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葉通 常宏 | 杭州市行知小學

“教育要在生活中進行,孩子也要在生活中接受教育。”這就是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教育學”。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見識,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這一寶貴的教育思想遺產是近現代中國教育界奉獻給世界教育界不可多得的學術理論財富。
我校致力于在新時代對陶行知教育學遺產的再生創造,不斷總結和提煉新的教育實踐樣本,創新提出“兒童生活力教育”理念。以兒童生活為基石,以禮儀、健康、人文、科學、藝術、實踐六大生活力為課程與路徑,以“教學做合一”為育人模式,努力發展“尚真篤行、健康雅趣、愛滿天下”的核心素養,培養全面發展且個性生長的兒童。
兒童生活力教育的目標指向學生生長的過程。這個“生長”包括生理上有生長、精神上有生長、認知上有生長、人格上有生長,而核心思想是培植兒童“向上長”的生活力,踐行教育即兒童生活、道德即成長、教育即生長、教育即學習、學習即評價、學校即社會的六大核心理念和主張。
兒童生活既是兒童成長的源泉,又是兒童成長的基礎,還是兒童成長的歸宿。兒童生活力教育需要根據當今兒童的發展特點,不斷連通核心素養和生活場景,形成兒童在不同人群、不同領域、不同層次中發現知識與生活經驗的勾連,搭建能力與生活情境的連接,建構知識與生活創新的連通,讓兒童回歸生活本源。
兒童生活力教育強調教育必須建立在兒童生活的基礎上,不可忽視兒童的原生態成長環境,不可忽視兒童的身體、認知、人格、社會性等就近發展區,不可忽視為了兒童成長所構建的學校社會環境。我校注重教育與生活的相融,努力營造充滿生活意趣的教育氛圍,力求為兒童創造一個充滿童趣的求學樂園,這一理念深刻融入每一面墻繪上。校園的每一面墻壁都可以看見豐富有趣的畫面,每一幅繪畫作品都體現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多次出現的“擁抱”主題,充滿著親情與信賴的溫暖,于潤物無聲中給予兒童懂得感恩與奉獻的品質,播撒下“知行合一 愛滿天下”的種子。
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就是強調兒童在學習知識學習過程中與兒童本身的生活情境相連接。在學科教育的過程中不斷重構生活情境,不但可以站在學科的角度增長和豐富生活經驗,還可以通過非正式學科生活經驗的構建,豐富兒童的整體性協同發展。每學期開學前,學校各教研組、備課組確定創新項目研究主題,力求將教學研究與兒童生活力發展結合起來。四年級語文備課組在進行“跨學科學習與生活鏈接”研究時,將科技時事新聞與語文口語交際相結合,同學們化身“科技新聞播報員”,在學科學習的同時了解祖國科技成就;在進行游記習作時,通過手繪游覽圖鏈接生活經驗,使生活為學習服務,學習再服務生活,達到學習與生活的相融互促。
當然,隨著兒童生活能力的不斷提升,兒童生活力教育還需要不斷連通素養和生活創新,讓兒童回歸能力生長的本原,讓新的生活豐富兒童成長的境脈,產生創造力、想象力。
道德即成長是兒童生活力教育在德育領域的實踐,主要表現為兒童生活德育。兒童道德發展是不斷進階和發展的過程,強調的是大德育的概念,包含道德教育、融合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從縱向的維度來看,德育教育需要從階段一向階段三發展,包含群體道德、個體品質、公民道德、懲戒教育。學校每周一“國旗下的講話”結合新聞熱點、學生表現、安全教育等,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為目標,進行主題教育;每天巡查老師會隨手拍下認真負責的值日生、隨手撿拾垃圾的同學等,在值日總結時進行表揚,使個人的優秀品質映射到更多人;對于需要懲戒的學生,“班級—學年組—學校”的“三級懲戒單”使德育教育更加完善與規范。
融合教育強調的是為特殊兒童建立從自然屬性走向社會屬性的支架,最終目標是融入班級生活。學校針對特殊兒童成立了融合教室,制定“一生一規劃”“一生一課程”,配備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資格證書的專業教師進行輔導,班主任教師制定“一對一幫扶方案”,和融合教師共同配合對特殊兒童進行教育。我校一位教師與幫扶兒童建立了“我和他的手賬日記”,用拍立得照片隨時記錄孩子的成長,這種交流方式讓兒童有滿足感和存在感,拉近了與教師的距離,助力學生的正面成長。
心理健康教育強調的是優勢性格發展和特殊心理困難的干預。為及時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學校每學期開學時都會進行一次心理篩查,結合數據和學生表現,及時進行干預和引導。對于開學初、期末考試前等學生心理容易波動的時期,學校會組織召開心理疏導的講座或班會,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這也明確必須重視兒童的道德教育,努力提高兒童的道德修養和精神境界。道德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基礎,也是兒童向上生長最富有營養的土壤。
實踐兒童生活力課程的教育,是培植兒童生活力的根本體現,強調兒童兩個維度的生長,即全面生長與個性生長。
學校以課程改革為著力點,以踐行兒童生活力課程為主要載體,構建基礎型、實踐型、拓展型和創新型四類課程體系,促進學生全面且個性的生長。其中,前兩類課程以開齊開足國家課程為依托,面向全體學生,指向學生的全面發展;后兩類課程以六大生活力為基礎,聚焦人才培養與孵化,指向學生的個性成長。針對不同年齡段學生,學校設計了不同的課程目標。一、二年級學生的任務是根據興趣愛好,廣泛選修課程;三、四年級學生要穩定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提高實踐能力;五、六年級的學生應在拓展型和創新型課程中表現良好,具備參加區級、市級甚至省級比賽的能力。
