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意
目前世界上約有3.5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而中國就有9500余萬人,抑郁癥是一種極為危險的精神疾病,稍有不慎就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而有這樣一位女科學家在研究與對抗抑郁癥上已取得重大成果,為了能留住她,美國開出天價報酬,而她卻毅然決然地拒絕美國的邀請,執意回國。她叫胡海嵐,是2022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獲得者!

本文主人公胡海嵐
2023年5月,浙江大學教授胡海嵐,由于對抑郁癥疾病研究有重大突破與貢獻,拯救了萬千抑郁癥患者的心靈和生命,被央視與《人民日報》評價為國際醫學獎“亞洲第一人”。
1973年10月,胡海嵐出生在浙江杭州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她從小就十分自律,用不著父母多操心,求學路上勤奮聰慧,成績優異。
進入高中后,除了上課,胡海嵐還一直參加省、市的各種比賽,每次都能捧著獎杯回家。高三時,胡海嵐被推薦參加全國物理奧林匹克競賽并榮獲一等獎,因此她被提前保送到北京大學物理系,引來全校學生羨慕的眼光。
來到北京大學后,胡海嵐在物理系讀了一段時間,覺得物理系的各個專業都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了,認為自己做不出什么貢獻,便決定轉系。而生命科學領域還有很多未知值得探索。她聽國內一位頂尖科學家說過“21世紀是生物學的世紀”,于是她選擇轉向生物學。生物科學既枯燥又復雜,每項研究都需要十分認真,許多同學覺得太難,不愿意學,但胡海嵐卻對此十分感興趣,一頭扎了進去。
大學期間,胡海嵐被史蒂夫·庫夫勒和約翰·尼科爾斯合著的《神經生物學——從神經元到腦》這本書深深吸引,她決定選擇腦科學作為未來的主攻方向。胡海嵐說:“我覺得大腦是自然界中最神秘的存在。大腦當中的很多信號是以電信號傳播,是可以被觀察、被記錄,被改變的。這讓我豁然開朗,覺得有很多可以探索的方向。”在她看來,腦科學中充滿未知,這才是真正讓她感興趣的研究領域。大學畢業,在論文寫作及答辯會中,教授們對胡海嵐的表現交口稱贊。
為開拓視野,1997年,胡海嵐前往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讀研。在陌生的國度,她并不感到孤寂。浸泡在實驗室里,她揮汗如雨,分外努力。當時,她的英語口語并不流利,為了攻克交流障礙,她便像小學生那樣背誦文章,聽廣播、翻詞典,最終能夠說出一口流利的英語。2002年,29歲的胡海嵐獲得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神經生物學方向的博士學位,之后胡海嵐便開始了科學研究之路,先是在美國弗吉尼亞大學Julius Zhu博士的實驗室工作了一年,而后進入了冷泉港實驗室。
冷泉港實驗室被譽為世界生命科學圣地、“分子生物學搖籃”,名列世界影響最大的十大研究學院榜首,胡海嵐在冷泉港實驗室待了4年,收獲甚多,可想而知,如果胡海嵐定居美國,將會獲得優渥的薪酬待遇。
2008年4月,胡海嵐決定回國,有人問她:“美國條件那么好,你咋還回國了呢?”胡海嵐笑著回答:“我是中國人,要為自己的國家效力。”胡海嵐回國后立即加入了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并出任人體神經方面研究項目的科研組組長。2009年,胡海嵐入選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2015年,她被聘為浙江大學教授。
2018年,胡海嵐在研究中發現,人類大腦中有一個小小核團,在介導負面情緒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被稱為“反獎賞中心”。當核團內部活動異常,或進入高放電狀態時,就會過度抑制大腦的“獎賞中心”,這可能就是人進入抑郁狀態的原因。胡海嵐和團隊還注意到,氯胺酮之所以能夠快速起效,是因為它能夠很快地阻斷“反獎賞中心”過度放電或者過度活化的狀態,從而起到一個“開關”的作用。在研究攻克過程中,胡海嵐還發現了兩三個新的不同的分子靶點,它們可以作為潛在的抗抑郁藥物的靶點。這一發現,讓胡海嵐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2018年3月,胡海嵐率團隊在著名期刊《自然》雜志上,發表了兩篇研究長文,系統闡述了抑郁癥的成因及治療途徑,在抑郁癥徹底根治方面有了質的飛躍,在全球業內引發轟動。《自然》雜志中國區科學總監印格致說:“胡海嵐教授的研究團隊解決了世界性難題。”
研究取得突破后,胡海嵐團隊迅速投入到新型抗抑郁藥物的臨床轉化研究中。同時他們跟國內外實驗室合作,對氯胺酮的分子結構進行改造,保留它抗抑郁的作用,實行“老藥新用”。“這些工作都在進行中,為困于精神抑郁暗夜中的人們帶來了重生的希望,”胡海嵐說,“雖然藥品研發的路很長,但我們已經看見了曙光, 并且邁出了第一步。”

胡海嵐獲得2022 年“世界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獎”

