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美國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基于美國“國防開拓”項目的分析

2023-11-13 03:45:08田慶鋒
科技管理研究 2023年18期
關鍵詞:創新型融合課程

田慶鋒,李 瑤

(西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陜西西安 710129)

1 問題提出

黨的二十大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以其超越一般性人才的創新特質成為構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建設高水平創新人才隊伍的重要資源。然而,已有研究如張建衛等[1]、汪勁松等[2]的研究表明,當前中國國防科技人才呈現出供需總量失衡、供需結構性失衡的矛盾,無法滿足行業現實需求并引領未來社會發展。究其原因,秦鐵輝等[3]眾多學者分析指出,是因為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背景下,人才培養依舊存在軍地人才缺乏良性互動、高校科技創新資源“條塊分割、軍民分割”、軍民兩用技術的研發攻關和成果轉化動力不足等問題,更是缺乏對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思維的關注。由此可見,中國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亟須調整更新。

美國的“國防開拓”(Hacking for Defense,以下簡稱“H4D”)項目于2016 年在美國斯坦福大學設立,經過6 年發展,已經在美國60 余所高校開展,通過應對850 多個棘手的國家安全問題,提高了3 000 余名參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H4D 項目的成功經驗對中國國防領域創新型人才培養具有借鑒意義,值得深入研究。

2 文獻綜述

關于創新型人才研究,Mackinnon[5]、Ortiz 等[6]、Wai 等[7]、Hunter 等[8]國外學者關注創新型人才的人格特質、認知能力與創造力之間的關系,并對雇傭創新型人才展開一定的探索,但尚未形成系統研究;而國內如教育部[9]、朱曉妹等[10]、任飏等[11]、陳恒等[12]、靳玉樂等[13]機構和學者已經對創新型人才的概念內涵進行了多維度界定,對國內外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總結歸納與深入探索。近年來,更多學者基于“雙一流”“新工科”建設的宏觀背景,從中觀、微觀視角探究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中觀視角下,例如祁春節等[14]基于農業全產業鏈對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和保障機制進行研究;李滋陽等[15]構建了教育鏈、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式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模型;李湘黔等[16]從協同創新的角度提出構建適應國防科技工業協同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就要以國防科工教育教學體系、國防特色學科體系和協同創新科研支撐體系為基礎。微觀視角下,例如沈潔等[17]聚焦現代產業學院,探討了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改革路徑;武春嶺等[18]探究了高職院校電子信息類專業產學制、項目制、導師制“三制式”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朱春玲等[19]基于中國移動通信集團調研數據構建了企業創新型人才素質模型;李云梅等[20]運用專家調查法和層次分析法建立了國有企業科技創新型人才甄別模型;蓋艷梅等[21]指出資源型企業要通過強化領導者人才管理理念創新、建設創新型人才管理體系,做好創新型人才管理。此外,創新型人才培養與教育發展和時代發展趨勢緊密結合,楊曉慧[22]將創新型人才培養視為高校創業教育的科學定位;王竹立[23]探究了人工智能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回答了“培養什么樣的人”以及“如何培養人”的問題。現有研究涉及農林、理工等多個學科領域,但鮮少對國防領域創新型人才展開討論,同時也缺乏對國外國防領域成功模式的總結與借鑒。

因此,本研究以H4D 項目為對象,以其創設單位斯坦福大學為例,梳理H4D 項目的設立背景及發展現狀,厘清人才培養框架和過程,總結凝練美國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以期得出對中國國防領域創新型人才培養的若干啟示。

