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沈博宇
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我總能在很多學生的繪畫作品中看到泡泡樹、鋸齒狀的草以及畫在左上角或右上角散發著直線光芒的太陽。甚至有些學生在美術繪畫活動中使用三角尺、直尺、圓規等教學工具輔助創作,為的是把直線畫得更直、把圓畫得更圓。殊不知,這樣一來,適得其反,丟失了天真自在,呈現的作品機械呆板。
每個兒童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都具有豐富的創造力,都有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呈現出的作品本應與眾不同。但由于成人不恰當的引導,如沒有引導兒童進行觀察,而是先入為主地教兒童一些成人創造的形象符號,導致兒童的好奇心與創造力被扼殺,思維產生惰性,不愿動腦筋思考,不愿用眼睛去觀察,對身邊的事物熟視無睹,等到真正去創作時往往腦袋里沒東西,畫的內容缺少細節,既不靈動,也沒有情感。有些教師雖然平時也會提醒學生觀察事物,但往往缺少具體的語言引導,導致學生的“觀察”比較隨意,眼里只有事物的大致形象,而不了解事物具體的形狀、色彩、肌理等細節。
想要擺脫模式化束縛,在創作時能自如地輸出,需要兒童對事物有一定的認知及具體形象儲備,要能夠感知事物所具有的獨特性。為此,我們要通過觀察、體驗、思考,培養兒童敏銳的感知,引導他們根據所見、所想、所感表現自己心中的物象。例如,觀察某種植物時,可以就其生長的結構、形狀、顏色、葉脈紋理、葉子之間產生的遮擋關系等,向學生發出具體指令,引導學生進行細致觀察。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局部示范,讓兒童感知如何用線條、色彩甚至肌理去表現、表達對事物的感悟。
在此,以嶺南版美術教材一年級課程“美妙的小世界”教學為例加以說明。首先,筆者請學生們帶著“視頻中你看到了哪些小昆蟲?”“它們分別在做什么?”等問題觀看《微觀的小世界》視頻。然后,選取視頻中的片段請學生仔細觀察:昆蟲的周圍你還發現了什么?呈現在畫面中的形狀、顏色是什么樣的?觀察小昆蟲時,提醒學生可以通過對比身體結構,如觸角的長短、頭的大小、翅膀的形狀、花紋等,來感知昆蟲之間的區別。之后,再帶領學生到校園的草叢觀察“小世界”,在真實感受中通過具體語言的引導讓學生意識到:在低下頭探索“小世界”時并不會看到頭頂的太陽、云朵和大樹;并不是所有的花都是五瓣的、葉子都是綠色的;并不是所有植物的莖都是直的,也有彎曲的;草并不是長成鋸齒形的……通過這個過程,讓兒童意識到事物從不同角度觀察,呈現的姿態會隨之改變,真正看到并感受到小世界的美妙,豐富具體形象儲備,從而改變模式化思維。
兒童具備了豐富的形象儲備后,教師可以通過具體語言的引導,讓兒童對具體形象進行拆分、想象、添加、重組,創作由此變得輕而易舉。如“我心中的太陽”這節課,如果不精心設計,很容易讓學生不自覺地將作品呈現為簡單枯燥的模式化形象:一個圓圈,周圍放著直線光芒。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筆者首先讓學生比較衛星拍攝的太陽和自己平日看到的太陽,以此轉變他們對太陽形象的模式化記憶。進而,帶領學生賞析藝術家的相關作品,讓學生明白太陽在每個人心目中的形象是不一樣的,以此拓展他們的思維,引導他們思考自己對太陽的感受:你覺得太陽是公公還是婆婆?它也會像我們一樣有不同心情嗎?開心或傷心的太陽是什么樣的?太陽有沒有威嚴或調皮的時候呢?你心中的太陽要通過哪些具體的造型特點表現出來?并在最后把課題改成了“我心中100 個不同的太陽”,讓孩子的發散思維得到充分開發。課程結束,孩子們仍然意猶未盡,畫筆已滿足不了他們對創造的渴望,于是,筆者對課程進行了拓展,讓學生以剪或手撕卡紙的方式拼貼表現心中的太陽。
音樂會對于很多兒童來說既熟悉又陌生。學生們都知道舞臺上的人們穿著漂亮的服裝、拿著不同的樂器演奏,但對服裝的具體款式、樂器的種類造型、演奏時每個人的姿態等細節卻感覺模糊。為此,在嶺南版美術三年級上冊《我們的音樂會》教學中,筆者選取了典型的音樂會視頻及照片請學生欣賞,引導學生觀察音樂會中人物的著裝、動態、表情等各方面的細節,欣賞不同樂器的造型特點,并讓他們帶著問題去觀察:這位演奏者穿著什么款式的服裝?他和旁邊演奏者的衣服有什么不同?他們手中的樂器是什么形狀、顏色的?樂器上面有沒有圖案、花紋?具體在哪個位置?鋼琴由哪些部分組成?主要顏色有哪些?……教師還可以向音樂老師借一些樂器帶到課堂,請學生觀察樂器的形態、組成結構,觸摸其質感,或者吹一吹、彈一彈,零距離接觸,深入體驗。
總之,在教學中用具體語言引導,可以潤物無聲地培養兒童細致觀察的能力和創造力,不斷豐富其大腦中的形象儲備,提升他們對美的理解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