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馨雅,付進杰,李亞平
(1.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天津 300381;2.國家中醫針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天津 300381;3.天津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天津 301617)
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又稱“多動癥”,是一種起于兒童的神經發育障礙,其特征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和沖動,可深刻影響兒童的行為、情緒、學業成就和社交互動。ADHD起病于兒童時期,據2019年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球兒童ADHD的患病率為7.2%[1],并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2]。我國兒童的ADHD患病率已達6.4%(2022年),在男孩中更常見[3]。據研究,ADHD的遺傳率已達70%~80%,若沒有得到及時干預,三分之二多動癥患兒的癥狀及功能損害將持續至成年期[4]。針對ADHD的核心癥狀,目前藥物治療主要為中樞興奮劑哌甲酯,非中樞興奮劑包括選擇性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如鹽酸托莫西汀)、α2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包括可樂定、胍法辛等)。非藥物療法為心理行為治療、物理治療、特殊教育和功能訓練等[5],包括生物反饋療法、環境調節、自身調節等多種非藥物治療,對患兒的社會功能可起到針對性的改善作用[6]。
在中醫學中,ADHD可歸屬于“臟躁”“躁動”“健忘”“失聰”的范疇。古醫籍中有一些與ADHD癥狀相類似的描述,如《素問·舉痛論篇》載:“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靈樞·行針》載:“重陽之人,其神易動,其氣易往也。”ADHD病位主要在心、肝、脾、腎,病機關鍵為臟腑陰陽失調,陽躁于外,陰失內守,治療基本原則為補虛瀉實,調和臟腑,平衡陰陽。臨床常見的中醫藥療法包括中藥湯劑治療、中成藥治療、針刺療法、情志療法[7]。CiteSpace是由陳超美開發的一個交互式可視化工具,它是一個結合了信息可視化方法、文獻計量學和數據挖掘算法的Java應用程序[8]。CiteSpace已廣泛應用于中醫藥領域,可以直觀體現發展現狀,對中醫藥的文獻計量學影響較大[9-10]。本文應用CiteSpace軟件對中醫藥治療ADHD的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繪制作者、機構、關鍵詞的共現圖譜,剖析研究領域的現狀、熱點和趨勢,旨在為中醫藥治療ADHD提供依據。
1.1 數據采集 計算機檢索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庫(WanFang Data)、維普數據庫(VIP),通用檢索式為:SU=(注意缺陷多動障礙OR多動癥OR小兒多動癥OR兒童多動癥OR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OR ADHD)。檢索時間為:2002年1月至2022年6月,文獻分類選擇“中醫學”“中藥學”“中西醫結合”,語種選擇中文文獻。其中,中國知網共檢出文獻819篇,萬方數據共檢出951篇,維普數據共檢出438篇,共計2 208篇。
1.2 數據處理 將檢索所得文獻以Refworks形式導出txt格式,導入NoteExpress3.6.0文獻管理軟件進行合并,經軟件查重及人工查重并剔除無關文獻后,最終得937篇有效文獻。
納入標準:人工篩選主題、關鍵詞、摘要與中醫藥治療兒童多動癥相關且公開發表的文獻,即中醫、中藥、中西醫、針灸推拿等治療兒童多動癥的臨床觀察、臨床療效、名醫經驗、驗案、驗方方藥研究,時間跨度為2002年1月至2022年6月。
排除標準:主題與中醫藥治療兒童多動癥相關度較低文獻;重復發表的文獻;會議、養生科普、報紙來源的文獻;年份、作者、雜志名稱等題錄信息不全的文獻。
1.3 數據規范 在NoteExpress3.6.0中將所有文獻的數據庫管理者更改為CNKI,以便數據在CiteSpace中運行,以Refworks CiteSpace2021格式導出題錄,命名為download_x.txt格式,對題錄進行校對。刪除英文關鍵詞,保留同一文獻的中文關鍵詞,合并相同關鍵詞,如“名家經驗”和“名醫經驗”、“針刺”和“針刺療法”等,合并相同機構,刪除@等特殊符號。運行CiteSpace6.1R2軟件對文獻進行格式轉換。
1.4 研究方法 使用CiteSpace6.1R2軟件對作者、機構、關鍵詞等進行分析,繪制可視化圖譜,使用Excel輔助分析。設置軟件參數:時間分區(Time Slicing)設置為2002年1月至2022年6月;時間切片(Years Per Slice)設置為1;節點類型(Note Types)分別設置為“Auther”“Institution”“Keyword”;剪切方式(Pruning)設置為“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其他參數均為默認值。
2.1 發文量與文獻來源分析 某領域的發文量和變化趨勢可以反映該領域的發展趨勢和研究熱點,預測發展狀況。兒童多動癥在中醫藥領域的相關文獻近20年總體呈現波動上升的趨勢。(見圖1)2002—2005年逐年上升,2005—2008年發文量有所下降,總體水平相對平穩。2008年為轉折點,其后至2017年文獻發表數量穩步上升,至2017年到達高峰,年發文量達到80篇,說明這一階段中醫藥治療兒童多動癥的研究受到更多學者的關注。2018—2019年發文量有所下降,此后2020—2021年保持穩定,預計2022年發文量仍將保持平穩。

