會角色缺失,進而導致病人康復結局不佳,生存質量下降。
本研究結果顯示,部分終末期腎病腹膜透析病人存在社會功能缺陷、康復結局不良,與吳麗艷[12]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本研究著重分析病人心理狀態對康復結局的影響。自我和諧可反饋個體自我內部的協調一致及自我與經驗的協調狀態,不僅反映個體自我認知和實際經驗保持一致的程度,也可反映個體靈活應對情境變化的能力[13]。相關研究指出,個體自我和諧的程度越高,越能保持良好心態進而積極地接納自我,有效地控制自我,可較好地適應周圍環境和事物[14]。
本研究結果顯示,康復結局不良組病程長于康復結局良好組,且SCCS評分和SIS評分均高于良好組,說明康復結局良好組病人活動狀況和社會參與狀況更好;相關性分析顯示,卡氏評分與SCCS評分、SIS評分呈負相關,社會功能缺陷篩選表評分與SCCS評分、SIS評分呈正相關。終末期腎病病人接受腹膜透析治療雖可延緩疾病進展、延長生命,但無法徹底治愈疾病,隨著病人長時間的治療和機體功能逐漸衰退,病人極易出現自卑、抑郁等負性情緒而無法做出相應的調整和適應,很可能產生自我不和諧和心理障礙[15]。研究指出,當個體的各種自我知覺和自我經驗之間的關系出現混亂、不和諧時,個體即會出現緊張、困擾等不良心理狀態[16]。而這些不良心理狀態的出現會導致終末期腎病腹膜透析病人因無法長時間外出工作,病人對未來職業生涯和社會生活充滿擔憂,不愿意接受親朋好友的關心,也不愿與外界接觸和參與社會活動,從而影響病人康復結局[17]。此外,自我和諧度低的終末期腎病腹膜透析病人靈活變通能力較差,難以通過網絡查詢、閱讀書籍等多種途徑獲取正確的疾病認知,面對問題時也無法靈活應對,易出現固執專斷的思想,喪失希望和信心,甚至選擇放棄治療,導致康復結局較差[18]。宋佳倩等[19]研究結果指出,提高老年人群的自我和諧程度,有利于促進積極態度的形成和身心健康。本研究發現,SCCS、SIS評分是終末期腎病腹膜透析病人康復結局的危險因素(P<0.05),證實終末期腎病腹膜透析病人自我和諧會對康復結局產生較大的影響,為病人臨床護理措施的制定和優化提供依據。此外,終末期腎病腹膜透析病人的透析后疲乏可導致其出現昏昏欲睡和欲望下降等情況,病人社會活動減少,自卑情緒較重,加上長時間持續性的侵入性操作和透析相關并發癥等因素可引起病人自我形象改變,從而產生病恥感[20]。病恥感高的病人會自我屏蔽日常社交活動,不愿與他人溝通,自身無法調整和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導致病人被孤立和社會邊緣化,影響康復結局[21]。營養不良和家庭月收入已被證實是影響個體活動能力和社會參與的影響因素[22],本研究結果也得以證實。分析原因可能在于,營養不良的終末期腹膜透析腎病病人疲勞感更重、乏力,病人不愿外出活動,活動能力和社會參與度下降,不利于病人康復[23]。家庭月收入是家庭生活的基礎,家庭月收入低的病人因患病所帶來的經濟負擔和無法為家庭付出等,導致其心理負擔加重,自卑感、焦慮和抑郁等負性情緒更加嚴重,易對他人有排斥感和疏離感,進而拒絕參與社會活動,影響康復結局[24]。
綜上所述,自我和諧對終末期腎病腹膜透析病人康復結局有較大的影響,可以通過提高病人自我和諧度、降低病恥感等,改善病人康復結局和生存質量。同時,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研究對象主要是單一區域的人群,無法兼顧病人的多元性和代表性,對研究結果的外推產生影響。此外,在相關因素中本研究僅驗證了自我和諧、病恥感對病人康復結局的影響,建議今后增加對其他因素如人格特征等進行進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