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烹飪大師尹親林來看我,尹親林是我師弟,看著很靦腆,實際是一方大師,一次我去黃山,讓他來接我,沒承想師弟開車300 多里從馬鞍山跑來,讓我很不好意思。真是“地圖一小步,人類一大步”。
尹親林很厲害,這厲害里面有廚藝精妙,還有收徒弟多。他的徒弟個子都比他高,而且年齡比他大。我給尹親林總結了四個“德”:德高望重、德藝雙馨、德才兼備、得意洋洋。
尹親林的高徒在北京開餐廳“將軍府”,有三十多家門店,專門賣安徽名菜臭鱖魚。昨天尹親林和徒弟來,帶著臭鱖魚,讓我嘗,我辦公室的小丫頭們可樂了。
嗜辣、逐臭是現在年輕的潮流口味,安徽的代表菜臭鱖魚,是風味餐廳的招牌菜。從“臭鱖魚”這道菜的淵源來看,它的產生和許多美食一樣,屬于“意外事件”。鱖魚以長江中段所產為最。過去,每到冬季,銅陵、貴池和大通一帶的魚販,便沿江收購鱖魚,運到徽州屯溪一帶售賣。
由銅陵到徽州,有400 多里的路程,大概需要七天的時間,魚販將細鹽化開,淋在鱖魚上控制魚的腐爛變質。盡管一路上小心翼翼地“伺候”,到達屯溪之后,發現那十幾桶鱖魚全部都臭了!可是花高價買來的鱖魚,總不能全扔了吧?聰明的魚販發現,盡管鱖魚散發出臭味,卻魚鰓鮮紅、魚鱗完整,只是表面有一股臭味。因為舍不得扔掉,魚販自行將魚烹來吃了。沒想到,這一試,卻試出了一道絕世美食。
臭鱖魚用熱油略煎,投入姜、蒜、蔥等調料烹熟,不但異味全無,入口更是鮮美無比,那股淡淡的臭味和咸香,滋味濃郁,真是化腐朽為神奇。腌制和烹飪得法的臭鱖魚,肉質堅挺,筷子稍稍用力一夾,魚肉散開像花瓣一樣。吃到嘴里,先有微臭,之后爽嫩、鮮美,余香滿口。
四百里山路“腌”成的臭鱖魚,背后是徽商的百年沉浮。
鱖魚是高級食材,它的肉比較緊密,只有一根大刺,沒有細密的小刺,這是討人喜歡的。像鰣魚、刀魚,也都很金貴,但你總覺得它有一點遺憾。有人說魚刺和魚肉有一種比例關系,就是魚刺越細密,魚肉越嫩。這是不是生物進化決定的?魚肉比較松軟細膩,纖維短小,靠魚刺去支撐連接魚身;反之魚肉刺少,它的魚肉纖維就粗壯緊密,膠原蛋白質含量也高。

另一種從人文故事角度說,魚刺多就不易被更強大的生物吞噬,能夠起到很好的保護自己的作用,這是食物鏈之間的關系,也是生物生存的進化。
過去在中餐里,應用比較廣泛的是鱖魚。鱖魚都是在大江大湖里,有江鱖魚、湖鱖魚。過去畫家們也鐘愛畫鱖魚。
鱖魚是兇猛的魚,雜食,吃小魚,吃蟹,吃肉食。汪曾祺說:凡是吃魚的魚都好吃。
人類之所以能存活下來,真是多虧掌握和控制發酵,鹽水浸泡各種食材,魚、蔬菜、肉只需要一個容器、一塊加上重物的木板和一點鹽就足夠了。
食物在通往腐爛的過程中形成發酵,人類通過控制發酵的長短形成了各自的風味,正是那些豐富、多樣、活躍的微生物和酵母給我們呈現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形狀、顏色和味道。
人的味覺能品評出“甜、咸、酸、辣、辛、苦、膻、腥、麻、鮮”,還有各種口感,所謂“滑、脆、粘、軟、嫩、涼、燙”。當然沒有忘記“臭”,臭豆腐、臭咸魚、臭冬瓜、臭蠶豆,五味里之所以沒有寫到“臭”,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真正理解“臭”。美食家不是為了其“臭”才去吃,而是為了品其“鮮”。
霉在發酵中轉化在鱖魚的脂肪上形成藍紋芝士奶酪的香,鹽水給魚肉形成咸魚鲞氨基酸的鮮,綜合在一起就是臭鱖魚的味道。我從不嗜臭到漸漸喜歡,就像聽拍馬屁似的。一開始聽拍馬屁話,感覺討厭,聽多了,就像聞自己的屁,雖然臭,還想聞,有時,還挺惦記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