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敏 | 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研究所所長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前教育發展,把建設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的學前教育擺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學前教育牢牢把握住了公益普惠的基本方向,基本實現了“增量擴面”“規范有序”的發展,資源供給跨越式增長,經費投入逐年增加,師資規模不斷提升,普及普惠水平大幅提高。但是,由于量大、面廣、線長,底子薄、欠賬多、發展不平衡,普惠性學前教育發展的保障機制尚未健全,普惠性幼兒園建設在質量、結構、效益等方面仍存在諸多挑戰與困難,存在諸多掣肘普惠性學前教育可持續發展的瓶頸與問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指出要“強化學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優質發展”。近日,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三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擴優提質行動計劃的意見》,提出學前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到2027年,適應新型城鎮化發展和學齡人口變化趨勢的城鄉幼兒園學位供給調整機制基本建立,優質教育資源擴充機制更加健全,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的格局基本形成。面對擴優提質的新征程、新使命,亟須圍繞服務國家戰略需要,聚焦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加快建立健全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保障機制,通過精準布局、強化支持、保障權益、深化評估,保障和促進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優質和可持續發展,滿足人民群眾對幼有所育的美好期盼。
科學測算。近年來出生人口的不斷下降和普惠性幼兒園資源的不斷擴容,入園機會與質量之間的不平衡已成為普惠性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新矛盾,一些地域性的、結構性的供大于求已經開始出現。應盡快建立學前教育人口與資源監測系統,密切關注適齡人口變動的趨勢,從擴大有效供給、優化資源布局入手,開展適齡入園人口的科學預測和提前布局,對學前教育在園幼兒規模、專任教師和保育員、經費等情況進行分年度、分區域、分城鄉的測算,利用學位剩余數和學位利用率等指標,建立學位供需預警和資源協動機制。
按需規劃。應統籌考慮城鄉差別和城鎮化進程,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將重點瞄準普惠性資源配置最薄弱領域和最貧困群體,多渠道增加城鎮新增人口集中地區和深度貧困地區重點人群的普惠資源供給。應統籌考慮“建不建(需求)、建多少(總量)、建什么(結構)、在哪建(布局)”,合理規劃學前教育用地、師資配備、財政投入等學前教育資源,科學評估學前教育資源配置風險水平,著力構建結構合理、協調配套、資源均衡的配置格局。在城鎮新增人口集中地區新建、改擴建一批公辦園,依托鄉鎮公辦中心園辦好村園,實施鎮村一體化管理。統籌資源配置和入園需求變化,積極穩妥消除幼兒園“大班額”現象。在偏遠地區積極探索季節班、巡回輔導站、游戲小組、流動大篷車等辦園形式,使每一位適齡幼兒都能享有更加充裕、更加公平、更加優質的學前教育。
健全成本分擔機制,完善學前教育財政投入的制度保障。應從學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定位出發,根據辦園成本、經濟發展水平和群眾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確定公辦園收費標準,并定期動態調整。各地公辦園生均公用經費標準原則上應于2024年達到每人每年600元,個別確有困難的地方可延至2025年。有條件的地方可進一步提高,目前標準高于600元的地方不得下調。落實普惠性民辦園補助。加強民辦園收費監管,各省(區、市)要完善民辦幼兒園收費政策,鼓勵對非營利性民辦園(含普惠性民辦園)收費實行政府指導價管理,強化營利性民辦園收費調控,遏制過高收費。進一步完善學前教育資助制度,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優先獲得普惠性學前教育資助。

加強中央和省市統籌,合理調整和優化財政投入結構。充分考慮不同地區間地方政府自有財力差異、學前教育成本差異、學齡前人口教育需求差異等,因地制宜地制定學前教育轉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完善向農村和欠發達地區傾斜的財政投入機制,通過政策傾斜、專項補助、轉移支付、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等手段,促進普惠性學前教育事業均衡發展。
保障教師地位與權益。必須從根本源頭抓起,依法落實和提高幼兒園教師的地位和待遇,完善人才發展與激勵機制,不斷增強職業吸引力,真正讓幼兒園教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形成廣大幼兒園教師樂于從教、安心從教且長期從教的良好局面。應推動制定幼兒園教師工資基本標準,要求各類幼兒園依法依規、足額足項為教職工繳納社會保險和住房公積金,依法切實保障幼兒園教師享有與中小學教師同等的地位和待遇。落實公辦園教師工資待遇保障政策,統籌工資收入政策、經費支出渠道,積極探索建立面向編制內外教師、各類型幼兒園教師的待遇保障機制,確保教師工資及時足額發放、同工同酬。完善教師崗位分級認定辦法,明確規定幼兒園崗位結構比例,提高幼兒園教師高級職稱比例。保障幼兒園教師依法享有各種津補貼、晉升、獎勵、評優評先和培訓等權利。
完善農村教師補充機制。進一步健全幼兒園教師配備補充保障制度,靈活采取多種渠道解決鄉村地區教師缺乏問題,面向師資補充困難地區逐步擴大鄉村教師公費定向培養規模;按照“設計劃、定補助、增激勵”的總體思路,推進實施農村幼兒園教師特崗計劃、精準扶貧教育支持計劃;明確規定鄉村公辦幼兒園教師生活補助制度和標準;建立健全鄉村教師成長發展的支持服務體系,采取專項獎勵、榮譽認證、學費返還、減免學費、優惠貸款等方式吸引、支持人才到鄉村任教,為鄉村幼兒園培養“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發展”的合格教師。
樹立科學導向,完善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標準與工具。2022年2月,教育部印發了《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應結合實地情況盡快完善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標準,將各類普惠性幼兒園盡快全面納入評估范疇。在評估標準上,樹立兒童為本的科學質量觀,堅持以立德樹人作為檢驗辦園質量的根本標準,切實扭轉當前幼兒園保教質量評估存在的重結果輕過程、重硬件輕內涵的傾向,聚焦與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密切相關的過程性質量指標。在評估方法上,應注重增強質量評估的真實性與實效性,并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積極探索普惠性幼兒園保教質量全過程和全要素的大數據評價。
堅持以評促建,建立常態化自我評估為主的評價機制。引導普惠性幼兒園盡快建立常態化的自我評估機制,通過自我檢查、自我評價、自我反思,不斷推動園所自我改進和自我建設,堅持問題導向,改進保育教育實踐,促進高質量師幼互動,引導帶動每所幼兒園不斷提高保育教育質量。應加大薄弱園改造提升力度,改善園舍設施設備,配備豐富適宜的玩教具、游戲材料和圖畫書,規范衛生保健工作,提高辦園水平。建立薄弱園幫扶機制,通過城鄉幼兒園結對、優質園帶動、公辦園輻射等方式,加快縮小辦園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