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觀坡,高超,鄭錦,鄭云夢,林五連,徐桂林,許白燕,李達周,王雯
[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福建醫科大學福總臨床醫學院)消化內科,福建 福州 350025]
胃癌是全世界第五大常見腫瘤和第三大致死癌癥[1]。根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的統計數據[2],2020年,全世界胃癌新發病例約108.9 萬例,因胃癌死亡的病例約76.9 萬例,43.9%的新發病例和48.6%的死亡病例發生在中國。我國是胃癌高發國家,胃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的第3位。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已被明確為發生胃癌的危險因素,是胃癌的一類致癌物,根除HP,可有效降低胃癌的發生率[3-5]。然而部分患者在根除HP后,仍可進展至胃癌,日本學者[6]將這種胃癌定義為除菌后1年以上被發現的胃癌,包括:原發性胃癌和異時性胃癌。已有較多研究[7-10]顯示,中-重度胃黏膜萎縮、腸上皮化生和皺襞腫大等是胃癌的危險因素,但成功根除HP 后,關于發生胃癌的危險因素的研究相對較少。聯動成像技術(linked color imaging,LCI)是目前較為先進的圖像增強內鏡技術,具有專門的色彩增強功能。在該模式下,顏色會加深,使得紅色病灶顯示更深,白色病灶更白,增加內鏡下病變黏膜和正常黏膜的對比度,同時有利于內鏡下中遠距離觀察病變,明確病變部位,綜合提高對消化道黏膜病變的識別[11-12]。相關研究[13-16]已有報道,相較白光成像技術(white light imaging,WLI)模式,LCI 模式更容易在內鏡下發現胃黏膜萎縮、腸上皮化生、皺襞腫大和地圖樣發紅等消化道黏膜病變,診斷準確性更高。目前,將LCI 運用于根除HP 后發生胃癌的內鏡探查的研究相對較少。本研究參照京都胃炎分類[17]中的相關內鏡征象,使用WLI 和LCI 模式觀察根除HP 后的內鏡檢查結果,評估成功根除HP 后,發生胃癌的相關危險因素。
本研究是一項單中心、回顧性研究,納入2017年1 月-2021 年12 月成功根除HP 后至少1 年,并使用WLI 和LCI 模式行食管胃十二指腸鏡檢查(esophagogastroduodenoscopy,EGD)的患者138 例。同時,排除HP 根除史不完整、HP 根除后時間少于1年、行胃大部切除術、內鏡下胃癌切除手術記錄不完整、EGD 術前準備不充足,以及內鏡圖像不清晰的患者。最后將符合條件的患者分為兩組:根除HP 后新檢出胃癌的患者(CA組,n=62)和未檢測出胃癌的患者(NC組,n=76)。CA組有胃癌既往史并經內鏡切除的8 例(12.9%),NC 組32 例(42.1%)。組織學上,成功根除HP后,58例(93.5%)胃癌為腸型,4例(6.5%)為彌漫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和成功根除HP 后時長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既往存在HP感染史,經指南推薦[18]根除HP治療后,通過13C-尿素呼氣試驗或組織病理學檢測復查,證實已成功根除HP。
根除HP 后,新檢測出的胃癌病灶的切除,參照日本早期胃癌內鏡黏膜下剝離術和內鏡下黏膜切除術指南[19],均在內鏡下完成。術后胃癌病灶深度均局限于黏膜層或黏膜下層,無論有無淋巴轉移。
所有患者在EGD前15 min服用10 mL鹽酸達克羅寧膠漿、2.5 g 二甲硅油、20 000 u 鏈霉蛋白酶和1 g碳酸氫鈉溶液80 mL。內鏡檢查由富士EG-600 WR內鏡完成。所有患者先在WLI模式下完成內鏡檢查,隨后改為LCI模式進行觀察。
依據京都胃炎分類[17],將內鏡檢查結果分為8種:胃黏膜萎縮、腸上皮化生、皺襞腫大、黏膜腫脹、彌漫性發紅、地圖樣發紅、膽汁附著和規則排列的集合小靜脈(regular arrangement of collecting venules,RAC)。WLI 和LCI 模式下所有內鏡檢查結果的評估及確認,由LCI 模式下內鏡操作超過200 例的高年資內鏡醫師完成。
