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義娜
社會支持在大學生體育鍛煉與社交焦慮的中介作用研究
梁義娜
(廣西師范大學 體育與健康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目的】分析大學生體育鍛煉、社會支持和社交焦慮之間的關系,探討社會支持在體育鍛煉和社交焦慮之間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問卷調查法,以698名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使用t檢驗、Bootstrap法等統計學方法進行處理分析。【結果】大學生體育鍛煉平均得分為(23.01±16.36)分,體育鍛煉與社交焦慮呈負相關關系,與社會支持呈正相關關系;社會支持在體育鍛煉與社交焦慮之間起到中介調節作用,社會支持子維度支持利用度的中介效應顯著,客觀支持與主觀支持的中介作用效應不顯著。【結論】社會支持在體育鍛煉干預大學生社交焦慮中具有中介作用,其中,支持利用度在中介效應中起到主要作用,體育鍛煉通過對支持利用度的影響間接地改善了大學生社交焦慮。
體育鍛煉;大學生;社交焦慮;社會支持;中介作用
社交焦慮(social anxiety),又稱為社交恐怖癥,是指個體在人際交往情境中感到焦躁、不安、厭惡,甚至是恐懼的不良情緒反應,其表現特征為:在參與人際交往時,個體出現害怕與人溝通、擔心遭到拒絕或受到他人的不良評價而產生的一種社交焦慮障礙[1]。目前,社交焦慮障礙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大精神障礙,且在大學生群體中有著較高的患病率[1]。有研究者對多所高校進行抽樣調查,研究發現高校學生中達到嚴重社交焦慮狀態的學生高達16.4%[2,3]。在大學生群體中,社交焦慮的學生可能對其身心健康、學業成績及人際交往關系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4],并可能與抑郁、焦慮等其他心理疾病發生共病,進而影響其生活學習質量。
社會支持是指個體在他人或社會生活中獲得物質和精神上支持、理解和幫助等情感體驗的綜合反應[5],有助于增強個體對應激事件可控性感知的處理能力,緩沖壓力事件對個體情緒的影響,并促進其身心健康的發展[6]。社會支持經常被作為個體心理狀態的中介調節因素。研究表明,提高社會支持水平可以有效緩解個體社交焦慮、抑郁等的負面影響,同時減少壓力應激事件對個體的不良情緒反應[7]。相關研究顯示,大學生社會支持與交往焦慮呈負相關關系,大學生社交焦慮與抑郁的產生與社會支持的缺乏密切相關。
適當的體育鍛煉對于大學生的身心健康、人際交往關系和生活抗壓能力都具有積極的影響,可以有效減輕大學生抑郁、交往焦慮等不良情緒反應。有研究者通過為期10周的體育課程教學后,發現有規律且積極的體育鍛煉可以有效緩解大學生社交焦慮、交流恐懼等不良反應[8]。進一步的實驗研究顯示,參與一定的體育運動不僅有效改善了大學生社交焦慮問題,還進一步增加了同學之間的溝通交流[8]。雖然已有很多研究關注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但對于體育鍛煉與大學生社交焦慮的關系,以及體育鍛煉與大學生社交焦慮關系的內在機制和邊界條件的研究還比較少。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考察了體育鍛煉與大學生社交焦慮的關系,并進一步探討了社會支持在體育鍛煉與大學生社交焦慮關系中的中介和調節作用。
本次調查對象為在校大學生,采取方便抽樣法自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對廣西高校在讀大學生進行線上問卷調查。共回收問卷743份,有效問卷698份(有效率93%)。在問卷發放的同時,問卷調查方法和內容均在作答前告知被試,所有被試均自愿參與作答。納入標準:全日制高校在讀大學生(包括專、本、研)。排除標準:在既往病史中曾患有精神類疾病(如抑郁、焦慮等)。
本研究通過問卷星線上發放問卷進行相關資料收集。調查問卷主要包括個人基本信息調查表、體育活動等級量表(The Physical Activity)、交往焦慮量表(Interaction Anxiousness Scale,IAS)、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
1.2.1 基本信息調查表
自主設計個人基本信息調查問卷,主要包括有被試的學校、專業、年齡、性別、居住地、民族、婚姻狀況、吸煙和酗酒狀況等社會人口學信息統計。
1.2.2 體育活動等級量表(PARS-3)
該原量表由日本學者橋本公雄編制,本研究采用的是梁德清等修訂的中文版量表,該量表是從體育鍛煉強度、時間以及頻率來評定個人的體育鍛煉量情況,評分計算方式為強度×(時間-1)×頻率;最高分為100分,最低分為0分。體育鍛煉量等級劃分標準為:大體育鍛煉量≥43分,中等體育鍛煉量20-42分,小體育鍛煉量為≤19分。分數越高,代表身體活動水平越強,個體的身體活動量就越大。該量表的Cronbachα系數為0.856,重測信度為0.82,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3 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
