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掉線 圖片來源/網絡
《不白吃的食神之旅》是國內首部“真人+二次元形象”結合的跨次元美食紀錄片,自2021 年8 月8 日上線以來,這部在中華美食傳統文化加持下的動畫紀錄片迅速獲得了廣泛關注。截至2023 年9 月,本片僅在Bilibili 平臺就獲得了7157 萬播放量和近200 萬的追劇人數,并且拿下了9.7 的超高評分,憑實力斬獲了“高人氣+好口碑”。

劇情簡介:
動漫美食家“不白吃”偶然間獲得一本空白的《食神之旅》,得到了一個使命,就是走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去尋找1000 位隱藏在世間的“美食高手”。于是,“不白吃”走遍祖國大江南北,尋找最誘人的美食,了解美食承載的文化,認識美食背后的人并展現他們的動人故事。
紀錄片的內容形式接地氣,題材非常豐富,大到國宴,小到民間蒼蠅館子,把民間美食、大師故事、食材故事、美食文化立體結合,形成了多層次的立體故事線穿插。這幅“中國美食地圖”合計34 個省級行政區,“不白吃”走訪了大量民間手藝人和他們的美食,尋找能夠代表中國美食文化的“美食高手”,各地令人垂涎三尺的民間美食和匠人,令人印象深刻。例如,長沙李叔的下崗牌臭豆腐,臭豆腐外酥里嫩,輕輕一咬,湯汁瞬間在唇齒間蔓延;益陽陳姨的莎林龍蝦館,奢華的蝦尾吃法讓“不白吃”欲罷不能;常德黃姨的壹德壹米粉,米粉筋道順滑,鮮香滾辣。


每一集10 分鐘左右的篇幅,契合當代人快節奏的生活習慣,加上實景拍攝與卡通形象相結合,動漫形象的主人公“不白吃”作為節目中的核心人物,像一位美食博主一樣,走進現實世界。相對于枯燥乏味的旁白背書式美食科普,現在的年輕網友更熱衷于幽默搞笑的動畫內容,“不白吃”正符合了這一特點,真正實現了“邊看、邊吃、邊笑、邊學”,讓人忍俊不禁的同時,對視頻里的美食和知識記憶在心。
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創造業界矚目的成績,離不開紀錄片本身優質的內容,以及新穎的傳播形式。可以說,《不白吃的食神之旅》開創了美食紀錄片內容和創作形式的跨次元先河。該紀錄片或將成為目前中國動畫紀錄片的一座里程碑,成為美食紀錄片的符號,讓人一想到動畫美食紀錄片題材,就會聯想到《不白吃的食神之旅》,該紀錄片也將加強動畫和現實美食產業的聯系。
《不白吃的食神之旅》第一季雖已完結,但劇集內容引發外界更多思考,紀錄片通過虛實結合的演繹方式,呈現了中華大地的各類美食,一方面展現出不同城市、鄉村各不相同的美食文化及其傳承,另一方面也通過尋找美食背后每一個“人”的故事,展現中國的勞動人民用自己的雙手,艱苦奮斗,勤勞勇敢,樂觀向上并一步步實現夢想,過上充實而美好的幸福生活的動人場景,儼然繪制了一幅“中國美食地圖”。

△常德米粉
常德米粉是湖南省常德市的一道傳統風味小吃,屬于湘菜系。常德米粉的主要原料是大米,早秈米經過十幾小時水浸、打漿、加熱定型特殊工藝制成潔白、渾圓、細長且有彈性的粉條,吃起來潤滑可口,獨具特色風味。
早在清光緒年間,常德就有了生產米粉的店坊,生產的米粉又細又長。長期以來,常德人不論男女老幼,都喜歡食用米粉;外地來的客人,也以能品嘗常德米粉為一大樂事。常德米粉之所以備受青睞,在于米粉潔白,圓而細長,形如龍須,象征吉祥。
逢年過節,吃食米粉,以示往后歲月,一家人有如米粉一樣團團圓圓;過日子,有如米粉一樣細水長流。同時,米粉食用方便,經濟實惠,把米粉買回去后,只要用開水燙熱,加上佐料,即可食用。

