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楠
青海大學
自熊彼特將創新的概念引入經濟學領域以來,創新的概念逐步從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等聚焦于企業內部的創新模式向數字創新、生態創新、社會創新等企業外部開放式創新模式轉移。目前的研究尚未將最新的影響因素納入分析范圍,因此本文選取2010—2022 年有關企業創新能力的文獻進行綜述以及后續分析,旨在發現具有時代特點的影響因素。
在國內研究中,陳力田等(2012)總結出企業知識管理、組織規劃、戰略選擇能提升企業創新能力。金靜等(2018)總結出企業投入、經濟環境、金融發展、法律保護、市場競爭程度、產權性質、公司規模、資本市場壓力、控制權市場、政府干預、股權結構、董事會結構、薪酬契約、管理者特征、反腐敗、會計信息可比性是重要的影響變量。
在國外研究中,Strazzullo 等(2022)總結出數字經濟、數字技術、技術工具、知識開發與利用等因素的重要作用。Aghimien 等(2022)從企業對機會的把握、對營商環境風險的感知、組織學習、企業資源管理以及創新信息技術等因素入手進行了綜述。
企業應當以何種方式實現高效創新,一直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通過文獻計量法,探討影響企業創新能力的因素。
文獻計量法是一種綜合運用數學、統計學和文獻學方法對文獻進行科學研究的定量分析方法。CiteSpace 作為目前學界文獻計量研究的主流工具之一,能夠進行文獻的可視化分析,形成知識圖譜,并有效識別研究前沿領域的本質、新趨勢和突變等。
本文選取的出版年度為2010—2022 年,在中國知網上以“企業創新能力”為關鍵詞,除去會議文獻和不相關文獻,共檢索出418 篇中文文獻。在Web of Science數據庫的核心合集中以“enterprise innovation ability”或“enterprise innovation capability”為關鍵詞,以“Article”為文章類型,篩選管理學領域相關標簽,共檢索出391篇英文文獻。中外文獻檢索規則如表1 所示。
表1 中外文獻檢索規則
中文文獻的關鍵詞聚類分析結果為創新能力、企業創新、創新績效、技術創新、專利、創新管理、中小企業、后發企業、協同創新等。
英文文獻的關鍵詞聚類分析結果為organizational culture、frugal 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collaboration、cluster、resource-based view、firm、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等。
綜合比較國內外研究主題,可以看出國內外研究重點有較多相似點:創新績效、技術創新、協同合作、企業內部管理等。國內研究在企業規模、后發企業等方面有較多文獻成果;國外研究中針對組織文化、資源投入、產業集群、企業社會責任也存在眾多研究。
中英文關鍵詞突現如表2 所示。
表2 中英文關鍵詞突現
國內研究重點從企業自身資源及企業性質轉向企業動態發展以及與外界的交互。社會資本在研究時間跨度上最長,并且多集中于前期研究,技術創新、協同創新、動態能力、創新績效、吸收能力和零售企業出現于時間區間的后半部分,是國內研究的重要趨勢。國外研究從外資投入、產品等實際的企業創新成果向可持續性等注重價值創造的成果轉移。
綜合上述結果,外部合作、內部管理和技術創新是國內外的共同研究重點。企業規模、產權性質是國內研究的重要因素;企業文化、資源投入、社會責任承擔、數字發展、領導者特質是國外研究的重要因素。其中,企業內部管理具有較大范疇,涉及企業文化和領導者特質兩個因素。考慮到近年來關于環境治理等國際熱點話題以及各國不同的國情,本文認為環境規制、政策形勢以及政府支持同樣具有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將上述因素劃分為宏觀層面的數字發展、政策形勢、政府支持,中觀層面的外部合作、環境規制、市場競爭程度和微觀層面的內部管理、資源投入、企業規模、產權性質、社會責任承擔。
(1) 數字發展
數字經濟的發展在總體上能促進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主要呈現U 形關系或非線性關系。
在企業外部,數字經濟能從行業ICT(信息與通信技術)強度、企業區位、市場競爭程度、數字平臺搭建、數字挑戰及其應對措施、資源共享等角度對企業創新產生影響。在企業內部,數字經濟能從投入產出轉換效率、資產專用性、人力資本結構、經營管理體系、企業規模等方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
數字化轉型可以改善企業創新能力、吸收能力、學習能力、適應能力、競爭能力、創新意愿、組織韌性,提高企業創新強度、全要素生產率,緩解企業融資約束,降低信息不對稱性,促進企業數字化轉型,提升管理效率和創新意愿,進而促進企業創新績效的提升。
(2) 政策形勢
政策形勢主要包括宏觀經濟形勢、市場化程度、政府治理水平、法治化水平、產品及要素市場發展水平等。
良好的政策形勢能夠緩解信息不對稱的負面影響,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其中,知識產權保護能夠通過知識溢出調動企業內生動力。法律制度對企業創新的影響則主要體現在社會經濟發展、執法力度以及經濟政策規定的異質性上。
(3) 政府支持
政府支持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主要體現為創新稅收減免、稅前扣除、資金補助等寬松政策。
政府通過事后稅收優惠的資源補充作用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減稅和降費對企業創新具有互補性影響,能優化營商環境。政府還通過提高本地財政科技支出水平,使財政支出向城市創新和企業創新領域傾斜。政府補助的信號傳遞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強社會其他組織對企業的信任程度,增加資金投入力度和合作傾向。