該量表選用我國學者肖水源修訂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共10個條目,每個條目從低到高分為1-4個等級;分為三個子維度:客觀支持、主觀支持、社會支持。客觀支持體現的是自身與外界交流的反應,可見的實際的支持;主觀支持反應的是在社會中受到尊重,并被理解和支持的情感體驗;支持利用度反應的是個體對于社會中受到支持的合理利用,能夠支持自己的同時也給予別人支持,屬于雙向支持。評分標準:最高分40分,分數越高,代表獲得的社會支持程度則越好。該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為0.88,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4 交往焦慮量表(IAS)
該原量表由Leary編制,本研究采用的是汪向東修訂的中文版交往焦慮量表(IAS),共計15個條目,每個條目從低到高分為1-5個等級,最高分為75分,最低分為15分。分數越高表示社交焦慮程度越高。該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為0.936,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在問卷回收有效性判斷中,將問卷中總體作答時間小于180s且單題反應時間小于2s的問卷樣本剔除;并剔除答案為AAA、BBB、AB、AB、1234、1234、4321、4321等規律性作答的問卷樣本,排除非全日制在校大學生的調查對象。
應用SPSS2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單位用x±s運用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兩組間和各量表間的得分的差異,進一步分析探究體育鍛煉、社交焦慮和社會支持三個維度的關系,若p<0.05認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用Amos建立結構方程模型進行路徑分析。
共納入698名在校大學生,其中男224人(32.1%),女474人(67.9%),男生體育鍛煉量大于女生(P<0.01),女生社交焦慮總分與社會支持總分均大于男生,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生源地中,城市大學生為367名(52.5%),農村大學生為331名(47.5%),且城市大學生體育鍛煉量大于農村大學生,農村大學生社交焦慮總分大于城市大學生,農村大學生社會支持總分大于城市大學生,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在是否獨生子女方面,獨生子女410名(58.5%),非獨生子女288名(41.5%),獨生子女體育鍛煉量大于非獨生子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非獨生子女社交焦慮總分大于獨生子女,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非獨生子女社會支持總分大于獨生子女(P=0.014)。見表1。

表1 大學生體育鍛煉、社交焦慮和社會支持基本特征
注:**表示P<0.01
將大學生體育鍛煉量分為大(N=91)、中(N=167)、小(N=440)三個等級,通過比較發現,大學生大、中、小體育鍛煉量在社交焦慮總分、社會支持總分、客觀支持以及主觀支持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大體育鍛煉量學生在支持利用度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僅有中、小體育鍛煉量在支持利用度上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2。

表2 不同體育鍛煉量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社會支持的比較情況
注:*為P<0.05,**為P<0.01
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社交焦慮以及社會支持各變量進行相關分析發現,體育鍛煉量與社交焦慮呈負相關(r=-0.076,P<0.05),而與社會支持(r=0.076)、主觀支持(r=0.074)均呈正相關(P<0.05)。社交焦慮與社會支持(r=-0.401)、客觀支持(r=-0.308)、主觀支持(r=-0.295)以及支持利用度(r=-0.342)均呈負相關(P<0.01)。社會支持與客觀支持(r=0.729)、主觀支持(r=0.882)以及支持利用度(r=0.579)均呈正相關關系(P<0.01)。詳見表3。

表3 大學生體育鍛煉、社交焦慮和社會支持的相關分析
注:*為P<0.05,**為P<0.01

表4 中介效應Bootstrap檢驗結果