圖1 近20 年中醫藥治療ADHD 發文量變化趨勢
中醫藥治療ADHD的文獻來源見圖2,可見發文量最多的期刊為《中醫兒科雜志》,共發文35篇,其次為《遼寧中醫雜志》《四川中醫》,發文量分別為24篇、18篇,可見該領域的發文來源主要集中在中醫藥期刊,研究方向較穩定,發文來源較集中。

圖2 中醫藥治療ADHD 文獻來源分布
2.2 研究作者分析 用CiteSpace軟件生成作者合作圖譜(見圖3),其中作者字號越大代表發文量越多。近20年來研究中醫藥治療兒童多動癥發文量排名前10的學者如表1所示,其中韓新民以67篇為最高產作者,其次為倪新強、周榮易,分別為23篇和22篇。圖譜左上方N=560,說明2002—2022年共有560名學者發表關于中醫藥治療兒童多動癥的文章;E=431,說明作者之間有431次合作。由于第一作者和核心作者為一篇文獻的主要創作者,故另做第一作者與核心作者共現圖譜見圖4,以便反映該領域的核心人物。由圖譜中可知,共形成4個不同的研究團隊,分別以韓新民、王俊宏、馬融、李宜瑞為代表,各研究團隊內部之間連線緊密,提示團隊內部合作密切,但團隊之間沒有形成廣泛的聯系,合作密度較低,未來應進一步加強團隊間的研究和交流合作。

表1 發文量排名前10 作者

圖3 中醫藥治療ADHD 作者共現圖譜

圖4 中醫藥治療ADHD 第一作者、核心作者共現圖譜
2.3 研究機構分析 用CiteSpace軟件生成機構合作圖譜(見圖5),其中字號越大代表發文量越多,線條越粗代表合作關系越密切,鑒于大學多以臨床醫院為基地開展研究,故只選取臨床單位。圖譜中顯示有444個節點,189條連線,代表共有444個研究機構,共合作189次。由圖譜可知,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與其他機構的合作較多,關系較密切。近20年來中醫藥治療兒童多動癥發文量排名前10的機構如表2所示,發文量排名第一的是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共發文32篇,其次是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

表2 發文量排名前10 的研究機構

圖5 中醫藥治療ADHD 機構共現圖譜
2.4 關鍵詞分析
2.4.1 關鍵詞共現分析 運用CiteSpace對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構建可視化圖譜。(見圖6)關鍵詞是對文章內容的高度概括,可以反映一篇文章的核心內容。圖中圓圈越大,代表關鍵詞出現的頻數越多,證明該關鍵詞是此領域的主要研究內容。排名前20的關鍵詞如表3所示,中介中心性可以證明節點在一個網絡中的重要性,通常在0~1之間,超過0.1的節點稱為關鍵節點[11]。中介中心性有助于判斷關鍵詞的重要性,表3中中介中心性≥0.1的關鍵詞有“兒童多動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中醫藥療法”“兒童”“臨床療效”“針刺療法”“利他林”“綜述”“中藥治療”“名醫經驗”“辨證論治”“中藥”“靜寧顆粒”“大鼠”。由此可見,兒童多動癥的臨床研究較常見,中醫治療理論為辨證論治,重要的中醫藥治法包括針刺療法、中藥治療,常用的治療藥物有利他林、靜寧顆粒。

表3 頻數排名前20 的關鍵詞
2.4.2 關鍵詞聚類分析 關鍵詞聚類分析是對關鍵詞進行分類的一種統計方法,依據關鍵詞之間的密切程度,形成不同類別,進而展現該領域的研究熱點[12]。用CiteSpace進行聚類,得到10個聚類標簽(見圖7、表4)。由聚類可視化圖譜可知,共形成598個節點,839條連線,模塊值(Modularity Q)=0.869 6>0.3,平均輪廓值(Silhouette S)=0.963 7>0.5,說明聚類同質性高,可視化圖譜具有較高的可信度,能夠反映真實情況。根據聚類結果可知:#0兒童多動癥、#1兒童、#3注意缺陷多動障礙屬于研究主題;#2臨床研究、#4大鼠、#5臨床療效屬于臨床試驗;#6中醫藥療法、#8針刺療法屬于治療方法、#7益智寧神顆粒屬于藥物治療。