(1) 環境規制
環境規制對企業創新的影響主要有促進、抑制和倒U形關系三種。環境規制主要通過增加企業末端污染物治理、增加綠色創新補償、促進綠色金融發展等途徑增強企業創新能力。
企業面臨環境規制時會采取進一步加大投資研發投入力度或重新配置現有資源兩種方案。就環境規制異質性而言,命令控制型環境規制有積極的即期效應和抑制技術創新的滯后作用,市場激勵型環境規制有較長的激勵作用,公眾參與型環境規制短期作用微弱,但長期影響積極。
(2) 外部合作
企業的外部合作有橫向合作和縱向合作兩種,橫向合作的主體是產業集群,縱向合作的主體是價值鏈。
產業集群通過影響市場需求、競爭機制、合作機制、政策內容和強度等因素為企業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增強企業間的信任水平和資源共享傾向,并通過內部企業家精神、企業文化、創新意識、研發投入等因素促進外部作用的擴散。在產業集群內企業的合作中,企業為了維護知識共享和知識產權保護的平衡,還通過與高校、行業機構、政府等多方進行互動交流,形成“政產學研用”的協同創新模式。
在全球化背景下,開放式創新通過持續重組和并購整合行業關鍵技術和創新資源,匯聚全球創新資源,融入全球創新鏈和產業鏈,持續引進與培養科技領軍人才,加強對關鍵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的培育。
(3) 市場競爭程度
市場競爭程度對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主要有促進、抑制和非線性關系三種。
企業在經營發展過程中通過增加資金、技術等資源的投入提升產品創新質量,并積極增加廣告投入推進新產品市場化。較高的市場化程度能有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企業有效利用資源、整合資源,提高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
(1) 內部管理
有關企業內部管理對創新能力的影響,主要涉及戰略選擇、營銷推廣、成本控制、領導者特質、企業文化管理等因素。
在戰略選擇上,企業會根據所處的生命周期階段而采取不同戰略:在新生期及成長初期采用模仿創新戰略等,在成長后期及成熟期采用自主創新戰略等。在營銷推廣方面,主要有抑制和促進兩種觀點。抑制觀點認為營銷投入會擠占企業的創新投入,促進觀點認為企業創新成果的市場化能激發企業的創新投入動力。在領導者特質方面,領導者的戰略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學習能力、關系能力對企業創新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企業文化管理方面,企業文化能夠作用于企業員工、管理模式、組織學習能力等,從而對企業創新產生影響。
(2) 資源投入
企業主要通過資金、人員、技術等資源的投入為創新發展提供動力。
在資金方面,企業資金來源主要有政府投資、外資以及風險投資三種,并對企業創新能力產生促進、抑制、倒U 形關系、N 形關系四種作用。
在人員方面,研究人員的能力能夠企業增強競爭力,鞏固研發基礎,但過度的人員投入會造成人員冗余,降低工作效率,阻礙組織創新。
在技術方面,企業通過自主研發、合作研發、消化吸收、直接購入成熟技術,或接受外商投資,實現新設備、新產品、新加工方法以及銷售策略、管理方法、產品設計等方面的創新發展。
(3) 企業規模
在現有研究中,企業規模多表現為人員或資本規模,并常以控制變量或調節變量的形式出現在研究模型中。
企業規模體現了企業創新競爭力所依賴知識基礎的寬度和深度。通常規模越大的企業,所處的市場競爭相對緩和,優先占據有利市場地位,及時響應消費者需求,為企業創造收益,彌補創新成本。
(4) 產權性質
我國對企業產權性質的劃分包括國有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聯營企業、三資企業和私營企業。在具體研究中,大多粗略劃分為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兩種。
相關研究主要涉及政府補助、研發經費、政策制度、融資約束、高管團隊特征、薪酬差距、環境規制、股權結構、外資投入、行業性質、政府債務等因素,產權性質多以控制變量的形式出現。
(5) 社會責任承擔
企業主要通過向社會提供工作機會、從事公益活動、改善環境質量、參與地方扶貧項目等行為履行社會責任。
企業承擔社會責任并不一定能直接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但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會隨著正能量的外部行為進一步提升社會公眾及其他社會組織對企業的信任度。社會信任能夠塑造外部營商環境,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彌補正式制度缺失,促進知識共享,緩解內部融資約束,降低資本成本,促進研發投入,提高創新能力。
本文使用CiteSpace 軟件對2010—2022 年國內外關于企業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的文獻進行分析,并對分析結果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進行綜述。
縱向對比來看,國內研究傾向于探索符合我國經濟發展趨勢的因素,側重企業自身;國外研究傾向于企業創新與外部環境的交互影響,側重整體結構。橫向對比來看,各因素之間同樣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聯系,因此將某一因素割裂開來分析會忽視因果復雜性的影響。
影響企業創新的因素在時代背景下愈發復雜多變,而在當下數字時代,企業之間、區域之間、國家之間的關系也愈發復雜,僅憑借少數幾個因素難以一窺全貌。此外,國內外關于企業創新能力影響因素研究的側重點不一致,各有特點。因此,對企業創新影響因素的研究需要結合時代特征持續進行,實時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