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許不少人有過小維的體驗,一旦進入親密關系中便開始不由自主地焦慮不安、患得患失,這往往是自我內心安全感不足的表現。在感情里安全感充足是指我們和對方在一起時是放松的、享受的,能很好地理解和交流彼此的情感,能安心地依賴與信任對方。
安全感最早源于幼年,在孩子與父母的互動中建立。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溫暖、愛和關注,孩子能感受到并確信自己是被愛的,孩子的安全感便開始建立。在安全的關系中,孩子能夠自發地成長、自由地探索,并相信自己的能力,勇于接受外界的挑戰和困難,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外界的刺激。長大后,在戀愛婚姻關系中也會表現得安全、獨立、自信,相信自己能夠滿足伴侶的需求,也相信伴侶對自己的愛。
相反,當父母難以給予孩子足夠的關注與愛時,孩子就無法確信自己被父母愛著,認為自己隨時會被父母拒絕和拋棄,從而內在的安全感也難以建立起來。他們的心中會產生一種強烈的危機感和孤獨感,讓自己不斷處于焦慮和不安之中,難以對他人和世界產生足夠的信任,也難以相信自己有能力把握好當下,有能力應對各種未知的狀況、解決好所遇到的各種問題。

不安和焦慮始終留存在心中,在進入親密關系后,這種感覺很容易被激發出來并被無限放大,從而影響著親密關系的質量。
因此,在感情中,不安的我們不僅難以向另一半展露真實的自己,同樣也無法發自內心地信任對方、信任關系,容易陷入急躁、焦慮、患得患失的情緒中,產生自我內耗,甚至失去自我,無法全然享受親密關系所帶來的幸福與甜蜜。
那么,童年時無法獲得安全感,便注定了我們在成年后始終要在感情中體驗這種不安嗎?
過去未被滿足的心理需求成為我們內在缺失的部分,于是長大后我們在親密關系中期待缺失能被填補。當進入與早期經歷中相似的關系情境,我們會不自知地回到了早期的應對模式中,例如:過去我們選擇討好父母,所以在親密關系中也選擇滿足伴侶的期待和要求,來獲得對方的愛與關注;過去我們選擇哭鬧的方式來獲得關注,所以在親密關系中就要求伴侶的長久陪伴和及時回應;過去我們面對問題會選擇回避,壓抑著內心的需求,所以在親密關系中我們把自己深深地埋藏起來,一旦感覺到不安全便馬上放棄……
以上這些方法也許幫助過那個弱小的我們保護自己、讓自己生存下來。然而,在如今的親密關系當中,這些方法卻起到了破壞作用。
因此,如果我們能直面過去體驗中的傷痛、恐懼、無力等情緒,那么潛意識便不再需要使用過去的策略來進行防御。現在的我們其實擁有更多力量與能力去重新獲取安全感、重建更健康的親密模式。如此一來,發現親密關系中自己的不安后,學會審視、接納、療愈過去內在的自己,反而能成為自我成長與完善的重要契機。這樣我們就能真正享受親密關系,與伴侶建立輕松和諧的穩定感情。
最近我談戀愛了,正處于甜蜜期,閨密們都打趣說我這回可找了個帥氣體貼的“三好”男友,要抓住機會。我在暗喜的同時,心中也泛起一絲不安和擔憂:現在我和男朋友雖然彼此喜歡,他對我很好,但我總擔心他只是新鮮感作祟,過了新鮮期,他就不再愛我了。
有時候他回消息稍微慢一點,或者約會遲到一會兒,我就會感到失落和慌張,胡思亂想地覺得他是不是變了,沒有追求我的時候那么在乎我了。但我在單身的時候,一個人吃飯、看電影都沒有問題,而現在他只要說工作忙,沒時間陪我,我就會覺得自己被冷落了。
我也很不喜歡這樣的自己,緊張、焦慮、患得患失。為什么我一進入感情后就變得這么沒有安全感呢?明明他對我非常好,而我卻無法相信我們會長久?更可怕的是,我發現不僅是這段感情,在以前的感情中我也有這樣的困惑,這都是我的問題嗎?我該如何讓自己安下心呢?
責編/劉璐
E-mail:7686446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