表4 關鍵詞聚類標簽

圖7 中醫藥治療ADHD 關鍵詞聚類圖譜
2.4.3 關鍵詞突現及時間線分析 關鍵詞突現可以反映一段時間的研究熱點,通過CiteSpace對關鍵詞進行突現分析,得到不同時間段的關鍵詞(見圖8)。選擇“Timeline”繪制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譜(見圖9),圖中主軸是排名前10的聚類標簽,縱軸代表關鍵詞首次出現的年份,通過圖譜,可了解中醫藥治療ADHD的研究發展歷程,便于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從關鍵詞突現和關鍵詞聚類時間線圖譜中,我們可以發現:(1)2002—2011年,利他林作為ADHD的主要治療藥物,是當時治療ADHD的研究熱點,一直持續到2016年,后利他林的研究逐漸減少。(2)從2003年起,中醫藥療法的研究開始逐漸增多,中醫的治療思想如辨證論治成為研究熱點,治療方式主要集中在中藥治療方面。在辨證論治方面:證治分型為腎虛肝亢、心脾兩虛和痰火擾心,其中腎虛肝亢最為多見[13]。在中藥治療方面:出現一些單方驗方,如益智寧神顆粒等[14]。(3)從2011年起,研究方向集中在動物實驗如小鼠實驗,而紋狀體則是藥物的主要作用靶點。此外,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到ADHD的共患病情況,尤其是ADHD共患抽動障礙,開始從中醫理論方面解釋ADHD共患抽動障礙的病因病機[15]。(4)從2014年起,中醫藥治療ADHD趨向于多元化,研究者在心理療法、耳穴貼壓、針刺療法等方面開展研究,開始重視心理治療在ADHD治療中的重要性,同時耳穴貼壓、針刺療法等外治療法得到了廣泛研究。(5)從2016年起,靜寧顆粒開始成為研究熱點,并且持續至今。突現詞強度為4.89,說明研究熱度較高,靜寧顆粒的臨床療效和作用機制研究受到研究學者的重視。(6)2017年,多巴胺形成有效的突現詞,突現詞強度為6.39,多巴胺異常理論成為當時的研究熱點,中醫藥對于ADHD多巴胺系統的功能可起到明顯的改善作用[16]。