注:*為P<0.05,**為P<0.01
基于偏差校正的Bootstrap法進一步檢驗發現,體育鍛煉→客觀支持→社交焦慮點估計值為0.000,效應值為0.000,標準誤為0.000,Bootstrap 95%CI為0.000~0.000,區間包含0,表明客觀支持在體育鍛煉和社交焦慮間的中介效應不起顯著調節作用。在體育鍛煉→主觀支持→社交焦慮點估計值為-0.005,效應值為-2.014,標準誤為0.004,Bootstrap 95%CI為-0.01~0.000,區間內包含0,表明主觀支持在體育鍛煉和社交焦慮間的中介效應不起顯著調節作用。體育鍛煉→支持利用度→社交焦慮點估計值為-0.016,效應值為-2.820,標準誤為0.005,Bootstrap 95%CI為-0.027~-0.005,區間內不包含0,表明支持利用度在體育鍛煉和社交焦慮間的中介效應起顯著調節作用。體育鍛煉對社會支持中介總效應為-2.716(95%CI:-0.034~-0.007),點估計值為-0.021,標準誤為0.008,區間內不包含0,表明社會支持總效應在體育鍛煉和社交焦慮間的中介效應起顯著調節作用。詳情見表4。
本研究發現,在男女性別上,女生在社會支持度總分中高于男生,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9, 10],而女生在社交焦慮程度上同樣高于男生,這可能是因為在社會傳統觀念上,女生總是被認為應該優待和關心的一方,而男生則是被灌輸應該堅強獨立且努力奉獻的一方,因此在社會支持度上女生優于男生;在生源地上,農村生源地的社會支持程度與社會社交焦慮程度略高于城市生源地,這種原因可能是原先的生活環境和生活閱歷各不相同所導致,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一致[11, 12];而城市大學生體育鍛煉量則高于農村大學生,非獨生子女的社會支持程度與社交焦慮程度同樣高于獨生子女,而獨生子女在體育鍛煉量上高于非獨生子女,這可能是因為獨生子女在有家庭關愛、鼓勵和支持的環境下更能堅持參與鍛煉[13, 14],而非獨生女子可能受家庭關愛共享的緣故,生活性格上會多方考慮,在人際交往能力上獲得社會支持程度更高,但同樣也會有社交焦慮情況的發生。
本研究發現,大學生體育鍛煉量與社交焦慮程度呈負相關關系,而與社會支持以及三個維度客觀支持、主觀支持、支持利用度均呈正相關關系,說明大學生體育鍛煉量越高,其自身獲得的社會支持程度則越高,進而社會交往的焦慮程度則越低。體育鍛煉可以降低社交焦慮的原因可能是體育鍛煉可以提高個體的自我效能感并使個體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更強,自我的積極性評價也更高,因此他們的交往焦慮更低[15]。大學生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能使個體自身獲得一定的滿足感和身心愉悅感,緩解不良情緒,使在校大學生能夠保持活潑開朗積極向上的表現特征,對其生活幸福感有積極促進效果。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16]。正如體育鍛煉量與社交焦慮相互影響,體育鍛煉和社會支持也相互影響,研究表明,來自于家庭和朋友的社會支持是影響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重要因素。同樣,大學生積極地參與體育鍛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個體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持感。例如在團體運動項目上,必不可少的需要團隊合作、互幫互助,這就給大家提供了相互互動的機會,拉進了彼此之間的距離。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體現了大學生社會支持及其維度與社交焦慮呈負相關,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大學生社會參與程度的頻率越高,社會支持的利用程度越好,其社會交往焦慮程度越低。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9]。
本研究發現,體育鍛煉不僅能直接影響在校大學生的社交焦慮,還可通過社會支持的中介效應間接影響其他大學生的社交焦慮。也就說,社會支持在大學生體育鍛煉與社交焦慮的關系中起著橋梁作用。體育鍛煉通過增加大學生社會支持感來降低他們的社交焦慮。這與前人研究結果一致[9]。在本研究中,中介效應的Bootstrap檢驗結果顯示,社會支持總體中介效應顯著,但在單通路中介效應Bootstrap檢驗結果顯示,只有體育鍛煉→支持利用度→社交焦慮的中介通路作用顯著,而主觀支持和客觀支持中介作用不顯著。這與前人結果相對有所差異。這可能是在校大學生心理發展階段正處于走向成熟期過程,受到家庭、親人的影響可能相對減少,大學生社會支持來源更多受到同伴影響。在個人內在影響意識里除了自身能力的提升,更希望能得到周圍人的信任和支持,在社會中被尊重、被理解和被支持,以滿足內心期望雙向支持的情緒體驗或滿意程度[16]。因此,社會支持作為體育鍛煉改善社交焦慮的中介變量,大學生加強體育鍛煉不僅提高自身體質健康,同時可起到減少大學生社交焦慮抵制消極情緒的直接效果;本研究結果同樣證明了,為減少在校大學生交往焦慮,可通過社會支持程度間接減少大學生的交往焦慮,對大學生社會社交網絡、社會實踐能力的提升有著良好效應。體育鍛煉作為人們交流感情、交往的一種社會活動,能增進人們之間的社會支持,進一步促進身心健康。因此,充足的社會支持有利于個體的身心健康,對大學生來說也不例外,改善大學生社交焦慮,需要培養在校大學生自主鍛煉意識,而學校、同學和家人應提供其他必要形式的支持,通過潛移默化的影響,培養其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并保持一定的鍛煉強度,幫助大學生更好的控制情緒,緩解社交焦慮。