3 H4D 項目背景及發展現狀

3.1 設立背景

21 世紀初,美國為應對國家安全威脅,密集發布《技術轉移商業化法案》《美國競爭再授權法案》《國防授權法案》等政策法規,鼓勵高校深度參與國防科技研究與技術成果轉化,提出加強國防科技跨部門、跨領域的軍民合作與人才合育。人才培養實踐方面,美國進行了從民兵制到后備軍官訓練團(ROTC)、再到專門性組織領導機構(如陸軍學員司令部)的軍民人才合育探索。國防技術創新方面,美國嘗試通過大學技術轉移辦公室、概念證明中心等方式推動高校國防科技成果轉化,但大學技術轉移辦公室資金實力不足以及職員對市場遠見的缺乏阻礙了高校國防科技成果轉化作用的發揮,而概念證明中心僅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可能性進行確認并提供資金幫助[24],在人才培養和技術創新之間缺乏互動通道,無法實現創新型人才的高質量培養。在此背景下,退役陸軍上校喬·費爾特(Joe Felter)、曾任美國陸軍快速裝備部指揮官皮特·紐維爾(Pete Newell)和精益創業運動創始人史蒂夫·布蘭克(Steve Blank)共同創設H4D 項目[25]。當時,費爾特認為戰時美國軍隊技術研發速度落后于敵方的問題可以通過招募硅谷的優秀人才來解決[25],因此他加入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所及其國際安全與合作中心,對國防安全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并以連接硅谷與政府為目的創立BMNT 咨詢公司。2013 年,紐維爾接受費爾特授予的執行權力,不斷推動陸軍快速裝備部隊蓬勃發展[25]。此外,斯坦福大學教授布蘭克從2011 年開始主講精益創業課程,向學生講授初創企業面臨的現實問題。在前國防部部長威廉·佩里(William Perry)的介紹下,三人一致認為研究型大學學生與政府以及社會正在解決的問題幾乎脫節,同時意識到已有的精益創業和創新團課程也許能夠解決該問題,于是在2016 年春季,他們三人在斯坦福大學正式啟動H4D 項目[25]。

3.2 發展現狀

H4D 項目由美國國防部和情報界有關機構提供資助,經過短短幾年時間發展已取得良好成效。截至2022 年11 月,通過此項目提交的有效問題達到450 個,參與高校55 所,培育創新型人才2 000 余人,固定贊助商25 家,孵化公司53 家[4]。H4D 項目變革了高校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培育模式,高效解決了國家安全現實問題并推動新企業孵化,快速提高了國防部門創新能力,對美國的高校、企業、國防部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而最根本的是,H4D 項目成功提出了一種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關注國防領域創新型人才的高質量培養以及人才培養的可持續性,借助高校、企業、國防部三方力量激發了學生投身國防的志向、創新精神與創新思維,提高了創新型人才質量。根據斯坦福大學2021 年春季課程的課后調查,超過75%的學生表示他們對于國防部的看法發生了改變,86%的學生認為H4D 項目對他們職業生涯規劃產生了影響[26]。

4 H4D 項目的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框架

4.1 核心目標

培養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是H4D 項目的核心目標。H4D 項目是一個由美國國防部與國家安全創新網絡聯合主辦,依托高校課程連接高校、國防部與企業的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項目,將國防現實問題帶進學生課堂,鼓勵學生在復雜模糊的問題中找出問題的根本原因并提供經過驗證的解決方案,提高了創新型人才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圍繞關鍵國防問題建立特有的智庫或專家網絡,并基于此建立國家安全創新基地[27],推動了美國的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的高質量培育與可持續發展。

4.2 運行機制

H4D 項目已經形成了以學生創新團隊為中心,國防部、高校和企業多部門協同參與,且覆蓋中觀、微觀兩個層面的運行機制,如圖1 所示。

圖1 H4D 項目運行機制

4.2.1 中觀層面:多部門協同

美國國防部是H4D 項目的問題發起者,同時也是贊助商以及聯系人,它提出待學生解決的問題,鼓勵學生調查問題的根源,最終形成可行方案。在H4D 項目的課程開始前,主要負責幫助形成初始問題陳述,完成強制性的贊助商培訓,為創新團隊配備軍事聯絡員,負責將國防部收集到的問題清晰傳達到創新團隊,為創新團隊確定至少15 位聯系人,以獲得對問題的深刻認識;在課程中,負責幫助學生團隊與各方聯系人密切合作,在項目初始階段提供部分資金,在2 天內及時回答學生的問題,通過每周的團隊簽到提供課程更正和建議,并參加中期質量檢查;在課程結束后,負責對具有國防及商業應用潛力的創新團隊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向這些創新團隊提供資金支持其開展科技成果轉化[28]。