圖9 中醫藥治療ADHD 關鍵詞時間線圖譜
本文基于CiteSpace軟件,對2002—2022年應用中醫藥治療ADHD文獻的作者、研究機構及關鍵詞進行可視化分析,以了解該領域的研究現狀、熱點及前沿方向。
3.1 研究現狀 近年來中醫藥治療ADHD領域正受到更多研究者的關注,年發文量總體呈現增長的趨勢。發文來源以《中醫兒科雜志》為首,集中在中醫藥類期刊。該領域主要形成4個研究團隊,以韓新民為代表的研究團隊認為ADHD臨床上以心肝火旺證較為多見,并以安神定志靈方作為臨床常用方劑,以此展開臨床研究[17]。以馬融為代表的研究團隊治療以益腎填精為主,認為治療ADHD當以腎精不足為根本,臨床以益智寧神顆粒為基本方[18]。李宜瑞團隊以腎虛肝亢型為主要研究證型,自擬益智寧方以補腎平肝、益智寧神、健脾養心,臨床療效顯著[19]。方瓊潔等[20]以靜寧顆粒治療氣陰兩虛型ADHD患兒,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研究機構的可視化結果顯示,韓新民、馬融、李宜瑞、王俊宏所在的研究機構在總研究機構中排名前4,但四者之間的合作較少,研究側重點不一,其余研究機構分布則更為廣泛,故建議各研究機構之間加強有效的學術交流,多進行學術合作,開展多中心的大樣本研究,以提高臨床研究的質量。
3.2 研究熱點
3.2.1 治療方法 中醫藥治療ADHD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內治法和外治法,內治法以中藥復方和中成藥為主要療法。苗競等[21]用平動湯治療心肝火旺型兒童多動癥,有效率達84%,其可能通過提高患兒的皮質醇水平來起到治療作用。武艷杰[22]使用調神益智湯治療肝腎陰虛型兒童多動癥,相比鹽酸托莫西汀膠囊,調神益智湯在改善ADHD的多動多語、情緒沖動、神思渙散等癥狀方面效果更佳。靜靈口服液作為常用中成藥,同樣可以改善肝腎陰虛型ADHD患兒的多動、沖動癥狀。除此之外,常見中成藥還有小兒智力糖漿[23]、小兒黃龍顆粒[24]、靜寧顆粒[20]等。小兒黃龍顆粒對ADHD的不同亞型均有效果,可以顯著改善患兒中醫癥狀及中醫證候積分。于慶洋等[25]使用靜寧方來治療ADHD并探究其對胃腸功能的影響。結果顯示,靜寧方可以改善患兒SNAP-IV量表評分、Conners兒童行為量表評分,且能調節血清胃動素和胃泌素的水平,適用于ADHD伴有胃腸癥狀的患兒。通過中醫辨證論治,使用不同的中藥復方及中成藥,可達到最好的臨床治療效果。
在中醫外治法方面,針刺治療是當前ADHD的有效治療方式,常見的針刺療法包括頭針、腹針和靳三針等。頭針的代表針法有方氏頭針。謝慧雯[26]探究方氏頭針治療ADHD的臨床療效,以單純口服西藥利他林作為對照組。研究結果表明,方氏頭針結合利他林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且未發現不良反應。方氏頭針臨床操作簡單,是一種可以治療ADHD的有效治療方法。黃玲等[27]使用腹針結合穴位循經按壓法治療兒童ADHD,總有效率達95%。腹針取穴的主穴為中脘、下脘、氣海、關元,取其“以后天養先天”之意,再加滑肉門、外陵左右四針為腹四針,共起補肝腎、治心肺、調脾胃之功。羅秋燕等[28]使用靳三針治療不同證型的ADHD,總有效率達84.85%,能全面改善患兒的癥狀。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針刺療法,如通元針法[29]、調任通督針刺法[30]、撳針[31]等。除針刺治療外,臨床常見的中醫外治法有推拿療法、耳穴貼壓法、穴位埋線法。外治法簡便易行,且無明顯的不良反應,患兒易于接受,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
3.2.2 作用機制 從中醫藥治療ADHD的可視化圖譜分析可知,目前中醫藥調節ADHD的主要作用通路在于多巴胺、5-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多巴胺系統中的前額葉皮質-紋狀體通路。多巴胺系統的研究,是中醫藥治療ADHD分子生物學機制的開拓。安家盛等[32]探究甘麥大棗湯對ADHD大鼠多巴胺受體D1(DRD1)、多巴胺受體D2(DRD2)的影響,通過蛋白質印跡檢測,可知甘麥大棗湯組大鼠的DRD1、DRD2蛋白和mRNA表達水平顯著提高,從而起到控制患兒多動、沖動癥狀的作用。大量的動物實驗表明,中醫藥可以調控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馮鍇等[33]探討了靜寧顆粒對ADHD的作用機制,其通過介導SHR大鼠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功能來調節紋狀體多巴胺水平,以控制ADHD臨床癥狀。
3.3 研究局限及趨勢 目前該領域的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問題:(1)缺乏可信度較高的多中心隨機雙盲大樣本臨床研究,需進一步提高臨床研究的質量;(2)診斷時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和量表結果,主觀因素占據主要地位,可能會有一定的診斷偏倚;(3)各研究團體、研究作者之間缺乏廣泛的合作,不利于臨床研究的發展。
中醫藥治療ADHD的主要研究趨勢為:(1)加強跨區域的合作和交流,形成多學科、多中心的交叉合作網絡,臨床研究作為研究的基本手段,應增強臨床試驗的嚴謹度,使結果更加可信。(2)融入計算機信息技術的應用,如“數據挖掘”“網絡藥理學”“中醫證候”等,讓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更好地闡釋中醫藥的理論與實踐,為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開拓思路。(3)增強中藥復方及中藥單體成分作用機制的研究,用現代醫學理論解釋中醫藥的辨證論治。(4)重視臨床經驗和名醫驗案的記錄,為中醫藥治療ADHD提供更多的診療思路。針灸療法作為臨床最常用的外治療法,一直是臨床工作者的研究熱點,其作用機制仍將是未來研究的主要內容。
今后,研究者需進一步規范實驗設計,為臨床應用提供理論依據,提高辨證的準確度。由于本研究只檢索了中文數據庫,未納入相關的英文文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時關鍵詞、機構等數據的處理具有主觀性,可能導致統計結果產生偏差,今后可進行更全面、準確的檢索,以探究中醫藥在ADHD中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