1.6.1 胃黏膜萎縮 胃黏膜色澤變淡,黏膜變薄,有時可透見黏膜血管紋,根據木村-竹本(Kimura-Takemoto)[20]分類法分為:Close型(C型)和Open型(O 型),C0 為無萎縮性胃炎,C-1 和C-2 為輕度,C-3和O-1為中度,O-2和O-3為重度[9,21]。
1.6.2 腸上皮化生 多為單發或多發的白色隆起病灶,主要見于萎縮性黏膜(使用LCI模式,呈現淡紫色)[22]。
1.6.3 皺襞腫大 胃腔在充氣狀態下,直徑超過5 mm的皺襞[23]。
1.6.4 黏膜腫脹 胃腔充氣狀態下,胃黏膜呈肥厚狀態。
1.6.5 彌漫性發紅 呈擴散分布的均勻紅色黏膜,主要見于非萎縮性黏膜。
1.6.6 地圖樣發紅 平坦狀或者伴有輕微凹陷的病灶,其形態、大小和發紅程度各有不同,可融合成大片狀的地圖樣,也可以是小斑片狀,不連續。
1.6.7 膽汁附著 金黃、墨綠或棕色的膽汁附著于胃黏膜。
1.6.8 RAC 從遠處看像無數個點,從近距離觀察,呈海星狀的集合小靜脈有序排列,主要見于胃遠端的小彎側黏膜[9,24]。內鏡圖像如圖1所示。
使用SPSS 26.0 統計軟件分析數據。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四分位數)[M(P25,P75)],使用曼-惠特尼U檢驗(Mann-WhitneyUtest)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例(%)表示,使用χ2檢驗比較。將單因素分析中有意義的變量納入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 回歸分析,對發生胃癌的相關因素進行多因素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通過WLI 模式發現的中-重度胃黏膜萎縮和地圖樣發紅,在CA組中明顯高于NC組(中-重度胃黏膜萎縮,77.4% 和60.5%,P=0.034;地圖樣發紅,67.7%和36.8%,P=0.000),通過WLI 模式觀察的RAC,CA組出現率明顯低于NC組(45.2%和84.2%,P=0.000)。通過LCI模式發現的中-重度胃黏膜萎縮和地圖樣發紅,在CA組中明顯高于NC組(中-重度胃黏膜萎縮,79.0%和60.5%,P=0.020;地圖樣發紅,79.0%和43.4%,P=0.000),通過LCI 模式觀察的RAC,CA 組出現率明顯低于NC 組(40.3%和82.9%,P=0.000)。兩組患者WLI 和LCI 模式下觀察的腸上皮化生、皺襞腫大、黏膜腫脹、彌漫性發紅和膽汁附著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LCI 模式比WLI 模式可以更好地識別彌漫性發紅(23.9%和5.1%,P=0.000)。見表2。
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成功根除HP 后,通過WLI 和LCI 觀察到地圖樣發紅是發生胃癌的危險因素(WLI:=2.96,95%CI:1.36~6.45,P=0.006;LCI:=4.87,95%CI:2.04~11.62,P=0.000),通過WLI 和LCI 模式觀察到的RAC 是發生胃癌的保護性因素(WLI:=0.16,95%CI:0.07~0.38,P=0.000;LCI:=0.13,95%CI:0.06~0.32,P=0.000)。見表3。

表3 根除HP后發生胃癌的危險因素分析Table 3 Risk factors analysis of gastric cancer after HP eradication