高校是H4D 項目開展的主陣地。在國防部發起和審查問題后,國家安全創新網絡將問題匹配到相關方面師資最雄厚的高校,高校又將問題分配給創新團隊來解決,讓學生體驗真實世界的發展環境、快速迭代原型,在極短的時間內提出滿足操作需求的解決方案。H4D 項目在斯坦福大學、杜克大學、加州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匹茲堡大學等60 所高校開展,其中杜克大學是美國高校軍民融合的典型,多年來通過課堂教學、科學研究、建立軍方附屬社區的方式積極參與國防建設[29]。2019 年,杜克大學師生在布拉格堡開展演習,通過H4D 項目模擬了美國特種部隊如何在戰斗中為部隊提供最好的醫療服務。

企業在H4D 項目的協同運行中扮演著不可缺少的指導者角色。企業選派行業專家或資深人員作為學生創新團隊的導師,為他們提供專業戰略指導,追蹤每周任務進度并提供戰術指導和技術支持;同時,企業也能夠獲得參與國防安全建設的機會,企業導師能夠從為學生團隊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解決國防安全等相關問題的靈感與新思路、發現新問題,并與富有創造性的優秀學生保持聯系,將他們作為企業潛在的創新型人才,納入企業人才儲備庫。

4.2.2 微觀層面:團隊創新

在H4D 項目中,學生創新團隊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國防部、高校、企業等部門協同運行的核心,具體包括團隊組建、問題明確、問題解決和方案評估。學生組建創新團隊,在學校給出的問題中選擇感興趣且適合本團隊的問題,由國防部或其他機構提供資助,在企業專家或軍事聯絡員的指導下,通過采訪利益相關者、企業高管、項目負責人等,了解問題的實際背景,進而通過團隊成員之間的分工協作與相互配合,尋找問題關鍵點,結合市場需求與現實情況形成任務模型,并在后續的反復試驗中對模型進行修改與完善,最終形成完整的解決方案。

4.3 創新文化

H4D 項目的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基于一種特色國防創新文化支撐,將國防使命根植人心,在復雜環境中堅持問題導向,通過快速迭代最終實現創新。秉承國防使命是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創新型人才只有將國防使命扎根內心,才能將個人命運與國家發展緊密連接,最大限度發揮其創新價值。堅持問題導向是H4D 項目的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依據,國防部、高校、企業以學生創新團隊為中心協同運行,推進H4D 項目的問題發起、審核、分配、解決和評估流程的逐步開展,依托實際問題培養高質量人才。開展迭代創新是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在復雜環境下的必然選擇。國防科技創新難度大、周期長,可能導致新研制產品無法滿足市場需求,開展迭代創新縮短了創新周期,提高了創新效率,通過反復試錯,不斷優化最終結果,提升了創新型人才的創新意識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5 H4D 項目的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

5.1 團隊組建

(1)教學管理團隊。一般情況下,H4D 項目的教學管理團隊由課程講師、課程顧問、企業導師、軍事聯絡員以及教學助手組成。課程講師幫助學生體驗真實的開發環境以及如何在極短時間內快速迭代模型、提出解決方案,具體負責每周的課程教學,通過書籍或視頻等方式保證學生掌握相關知識技能與了解國防問題背景,組織學生開展分享交流活動,解答疑問,公布下周課程安排等。課程顧問往往基于特定需求,及時響應學生團隊并提供幫助。企業導師通常是具有國防相關經驗的企業家、服務供應商、投資者等,主要負責在每周課堂中回答學生提出的疑問并指導學生的下周工作,具體指導內容包括對學生的任務模型畫布提出建議、為模型假設的檢驗提供支持、為學生彌補缺少的商業知識或國防知識、充當聯絡人為學生提供調研對象的聯系方式、督促學生團隊每周與多個客戶建立聯系等。軍事聯絡員一般由國防部門的專家擔任,主要負責陳述問題、介紹問題背景、開放學生的信息訪問權限以及為學生團隊提供指導。教學助手一般由經驗豐富的學生擔任,主要負責完成講師、導師或教學管理團隊中其他人安排的具體任務。2022 年斯坦福大學H4D 項目的教學管理團隊具體情況如表1 所示[30]。