要為患者擺脫痛苦,科研人員自己則要先經歷無數次失敗的痛苦。胡海嵐認為科研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質是韌性,百折不撓在科研領域不是一個比喻,而是一個現實。“板凳要坐十年冷”,科學研究就是在不斷的摸索和試錯中前行的。胡海嵐說:“堅持就是韌性的體現,就是追尋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并且要耐得住長時間的寂寞。科研就像一場馬拉松,你要調整好自己的節奏,有時候快,有時候慢,有時候有同伴與你在一起,有時候也要一個人孤獨地堅持,雖然不知道終點在哪里,但是總能讓你充滿希望。”
有人問胡海嵐:“你這樣日復一日的堅持會不會感覺很枯燥?”她笑著說:“我從來沒有覺得科研是一件枯燥的事情,并且我周圍的科學家朋友也沒有誰這樣抱怨過。在我們看來,科學家是世界上最好的職業,因為是國家和社會資助你,讓你去做自己真正感興趣的事。”

胡海嵐與團隊成員探討研究課題
通常來說,從基礎研究取得突破到臨床具體藥物研究成功,一般需要10~20的年時間。胡海嵐希望團隊成員保持樂觀,但不要急于求成。“了解了疾病的機制,也就是跨出了萬里長征的第一步。”2019年7月15日,胡海嵐獲得了國際腦研究組織頒發的第十二屆國際獎,這是該獎項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胡海嵐成為了亞洲獲得此獎項的第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胡海嵐團隊揭示了快速抗抑郁分子的作用機制,從全新角度闡釋了抑郁癥發病機理,并為研發新型抗抑郁藥物提供了多個新的分子靶點。她的研究成果可以幫助更多人走出抑郁,拯救多個家庭,讓抑郁癥不再是讓人害怕的疾病。
胡海嵐回憶說,自己在美國做博士后的階段,她的科研目標開始變得明確——揭開情緒的奧秘,掌握大腦神經環路的路徑。在胡海嵐看來,大腦是自然界最神秘、最復雜的結構之一。
為什么人會有“七情六欲,喜怒哀樂”?為什么高興時心花怒放、如步云端,痛苦時又如五臟俱焚、墜入深淵?在胡海嵐2014年發表的一項報告中,對正常情緒進行了神經編碼。“快樂、悲傷、憤怒、恐懼和厭惡,人主要的情緒活動都是由這5種基本情緒混合而成,就像畫家用紅、黃、藍這3種原色,調配出了畫布上豐富的色彩一樣。”胡海嵐用一項名為TAI-FISH的新技術解釋了各腦區對于喜好或者厭惡的情緒反應編碼模式,找到大腦中和每種基本情緒相關的神經環路。
胡海嵐和團隊從科學的、專業的角度解密了人大腦中的“情緒密碼”,揭開了人擁有七情六欲、喜樂哀愁的秘密,并破解了抑郁癥等情緒疾病的成因之謎。她因此榮獲第十二屆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和第十四屆中國青年科技獎。
胡海嵐是一位優秀的科學家,也是一位杰出的教師。短短十余年間,她培養了多名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其中6位已在中科院、清華、華東師大和浙大任教,4人獲得國家優秀青年等人才獎項。
胡海嵐并不否認天賦在科研中的作用,但她認為努力是最重要的。她告訴學生,所謂天賦至少包含兩個層面:一是基本的邏輯推理能力;二是對重要科研問題的思考和把握。前者如果天生欠缺后天可能不容易彌補,但后者則可以通過大量的閱讀和學術訓練習得。“天賦中等但通過努力獲得成功的科學家有很多,但不努力的天才非常罕見,所以努力是必要條件,而天賦至少有一部分可以通過學習獲得。”胡海嵐說。這樣的引導激發了學生們的進取心和自信心,而胡海嵐自身的勤奮自律也在無形中鞭策著他們。但胡海嵐并不是一味給學生“打雞血”,相反,她要求學生在學習和科研中付出足夠努力的同時也要平衡好生活。她的教學理念是“快樂學習,健康生活”。
胡海嵐喜歡運動,尤其擅長游泳。在工作之余,她喜歡旅游和美食,愛好羽毛球、網球、瑜伽。總之,在實驗室里,她帶領團隊全力以赴地工作;出了實驗室,她希望大家盡情享受生活。她張弛有度、平易近人,難怪她會當選“浙大最受歡迎的老師”。在科研路徑和方法上,胡海嵐給予學生的指導具體有效。她善于因材施教,充分利用學生的特點和優勢,幫助他們尋找最合適的研究課題。她也非常重視交流,在她的課題組,學生們有很多互相交流的機會,許多靈感就誕生于思想的交匯與碰撞中。
2022年6月23日,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浙江大學神經科學中心執行主任、浙江大學腦科學與腦醫學學院院長胡海嵐,因其在社會和情緒神經科學方面有重大發現而榮獲2022年“世界杰出女科學家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告稱,她的工作促進了新一代抗抑郁藥物的研發,意義重大。這一獎項被稱為“女性諾貝爾科學獎”。她是目前該獎項全球最年輕的獲獎人之一,也是該獎項設立8年以來第七位中國獲獎者。胡海嵐還曾榮獲2021年度“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稱號,當選“中國2022十大影響世界年度人物”。
“獲獎是動力,更是鞭策,探索研究和根治人類抑郁癥疾病的任務還比較艱巨,我定當竭盡全力,做出更大貢獻!”胡海嵐鏗鏘地說。
責編/高爽
E-mail:35924059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