2.3.1 有無胃癌史的兩組患者WLI 模式下內鏡檢查結果比較 CA組中,有54例在根除HP前無胃癌史,8例存在胃癌史。NC組中,有44例在根除HP前無胃癌史,32 例存在胃癌史。在無胃癌史中,兩組患者WLI模式下發現中-重度胃黏膜萎縮、地圖樣發紅和RAC的概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中-重度胃黏膜萎縮:75.9%和47.7%,P=0.004;地圖樣發紅:66.7%和34.1%,P=0.001;RAC:46.3%和86.4%,P=0.000)。在有胃癌史中,兩組患者WLI模式下發現RAC 的概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37.5%和81.3%,P=0.042)。見表4。

表4 有無胃癌史的兩組患者WLI模式下內鏡檢查結果比較 例(%)Table 4 Comparison of WLI endoscopic examination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gastric cancer history n(%)
2.3.2 有無胃癌史的兩組患者LCI 模式下內鏡檢查結果比較 在無胃癌史的患者中,兩組患者在LCI模式下出現中-重度胃黏膜萎縮、地圖樣發紅和RAC的概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中-重度胃黏膜萎縮:77.8% 和47.7%,P=0.004;地圖樣發紅:77.8% 和45.5%,P=0.001;RAC:40.7%和84.1%,P=0.000)。在有胃癌史的患者中,兩組患者在LCI模式下出現地圖樣發紅和RAC 的概率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地圖樣發紅:87.5%和40.6%,P=0.048;RAC:37.5%和81.3%,P=0.042)。見表5。

表5 有無胃癌史的兩組患者LCI模式下內鏡檢查結果比較 例(%)Table 5 Comparison of LCI endoscopic examination resul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gastric cancer history n(%)
2.3.3 根除HP 后發生胃癌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在WLI 模式下,對于無胃癌史的患者,地圖樣發紅是成功根除HP 后發生胃癌的危險因素(=3.00,95%CI:1.13~7.99,P=0.028),RAC 是成功根除HP 后發生胃癌的保護性因素(=0.13,95%CI:0.04~0.39,P=0.000)。在LCI 模式下,對于無胃癌史的患者,地圖樣發紅是成功根除HP 后發生胃癌的危險因素(=3.70,95%CI:1.29~10.64,P=0.015),對于無胃癌史和有胃癌史的患者,RAC 均是成功根除HP 后發生胃癌的保護性因素(無胃癌史:=0.13,95%CI:0.04~0.36,P=0.000;有胃癌史:=0.16,95%CI:0.02~1.00,P=0.049)。見表6。

表6 根除HP后有無胃癌史的患者發生胃癌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6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gastric cancer in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a history of gastric cancer after HP eradication
隨著HP根除方案的不斷優化,HP的成功根除率較高[25-26],但根除HP 后,胃癌發病率不斷升高,其發病率已明顯高于未感染HP 的胃癌[27]。在內鏡下識別胃癌病灶,由于根除HP后的組織學效應,識別HP陰性的胃癌病灶比HP 陽性的胃癌病灶更加困難[28]。這可能是因為:胃癌病灶在根除HP 后的胃黏膜中,顯得更扁平、更小,邊緣更模糊,同時癌組織被非腫瘤性上皮覆蓋,胃癌病灶往往具有類似胃炎的黏膜外觀[28-31]。在這種情況下,確定根除HP 后胃癌發生發展的高危因素,指導后續對胃癌高危患者隨訪和監測,十分有意義。
本研究結果表明,地圖樣發紅和RAC 缺失是根除HP 后發生胃癌的獨立危險因素。由于本研究病理為彌漫型胃癌的樣本量小,幾乎為分化型胃癌。因此,地圖樣發紅和RAC缺失,是根除HP后,發生分化型胃癌的獨立危險因素。
