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梅,陶 洲,許忠琴,蔡子漢,曾 藝,許 紅
(1.重慶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重慶 400016;2.重慶市渝中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重慶 400010)
社區家庭醫生服務管理模式在滿足居民系統、連續、方便、有效的健康管理需求和提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服務能力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重慶市從2016年推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以來,一直面臨著發展緩慢、居民了解度低、簽而不約等問題。本研究通過了解重慶市萬州區簽約居民對家庭醫生業務的認知與需求,分析不同人群需求特點及其相關因素,從而提出有針對性的優化建議。
本研究于2021年10-11月開展問卷調查,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抽樣。首先,在重慶市萬州區的城區、城鄉結合部、鄉鎮的所在區中隨機抽取1個街道(鄉鎮)。其次,在抽取的街道(鄉鎮)中,隨機抽取2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最后,根據各機構簽約登記簿中記載的簽約居民比例,分配其需要調查的人數,各機構再結合簽約登記簿隨機抽取簽約居民。調查對象納入標準:(1)簽約了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居民;(2)年齡≥18周歲;(3)樂于配合工作且積極性較高。排除標準:不配合調查的居民。本研究共調查481例,收回有效問卷481份,有效回收率為100%。
通過自行設計的調查問卷,在家庭醫生的協助下,進行入戶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簽約居民基本狀況、簽約居民對家庭醫生制業務內容的認知與態度、簽約居民對家庭醫生的服務形式與具體內容的需求。
采用EPiData 3.1軟件對數據進行雙錄入整理,用SPSS 26.0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相對數表示,比較分析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此次調查的481例簽約居民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被調查的簽約居民基本情況
居民在首次就診時選擇基層機構的原因,有346人偏向距離近(84.0%),有302人是因為簽約了家庭醫生(73.3%),其余是因為醫療收費低(65.6%)、醫保報銷(60.7%)、病情較輕(57.8%)、就醫手續簡單(48.8%)、候診時間短(44.4%)和個人習慣(12.4%)。不同性別居民對家庭醫生簽約業務內容的了解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了解家庭醫生簽約業務內容的有423人,其中有370人(87.5%)表示愿意優先到基層醫療機構就診,居民是否優先到基層醫療機構就診與是否了解家庭醫生服務內容有關(P<0.05),見表2。

表2 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內容了解現狀單因素分析
簽約居民在服務形式的傾向上,有406人(84.4%)選擇門診就診,有370人(76.9%)選擇電話咨詢、有363人(75.5%)選擇上門就診,有246人(51.1%)選擇線上咨詢,有228人(47.4%)選擇家庭護理。
在推出的且正在實施的11項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項目中,需求率排名在前三位的分別為基本醫療服務(87.5%)、健康體檢(73.0%)和健康教育與咨詢服務(69.4%)。不同性別的居民,對慢性病管理、就醫路徑指導、優先預約與轉診服務的需求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性大于女性;在慢性病管理的需求上,不同年齡段居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年齡段居民的服務需求相對更高;在全科預約診療、家庭病床服務、慢性病管理的需求上,不同婚姻狀況居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已婚居民對服務的需求相對更高;對全科預約診療、特殊人群上門家訪、慢性病管理的需求上,不同居住地居民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農村居民對服務的需求相對較高;低學歷居民則對全科預約診療、慢性病管理的需求高于高學歷(P<0.05),見表3。