表1 2022 年斯坦福大學H4D 項目教學管理團隊人員主要情況

(2)學生創新團隊。學生創新團隊通常由3~5人組成,在校學生或在職人員都可以參加H4D 項目,參與方式主要有3 種(見圖2):第一,作為團隊,須在開課前完成團隊組建并選擇想要解決的問題,然后提交團隊申請;第二,作為個人,需自主申請該課程,通過審核后參加信息交流會,選擇感興趣的團隊與問題并加入團隊;第三,擁有創新創意的團隊,須向教學管理團隊提交課程申請,審核通過后,教學管理團隊將為該團隊挑選合適的導師并積極尋找問題贊助人[31]。

圖2 H4D 項目學生創新團隊組建流程

5.2 問題明確

(1)問題提交。H4D 項目中的待解決問題主要來源于國防部及情報部相關機構。H4D 項目的問題有以下5 項標準:未分類問題、允許用戶訪問、具有動態性、對國家產生直接影響、在政府以及私營機構的雙重應用潛力;符合問題標準后,問題發起人須在H4D 項目官方網站在線提交一份問題提案,具體信息包括:問題題目、贊助組織、現有挑戰、影響、問題背景、這個問題發生時的一件軼事、相關的當前事件、潛在的受益人、資源等[32],提交后等待審查。

(2)問題審核。問題審核時主要關注以下4 點:一是問題是否足夠龐大且重要,以保證團隊在后續工作中能夠進行大量采訪并且獲得有價值的客戶信息;二是問題是否為現實國防領域的痛點;三是問題是否合適且具有足夠的吸引力,以激發來自世界各地、擁有不同背景的學生的興趣;四是問題贊助人是否擁有適當的權限,以保障問題的成功解決。

(3)問題分配。國家安全創新網絡將問題匹配到師資最雄厚的高校,學生創新團隊挑選感興趣的問題并提交申請,經審核后正式加入H4D 項目。

5.3 問題解決

H4D 項目的課程以周為任務周期推動學生團隊自主解決階段性問題,指導學生團隊從利益相關者、軍民兩用性、產品收益等多個角度思考問題,使用任務模型畫布、客戶開發和敏捷工程來構建最小可行的產品,最終得到完整解決方案。課程能夠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國防問題敏銳性以及解決問題的潛能;課程以現實需求為牽引,為學生提供采訪軍隊、國防企業的機會,有效建立高校科技創新與國防問題解決的橋梁;課程將軍民兩用性、資源、關鍵合作伙伴等納入教學安排,為后期孵化新企業提供可能。H4D 項目的課程教學安排的具體內容如表2 所示[33]。

表2 H4D 項目的課程教學安排

5.4 方案評估

H4D 項目從多個角度衡量學生是否圓滿完成課程任務。在課程教學視角下,學生應掌握精益方法及相關工具,理解創業的艱辛與困難,并且能夠在高壓環境下取得優異成績;在學生自身視角下,學生應樂于幫助組織解決問題,對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充滿熱情;在問題贊助人視角下,贊助人需要決定如何定義成功、需要清楚團隊目標,從而判斷團隊是否取得成功。

6 H4D 項目的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邏輯

6.1 開放邏輯

H4D 項目的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遵循開放邏輯,主要表現為部門邊界開放、內向型開放創新和外向型開放創新。

6.1.1 部門邊界開放

H4D 項目的課程講師、軍事聯絡員、企業導師之間的合作與互動,建立了連接高校、企業、國防部的橋梁,推動了部門邊界開放。課程講師把握整體課程進度,督促團隊按計劃完成每周任務,保證項目順利開展;軍事聯絡員負責開放學生的信息訪問權限,消除了高校與國防部之間的信息壁壘,建立了信息溝通基礎;企業導師為模型假設的檢驗提供支持,為學生提供調研訪談機會,在高校和企業間建立聯系。課程講師、軍事聯絡員、企業導師作為各自所屬部門的關鍵代表開展合作互動,打破了高校、國防部、企業的邊界,推動彼此獨立的3 個部門在H4D 項目中協同運行。