3.2.1 地圖樣發紅 地圖樣發紅是一種很容易識別的局部紅斑性病變[32],是根除HP 后的特征性內鏡下表現,敏感性高[33]。有研究[32]提示,其病理結果為腸上皮化生樣改變。地圖樣發紅在根除HP 前,可能是被HP 引起的炎癥所掩蓋,其內鏡下表現并不是典型的白色隆起樣腸上皮化生,而在根除HP 后,顯現出地圖樣發紅[34]。有研究[31,35-36]表明,腸上皮化生為根除HP 后發生胃癌的高危因素,也可能是有胃癌史患者成功根除HP 后發生胃癌的預測性內鏡表現[34]。在本研究中,出現地圖樣發紅與根除HP 后發生胃癌明顯相關,WLI 下為2.96(95%CI:1.34~6.45,P=0.006),LCI 下為4.87(95%CI:2.04~11.62,P=0.000)。筆者認為,地圖樣發紅是根除HP后發生胃癌的獨立危險因素。
3.2.2 腸上皮化生 在本研究中,腸上皮化生這一內鏡檢查結果并不是根除HP 后發生胃癌的獨立危險因素。考慮原因為:本研究所納入的患者,本身內鏡下腸上皮化生表現的發生率高,腸上皮化生出現的范圍、大小和嚴重程度會對判斷是否為胃癌的獨立危險因素產生偏倚。與胃癌風險聯系的腸上皮化生評估系統(operative link on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 assessment,OLGIM)和胃黏膜腸上皮化生內鏡分級系統(endoscopic grading of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EGGIM)的相關研究[37-39]表明,腸上皮化生出現的范圍(胃竇、胃角和胃體)和嚴重程度(輕度、中度和重度)影響著OLGIM的分期,OLGIM Ⅲ/Ⅳ期是發生胃癌的獨立危險因素。而腸上皮化生出現的范圍(胃竇、胃角及胃體)和大小(局灶≤30%,廣泛>30%)影響著EGGIM 的評分,EGGIM≥5 分為胃癌的獨立危險因素[37,40]。
3.2.3 RAC 缺失 既往對于RAC 的研究大多都是圍繞HP 感染狀態進行的,因為HP 感染與發生胃癌密切相關。有研究[41]認為,RAC缺失與炎癥細胞浸潤和上皮表面退化,甚至是微血管系統的破壞有關。當感染HP 時,炎癥細胞會浸潤胃黏膜,造成胃小凹延長,從而導致RAC 的模糊或不可見[42-43]。經過HP 根除,當炎癥細胞完全消退或逐漸減少時,RAC 可以重現,RAC的存在與否,是一種可逆的狀態[44-45]。還有研究[44]認為,既往根除過HP 的患者,約有一半是RAC 陰性。YAGI 等[46]的研究中,有68%的受試者在成功根除HP 后,也未曾發現RAC 重現。在本研究中,RAC 為根除HP 后發生胃癌的保護性因素,即:RAC 缺失,是根除HP 后發生胃癌的獨立危險因素,WLI 下為0.16(95%CI:0.07~0.38,P=0.000),LCI 下為0.13(95%CI:0.06~0.32,P=0.000),在根據有無胃癌史進一步分組的患者中,RAC 也有明顯相關性。目前,RAC 相關的機制研究較少。有研究[47]認為,成功根除HP 后,浸潤的炎癥細胞的減少程度,因個體而有差異。筆者認為,這有可能是影響RAC 重現,導致HP 感染患者在根除HP 后發生胃癌的原因之一。根除HP 后,RAC 重現與否的原因,以及其與胃癌發生發展的關系,仍需下一步的前瞻性研究加以論證。
本研究是一項單中心、回顧性研究,樣本量較小,尤其是將患者根據有無胃癌史再次進行分組的樣本量較小,這也可能是除了彌漫性發紅以外,其他7種內鏡檢查結果在LCI模式下的總體檢出率沒有明顯高于WLI模式下觀察的原因。雖然進行閱片的人員均為LCI 模式下,內鏡操作超過200 例的高年資內鏡醫師,但由于回顧性研究的因素,并不是每個地圖樣發紅和腸上皮化生均有病理結果支持,這可能會影響內鏡檢查結果的評估。
綜上所述,出現地圖樣發紅和RAC 缺失是成功根除HP 后發生胃癌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對于根除HP 后內鏡下存在地圖樣發紅和/或RAC 缺失的患者,應進行密切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