本研究結果說明了社會支持在大學生體育鍛煉和社交焦慮之間起到中介作用,說明了體育鍛煉提高支持利用度間接改善了大學生社交焦慮。大學生體育鍛煉參與水平負向預測了大學生社交焦慮的情況,同時對社會支持有正向預測效果。而社會支持也能負向預測大學生社交焦慮情況,在大學生體育鍛煉與社交焦慮中起到中介作用,且支持利用度在其中介效應中起到主要作用。在未來研究中,應注重多種調節變量和中介變量的探討,并擴大研究范圍,進一步增加樣本數量,同時開展多方面多中心多階段的調查研究,為進一步更全面揭示體育鍛煉對在校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影響機制提供更為科學的理論依據。
[1]郭曉薇.大學生社交焦慮成因的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0(1):55-62.
[2]任順元.大學生社交焦慮的調查與分析[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7(6):77-85.
[3]李朝霞,楊孝.大學生社交焦慮現狀的調查與分析[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77-82.
[4]鄒泓,劉艷,張文娟,等.青少年社會適應的保護性與危險性因素的評估[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5,31(1):29-36.
[5]謝朝陽,楊燦,李宇琪,等.社會支持類型與留守兒童具體領域社會適應的關系:一個多重中介模型[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3(6):1-9.
[6]田波瓊,申仁洪,黃儒軍.家庭社會經濟地位對特殊兒童家庭抗逆力的影響:社會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23(2):25-32.
[7]肖麗琴,馬俊成,嚴軍鋒,等.高校體育教學對大學生社交焦慮的影響[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1,27(4):17-23.
[8]丁錦紅,王凈.在校大學生社會支持狀況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1):14-23.
[9]金喆,趙丹娣,陳丹.大學生社會支持與交往焦慮關系[J].中國公共衛生,2008,24(12):15-23.
[10]李傳銀.549名大學生孤獨心理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0(6):33-45.
[11]蔣艷菊,李藝敏,李新旺.大學生孤獨感結構特點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學,2005(3):69-77.
[12]張春華,章建成,金亞虹,等.鍛煉堅持性的國外研究進展[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2,26(4):48-55.
[13]朱姣,殷小川.重要他人的自主支持感與青少年鍛煉行為的關系:基于自我決定理論[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7,36(1):48-55.
[14]陳章源,於鵬.體育鍛煉對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同伴關系的中介效應[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27(2):65-7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Level and Social Anxiety: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ocial Support
LIANG Yina, etal.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541004, Guangxi, China)
梁義娜(2001—),本科生,研究方向:田徑教學與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