結果顯示,居民對家庭醫生服務內容的了解率為87.9%,男性的了解率相對于女性較高,可能是男性作為一家之主,直接代表全家簽約情況較多,因而更了解家庭醫生服務內容[2]。簽約居民了解率未實現全覆蓋,其原因可能是,萬州區農村和中老年居民較多,較少使用微信、微博等社交網絡平臺,加之宣傳方式較為傳統,限制了宣傳覆蓋面;或者是簽約居民在患病后依然選擇大醫院就診,家庭醫生存在感較弱,應多渠道加大宣傳指引。可運用與居委會合作、開設講座等宣傳途徑,以及在簽訂服務契約內容后加上國家基本醫療服務項目、簽訂服務項目包和簽訂服務項目內容簡介的欄目,使居民清晰地了解到家庭醫生的職責和業務內容,增強對家庭醫生的認知[3]。其次,向居民推廣在基層就醫的優勢,增強居民對家庭醫生簽約工作的認同[4]。研究結果表明,越是熟悉家庭醫生業務內容的簽約居民,基層首診意愿就越大。這與景日澤[5]等對供需視角下中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調查結果一致,增加居民的知曉率可以促使更多居民在需要就診時優先選擇基層醫療。
結果顯示,在簽訂合同的居民中,首選基層進行咨詢的主要原因是靠近基層衛生服務機構(84.0%),其次是簽署家庭醫生(73.3%)。因此,居民是否愿意優先考慮基層治療,與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位置和家庭醫生的簽約率有關[6]。
應強化健康、衛生、醫療“三醫”正向互動的促進能力,提供形式多樣的健康咨詢服務,竭力提高家庭醫生醫療水平,與居民建立友好關系,從而鼓勵居民簽約,提升居民信任感和基層首診意愿[7]。另外,居民過于信服綜合醫院的技術及服務也是影響居民選擇基層就診的重要因素[8-10]。應改變居民傳統就醫理念,進一步推動“小病在社區,大病去公立醫院,健康回社區”優惠政策的落實。
居民期望可享受的家庭醫生提供服務的主要方式是門診就診、電話咨詢和家庭醫生上門就診,其次是線上咨詢和家庭護理,因此服務方式上需要改進和創新,積極回應居民的需求,確保家庭醫生制度的實施[11]。在家庭醫生簽約業務具體內容的需求上,居民需求率較高的是基本醫療服務、健康體檢、健康教育與咨詢服務、慢性病管理和特殊人群上門家訪。與相關研究結果一致[12],居民關于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主要需求依然是基本醫療服務。本研究還發現健康體檢是排名前三位的需求之一,說明萬州在宣傳、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的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居民自主的健康管理意識得到增強。健康教育與咨詢服務也是排名前三位的需求之一,說明居民希望了解更多健康教育知識,而怎樣高效并有針對性地提供健康教育與咨詢服務對于家庭醫生制度來說是一項挑戰。慢性病管理是排名第四的需求,與劉薇薇[13]等人的研究結果相同,說明居民注重對自身的慢性病監測,此類項目是大多數人的需求。特殊人群上門家訪是排名第五的需求,說明居民期望相關服務機構能夠提供滿足他們自身的簽約服務內容,能夠體驗到更加便捷的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此外,居民對常態監督護理、康復治療、家庭病床服務需求率較低。因此萬州有關機構還需引導居民充分地了解家庭醫生服務內容與特點,推出適宜的家庭醫生服務項目,提高居民參與家庭醫生服務的積極性。不同類型居民對所實行的各項服務有著不同程度需求。男性對慢性病管理、就醫路徑指導、優先預約與轉診服務的需求高于女性,可能是在生活中男性的工作壓力大,常采用抽煙、酗酒等來排解焦慮,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增加了疾病的發生率,所以相對女性患病可能性大。高年齡段居民對于慢性病管理需求高于低年齡段居民,主要的原因是隨著年齡的增長,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的風險上升,服務需求量也隨之增加。針對其需求特點,可給予個體化的診療和指導[14,15]。已婚居民對全科預約診療、家庭病床服務、慢性病管理服務需求較高的原因可能是該部分人群多為孕產婦,為更好地孕育生命,會特別重視身體健康。農村居民對于全科預約診療、特殊人群上門家訪、慢性病管理的需求高于城市和城鄉結合部居民,可能是因為城市和城鄉結合部居民離綜合醫院不遠,更愿意去綜合醫院治療,對家庭醫生相應服務的需求較低。應加強城市和城鄉結合部居民對家庭醫生服務的了解,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
綜上,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工作必須創造多樣化的服務方式,滿足居民多樣化咨詢途徑,制定更全面、更適宜的服務內容,以及落實有針對性的醫療服務措施,向居民提供“更有效,更及時”的服務,才能滿足居民對社區家庭醫師合同式醫療服務的需求[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