6.1.2 內向型開放創新

內向型開放創新是知識跨組織邊界由外向內進行流動的創新。在有限的H4D 項目課堂時間內,邀請行業專家開展講座,推動外部知識向組織內部流動,啟發學生從新視角思考H4D 項目解決方案,如2020 年斯坦福春季H4D 課程邀請了前國防部部長威廉·佩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副總裁克里斯·莫蘭等10 位專家開展演講[34]。

6.1.3 外向型開放創新

外向型開放創新則是知識跨組織邊界由內向外進行流動的創新。如在2021 年斯坦福春季H4D 項目課程中,由42 名學生組成的10 個團隊通過采訪受益人、利益相關者、項目經理、行業合作伙伴等1 142 人,最終構建了一系列最小可行的產品[26]。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團隊內部的創意、創新方案主動向企業輸出,形成的外向型開放創新使得任務模型在真實環境中得到檢驗,保證最終方案順利呈現。

6.2 融合邏輯

H4D 項目的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遵循融合邏輯,主要表現為知識融合、工具融合、團隊融合以及時空融合。

6.2.1 知識融合

H4D 項目的知識融合邏輯主要體現在多學科領域知識融合、多層深度知識融合以及理論實踐知識融合。關于多學科領域知識融合,參與H4D 項目的學生不僅僅來自理工類專業,還包括政治學、管理學、新聞學和藝術學等領域,多學科領域推動了知識融會貫通與思想碰撞,使得每位成員發揮所長的同時也能相互學習,為創新團隊提供開闊的視角和考慮周全的解決方案。關于多層深度知識融合,H4D 項目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開放,本科生和研究生均能參加,低年級學生能夠了解高年級知識,開闊視野、激發興趣,高年級學生能夠溫習低年級知識,憑借以往學習經驗從全新視角看待舊知識,推動了不同深度知識的融合。關于理論實踐知識融合,一方面,團隊成員除了在校學生,還可能包括軍人、軍人家屬、退伍軍人以及預備役軍人,其多元化的社會背景和豐富的職業經驗推動了相關理論知識在實踐中快速應用;另一方面,企業導師、課程顧問、軍事聯絡員等會幫助學生融合理論和實踐知識,與企業、國防部建立聯系,并將提出的任務模型置于實踐中反復驗證,促進任務模型快速迭代創新。

6.2.2 工具融合

布蘭克在商業模式畫布基礎上創造了任務模式畫布,并將其廣泛應用于H4D 項目[33]。企業是利潤驅動的組織,而政府和軍隊以完成任務為目標,由此任務模式畫布對商業模式畫布的5 個部分進行調整:一是將收入來源更改為任務成就;二是將客戶細分市場更改為受益人;三是將成本結構更改為任務成本/預算;四是將渠道更改為部署;五是將客戶關系更改為購買/支持[35]。此外,H4D 項目將精益創業、創新團培訓和任務模式畫布有機融合,通過創新團培訓課程使創新團隊快速了解客戶需求、工業發現、工業流程,通過任務模式畫布和精益創業的融合,科學規劃H4D 項目教學課程、高效解決關鍵國防問題,以滿足國防現實需求、培養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

6.2.3 團隊融合

H4D 項目的團隊融合邏輯主要體現在學生團隊融合、教師團隊融合以及師生融合。關于學生團隊融合,H4D 項目鼓勵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不同國家的學生組建團隊,在為期11 周的課程中,團隊成員通過合作互動促進知識、信息快速流動,逐步完成每周任務,每個團隊作為一個整體在課堂匯報中接受教師點評。關于教師團隊融合,為解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疫情(以下簡稱“新冠疫情”)期間開展遠程教學的困難,2020 年8 月,400 余名精益教育教師參加時長3 h 的線上課程,分享關于遠程教學工具、技巧、技術和最佳實踐的見解,教師間的互動交流和融合能夠促進教學信息的流動,提升人才培養質量[36]。關于師生融合,H4D 項目采用“翻轉課堂”的方式開展互動教學,教師并不講授知識,而是讓學生在家觀看任務模型畫布等基本內容的講座并完成簡短測試,課堂上教師通過一些簡短講座來補充基本內容、回顧相關概念或高級主題,以及評價學生團隊每周任務進展。