以拓展性課程為例,我校共設置了六大生活力領域的78節拓展性課程,兒童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進行自主選課。每周二下午學校沒有安排學科教學課程,學生可以去自己喜歡的課程教室,與具有同樣愛好的伙伴一起徜徉其中。操場上,活躍著花樣跳繩的學生翻飛靈動的身影;美術教室里,喜愛書法國畫的學生揮毫潑墨;八角形的音樂教室里,傳出學生悠揚的歌聲;不同的教室里,或手工制作或益智游戲或演講辯論……這種打破了學科界限、班級界限、課程界限的體驗,豐富了兒童的生活認知與學習認知,助力兒童向上生長。
兒童全面生長強調的是群體性價值,表現在面向全體學生、保障全程生長;兒童個性生長的路徑是從知識轉化為能力、能力轉化為素養。教育即生長,從操作層面來說,其實全面生長與個性生長倡導的都是全面教育,帶來的都是全程生長。
兒童生活力教育在學習領域的實踐,是踐行生活力特質的兒童學習,圍繞“教”“學”“做”三個學習領域的關鍵要素展開。“教學做合一”的實踐,突出“教”的同時強調在學習過程中“學”和“做”的價值,在突出“學”的作用時不可忽視“教”和“做”的作用,在突出“做”時讓“學”和“教”成為創新生活、解決問題等實踐行為的輔助,更好地促進“做”的能力發展。

學校在“教學做合一”理念指導下的項目化學習,指向學生學習品質的形成和生長,而不單單是學習結果的呈現。校園里有一個以“會飛的花朵”為名的博物館,里面陳列著眾多的蝴蝶標本。為了發展學生的科學生活力、藝術生活力與實踐生活力,學校專門以“特色走廊環境設計”為主題,指導學生們利用校內蝴蝶館資源,開展項目化學習。學習過程中,學生們首先通過查資料、咨詢、調查等方式,深入了解蝴蝶的種類、構造與生命歷程;隨后運用美術學科中學到的畫、撕、剪、貼等方法,設計與制作蝴蝶作品,用于裝飾走廊環境。為了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學生們還借助透明展示架、立體燈箱等,進行了大型裝置、立體裝飾、半立體裝飾、平面裝飾等走廊環境的設計和布置,在美化校園環境的同時,發揮了主觀能動性和創造力。
現在,學校專門在校園內建造了“蝴蝶谷”,一連串拱形的門上布滿了各色鮮花,各式蝴蝶飛舞在鮮花中,孩子們每日放學從蝴蝶谷穿過,置身其中,與花為伴,與蝶共舞。力求讓“真”的教育幫助學生認識世界,真正實踐“教學做合一”。
學習即評價倡導的是兒童生活力綜合評價,目標是從以知識為導向、能力為導向轉向以素養為導向。
評價是導向,在兒童生活力教育的實踐中起到反思和促進變革的作用。近幾年,學校教育評價體系經歷了數次改革。如今,學校聚焦學生核心素養、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開發到3.0版本的《兒童生活力綜合評價手冊》,設置生活力的六大領域18個核心素養的評價指標,以能力畫像的方式表現每一個領域的兒童表現,將散亂的、無序的評價顯性呈現,讓成長“可見”。
學校以“陶”字為評價體系,學校是“陶園”,兒童是“小陶子”,六項好習慣評比獲得的是“大陶花”,獎勵學生的是可以兌換禮物的“陶圓”……孩子們還可以用獲得的陶圓兌換“與校長共進午餐”的邀請券,與校長在校長室共進午餐,拍照留影,獲得校長贈予的圖書,與校長進行親密的交談。二年級一位同學在和校長共進午餐時,把自己創作的一本詩集送給校長,獲得校長的贊許后,更激發了他創作的欲望,也促使他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連年獲得優秀五好學生,并成為期末免試生。這其中,時刻反映著教育關注點和落腳點的變化,校長也逐漸從一位管理者轉化為兒童發展的同路人。
兒童生活力的綜合評價以期從分立走向全域、從階段走向全景、從結果指向應用,以評價導向實現學教活動的雙向優化。通過這一整體性的評價模式,培養“完整的人”。
學校就是生活場景,在學校建設多元的學習場景,讓兒童充分學習和體驗“社會即學校”,踐行一座城市就是一座學校的理念。
以兒童為中心的現代化學校創建是學校構建“學校即社會”的契機。在汲取陶行知“民主管理”教育思想的基礎上,學校開展了多項鼓勵學生參與學校治理的活動。學校召開全員運動會時,積極征集和采納學生的意見,增設了翻山越嶺過火車、車輪滾滾等運動項目,讓每名學生都能在運動會上一展風采;以兒童為中心,學校設計了開放的閱讀角,開展了“我和圖書比身高”“經典詠流傳”“森林小劇場”等活動,用書香浸潤美好童年;三年級學生在項目化學習活動中制定的一周菜單,真正搬到了學校的餐桌上。
學習環境與課程環境的建設也可以體現“學校即社會”。學校通過推出無人機、機器人、電子模型擺拼、賽車、舞蹈、管樂等課程,建設學科專業教室、打造生活化的校園環境等方式,持續豐富兒童生活力教育的形式與內涵,形成了矩陣型的課程。
學校努力踐行“學校即社會”“社會即學校”的生活教育理念,每學期組織學生到杭州市多個場館進行探究學習,持續推進學校開放型辦學,真正踐行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育人理念。
“生活就是生長,兒童的發展就是原始的本能生長的過程。生長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長。”陶行知的教育遺產是新中國教育學的源泉之一,突出偉大的教育品格、強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相結合的中國化生活教育,是中國教育的偉大實踐。對陶行知教育學遺產的再生創造,研究與發展兒童生活力教育,就是把兒童的生長作為目標,使兒童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