△貴陽絲娃娃
絲娃娃,別名素春卷,是貴州省貴陽市一種常見的地方傳統小吃,在貴陽各地每一條街上,幾乎都能看得見。此菜素菜脆嫩,酸辣爽口,開胃健脾。猛一看頗似產房里初生的嬰兒被裹在“襁褓”中。“襁褓”是用大米面粉烙成的薄餅,薄如紙卻有一只手掌那么大。再卷入蘿卜絲、折耳根(魚香菜)、海帶絲、炸黃豆、脆哨、糊辣椒等。當地人吃時,少不了注入酸酸辣辣的汁液,這料水就是絲娃娃的精髓所在。

△長沙臭豆腐
長沙臭豆腐是湖南省長沙市的一道傳統特色小吃,屬于湘菜。長沙臭豆腐以臭豆腐等食材用料烹制,其色墨黑,外焦里嫩,鮮而香辣,焦脆而不糊,細嫩而不膩,初聞臭氣撲鼻,細嗅濃香誘人。
據《長沙飲食志》載,長沙臭豆腐起源于湘陰油炸豆腐,光緒二十二年(1896),湘陰人姜永貴到落棚橋老鄉那里學習油炸豆腐技術,因師傅身體不好,回鄉養老,將油炸豆腐擔子交給姜永貴經營。姜永貴在油炒豆腐鹵水基礎上,精選原料配制成臭豆腐鹵水秘方,從落棚橋流動小擔,再到火宮殿固定攤位,使臭豆腐成為“聞起來臭,吃起來香”,皮酥內軟、口感極佳的小吃。

△東安子雞
東安子雞又叫東安雞、官保雞,是一道地方傳統名菜,屬于湘菜系。因用東安縣的母雞烹制而成,故名。東安子雞成菜呈紅白綠黃四色,雞肉肥嫩,味道酸辣鮮香。此菜曾入選2010 年上海世博會四大傳統湘菜名錄。
相傳在唐代開元年間,東安人開始烹制東安雞——“醋雞”。清末民初時,此菜被引入長沙,經一眾官宦食客的張揚,逐漸成為酒宴名肴,湖湘各地菜館紛紛效法烹制。

△烤腦花
烤腦花是川渝地區傳統特色小吃,用豬腦子拌之以海椒末、花椒粉及其他佐料烤制而成,氣味醇厚,入口綿軟,香而不膩,油而不肥。
重慶人對于豬腦,采取了類似烹飪豆腐的手法,就是加入較多重口味的材料,例如蔥、姜、蒜、泡椒、辣椒、花椒等,用油進行爆炒后,加入食材,放在火上煨,然后用調料的味道慢慢浸入食材之中。因重慶人是將腦花進行烤制之后,再采用煨的手法對其進行深度加工的,所以也叫烤腦花。烤腦花在重慶風靡一時,經久不衰,至今仍是大家在燒烤攤必點的菜品之一。
《不白吃的食神之旅》并不單純關注美食本身,而是通過美食映射到背后的人,讓觀眾不僅了解美食,更了解每個匠人和其地方特色的傳承技藝。同時,帶給人們濃厚的人文色彩,讓人放慢腳步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讓人看到那些老店、老字號的堅守,體會美食背后人的“傳承與堅持”。從這一點講,紀錄片起到了對傳統美食文化的紐帶和擴音器的作用,讓本地文化在全國流傳,這種正能量的內容自然能引發人們共鳴。
在二次元文化興起的當下,家喻戶曉的動畫作品都是依靠一個故事或文化作為載體,《不白吃的食神之旅》也是同理。紀錄片不僅幫助“不白吃”這一動畫形象進行了有力的傳播,也幫助了商家、品牌方進行了全方位的產品宣傳,這對于品牌方和個人都是極大的價值和賦能作用。從商業角度講,紀錄片能夠幫助其進行引流,并極大提高商品的轉化率,這相當于捕捉到了互聯網生態的傳播價值鏈,“不白吃”借此取得了中華美食文化傳播和商業價值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