6.2.4 時空融合

新冠疫情期間開展的遠程教學和遠程采訪使得H4D 項目沖破了傳統教學方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遵循時空融合邏輯的H4D 項目能夠更加便捷地在國防部、高校、企業間建立網絡,推動創新型人才培養過程高效開展。在新冠疫情背景下,H4D 項目課程使用視頻會議工具開展遠程教學,采用分組匯報方式開展線上會議;同時,通過遠程視頻會議解決了由新冠疫情造成的學生、企業導師、軍隊聯絡人、利益相關者、客戶等分散在不同時區、不同地區的問題,通過視頻進行客戶訪談,增加了學生團隊線上訪談調研的次數。

7 美國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的三重耦合模式

H4D 項目的框架、過程與邏輯之間存在一定的耦合關系,共同推動H4D 項目高效運行,實現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其框架、過程和邏輯的三重耦合模式如圖3 所示。

圖3 美國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框架、過程、邏輯三重耦合模式

H4D 項目的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培養框架由核心目標、運行機制和創新文化構成,其中雙層運行機制是人才培養模式的核心。一方面,以國防使命、問題導向、快速迭代為核心特征的國防創新文化有力支撐了人才培養機制的高效運行。國防使命將報國意識深植企業和高校,為國防部、企業和高校建立橋梁奠定基礎;問題導向強調國防問題的解決,將中觀層面的多部門協同和微觀層面的團隊創新過程緊密連接在一起;快速迭代關注在真實環境中快速提出、檢驗、修改任務模型,促進微觀團隊創新過程的高效推進。另一方面,培養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始終是人才培養機制的核心目標。國防部、高校、企業依托H4D 項目展開協作,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交流能力等,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精神與報國志向,影響了學生的未來職業規劃。

“團隊組建—問題明確—問題解決—方案評估”過程是H4D 項目雙層運行機制在微觀層面的具體表現。微觀層面,學生團隊組建后,選擇感興趣的國防問題,在教師團隊幫助下走出教室,在復雜問題背景中發現解決問題的關鍵,提出初始解決模型,通過市場調研、訪談等快速迭代方案設計,呈現最終方案,并接受教師團隊的評價。此外,中觀層面的國防部、高校、企業間的協同也影響著微觀層面人才培養過程的順利推進。

開放邏輯、融合邏輯是H4D 項目人才培養雙層運行機制的內在要求,且開放邏輯是融合邏輯的基礎。開放邏輯強調部門邊界開放、內向型開放創新和外向型開放創新,促使國防部、高校、企業突破邊界,汲取外界知識的同時也將團隊創意、創新方案主動輸出,在與市場、客戶的不斷交流互動下快速迭代團隊的創新方案,形成最小可行產品。融合邏輯認為開放部門邊界能夠推動要素互動進而開展深層次融合,多領域、多層次知識的融合能夠激發創新思維,工具融合能夠滿足國防和軍隊任務成就的現實需求,學生、教師團隊融合能夠促進信息流動,時空融合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融合邏輯推動了H4D 項目人才培養機制高效運行,進而培養高質量國防創新型人才。

8 結論與啟示

當前,中國國防科技工作在創新驅動發展等一系列國家重大戰略支撐下取得矚目成就,然而國防科技工作者還處于管理體系不健全、動力機制不完善、軍民科技協同創新渠道不通暢的國防科技創新環境中,科研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配置與充分利用,科技創新效率難以提升。美國“國防開拓”項目將開放和融合作為人才培養的內在邏輯,在創新文化的支撐下,通過團隊組建、問題明確、問題解決、方案評估的人才培養過程,最終實現培養國防科技創新型人才的目標。美國經驗為中國國防科技工作者帶來以下有益啟示。

(1)健全有組織科研體系。支持政府有關部門成立國防科技創新動員促進辦公室,從國家安全和戰略角度出發,建立國防部、高校、國防相關企業、科研院所、中介機構之間的長效協同機制,有效整合各方的國防科研資源,統籌協調科研任務的合理布局,形成高效組織管理體系。深化產學研創新模式,推動有組織科研有序開展,鼓勵相關國防企業針對自身遇到的難題向包括高校在內的社會機構征集解決方案,高校充分發揮其高層次人才、科研平臺、技術資源優勢,以問題為導向聚焦企業“卡脖子”難題與基礎研究,聚集不同學科專業背景的研究人員,組建“科學家+工程師”團隊開展協同攻關,形成“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協同”的創新聯合體。

(2)完善需求牽引與利益分配協同的動力機制。需求牽引方面,國防科技創新動員促進辦公室應該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定期向社會征集亟待解決的國防領域重大科技問題,通過科學的需求分析程序和審查程序,篩選出具有實際貢獻、創新價值的關鍵問題,經過脫密處理后向社會公布。利益分配方面,提出問題的單位組織不僅對問題解決方案負責,也要承擔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支出費用,還要為其他合作者提供專業指導,幫助合作者快速了解問題的關鍵所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雙方應當就國防科技成果知識產權的責、權、利達成共識,知識產權權屬者可以按照一定比例享有科技成果轉化收益。此外,不同技術領域有著不同程度的科技成果轉化盈利水平與利益分配方式,應該注重需求牽引與利益分配的協同,促使需求牽引起到的拉動作用與利益分配起到的推動作用能夠平衡發展,共同推動國防科技工作者發揮創新力量。

(3)暢通軍民雙向互動渠道。在做好保密管理工作基礎上,鼓勵國防領域軍民兩部門有序開放,構建暢通產學研協同創新網絡,推動軍隊院校、國防特色高校、地方普通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共享國防科研資源,聯合攻關國防難題。搭建國防科技融合創新平臺,暢通信息、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的軍民雙向流動渠道,推進重大試驗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共建共享共用,促進國防科技人員跨組織協作,推動國防科技創新要素融合發展。

猜你喜歡
創新型融合課程
學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實踐與思考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村企黨建聯建融合共贏
今日農業(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新工科下創新型人才培養的探索
中國市場(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40
融合菜
從創新出發,與高考數列相遇、融合
數字圖像處理課程混合式教學改革與探索
巴斯夫推出創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術
上海建材(2020年12期)2020-12-31 13:24:26
軟件設計與開發實踐課程探索與實踐
計算機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融合》
現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為什么要學習HAA課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少妇又色又爽又高潮|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亚洲大尺度在线|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 青青国产成人免费精品视频| 亚洲天堂久久久| 人妻21p大胆| 一级毛片无毒不卡直接观看| www.亚洲天堂| 国产三级a| AV网站中文| 99在线视频免费| 青草视频久久| 无码人中文字幕| 亚洲嫩模喷白浆| 久久夜夜视频| 午夜国产大片免费观看|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免费在线视频|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av| 日韩视频免费| 国产第一页亚洲|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国产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精品在线免费播放|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无码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特级毛片|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色综合久久88|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午夜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片在线观看手机版| 人人爱天天做夜夜爽|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APP| 欧美成人怡春院在线激情| 青草视频久久| 熟女成人国产精品视频| a亚洲天堂| 手机永久AV在线播放| 午夜精品区|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久久a级片|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 高清无码手机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高清|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导航| 呦视频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久操中文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 日韩精品亚洲人旧成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日韩| 色综合日本|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 av在线无码浏览| 在线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日韩黄色在线|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在线播放精品一区二区啪视频|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一区二区欧美日韩高清免费| 日韩精品高清自在线|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国产毛片久久国产|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亚洲国产黄色| 免费激情网址| 91丝袜在线观看| 色综合激情网|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