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乃科 梁旺 廖嘉
(廣東省梅州市第二中醫醫院 梅州 514000)
隨著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增大、老齡化進程加劇,導致中風發生率不斷上升[1]。而中風后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伴隨癥狀,其中中風失語癥為常見伴隨癥狀之一[2]。據統計,中風患者中有21%~38%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語癥,以書寫能力、言語障礙、閱讀能力部分障礙為主要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西醫針對本病治療方式多樣,主要包括語言康復訓練、藥物、經顱磁刺激儀、高壓氧等方式治療,當前仍以藥物治療為基礎,常用藥物有二苯美侖、吡拉西坦、吡貝地爾等,其中吡拉西坦因其具有有效、安全、經濟等優點而廣泛應用于臨床[3~4]。中醫針對本病的治療主要有針刺、湯劑和刺絡放血,其中以針刺療法最為突出,以靳瑞教授所創的“靳氏舌三針”深受廣大患者歡迎,但其主要用于吞咽功能障礙患者,在失語癥中應用較少。基于此,本研究探討中風失語癥患者應用靳氏舌三針聯合吡拉西坦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21 年4 月至2022 年12 月梅州市第二中醫醫院收治的80 例中風失語癥患者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17 例;年齡42~68 歲,平均(56.31±11.34)歲;疾病類型:腦出血24 例,腦梗死16 例;體質量指數18.4~28.9 kg/m2,平均(23.85±1.30)kg/m2;病程1~6 個月,平均(3.28±0.50)個月。治療組男22 例,女18 例;年齡43~69 歲,平均(57.40±11.40)歲;疾病類型:腦出血25 例,腦梗死15 例;體質量指數18.6~28.7 kg/m2,平均(23.90±1.27)kg/m2;病程1~6 個月,平均(3.32±0.49)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倫理批號:20210320Y)。
1.2 入組標準 (1)納入標準:所有患者經MRI 或CT 診斷為腦血管意外[5];符合《失語癥》[6]中腦血管疾病失語癥診斷相關標準;中醫證候分型以氣虛血瘀型為主[7],癥見肢體偏廢不用,拘攣變形,舌強語謇或失語,舌質淡紫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年齡40~70 歲;首次發病,且病程在6 個月內,病情基本穩定,意識清楚;患者或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認知功能正常。(2)排除標準:依從性差,不能堅持配合完成本研究者;合并嚴重聽力、視力、認知、構音、智力障礙等妨礙語言功能評估者;合并嚴重內科疾病者;伴精神疾病或抑郁癥者;伴暈針者;合并惡性腫瘤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針刺療法。取患者穴位廉泉、通里、啞門穴,使用75%的酒精常規局部消毒,選用0.25 mm×40 mm 規格的毫針。廉泉穴:針刺向舌根方向,以出現“啊”的聲音為佳;通里穴:斜上刺9~15 mm,施以強刺激手法,行提插捻轉使針感向上傳導為佳;啞門穴:囑患者暗送頸部,頭部前傾,向下頜方向刺入15 mm,以上穴位均在得氣后施以捻轉手法20 s,整個針刺過程均平補平瀉,留針30 min,1 次/d。治療組采用靳氏舌三針聯合吡拉西坦治療。取舌三針(左右旁廉泉、上廉泉),常規消毒,向舌根方向呈45°~60°斜刺入25~35 mm,得氣后行提插捻轉手法20 s,留針30 min,整個針刺過程均平補平瀉,1 次/d,同時口服吡拉西坦膠囊(國藥準字H22026700),1.2 g/次,3 次/d。兩組均治療2 周。傳統針刺療法和靳氏舌三針均每周連續治療6 d,休息1 d。同時向患者及家屬說明本病的一般知識及針刺治療的重要性,使患者了解針刺治療計劃并積極配合。此外,應給予患者心理支持,主動體貼、關心患者,充分理解和尊重患者,幫助其樹立治療信心,及時對其所取得的進步予以肯定,刺激其康復欲望,不斷提高治療依從性。
1.4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依據波士頓診斷性失語檢查法(BDAE)評估,按照BDAE 分級較治療前提高3 級或為5 級為顯效;BDAE 分級較治療前提高1 級為有效;BDAE 分級較治療前無進步為無效。總有效為顯效、有效之和。其中BDAE 分級包含6 級(0~5 級):按照無有意義的口語或聽理解能力為0 級;語言表達不連續且聽者理解困難為1 級;可進行熟悉話題的交談且在交流中均感到困難為2 級;在無幫助下或極少幫助下患者可討論幾乎所有日常問題為3 級;語言流利但存在理解障礙為4 級;極小語言障礙且聽者不能明顯察覺為5 級。(2)語言功能:于治療前、治療2 周后采用中國康復研究中心漢語標準失語癥檢查量表(CRRCAE)評估,包含閱讀(40~240 分)、聽(40~240 分)、描寫(40~240 分)、抄寫(30~180 分)、朗讀(30~180 分)、復述(30~180分)、計算(0~20 分)、聽寫(15~90 分)、說(40~250分)等9 類項目,語言功能與評分呈正相關。(3)腦血流動力學和神經功能:于治療前、治療2 周后采用彩色經顱多普勒檢測儀檢測患者左側大腦后動脈、中動脈和前動脈的平均血流速度,同時采用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評估神經功能,分值0~42 分,評分越低則神經缺損程度越輕。(4)血清學指標:于治療前、治療2 周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管內皮素(ET)和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水平。(5)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于治療前、治療2 周后評估,共8 個維度,每個維度分值0~100 分,生活質量與評分呈正相關。(6)不良反應:包括惡心嘔吐、口干等。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語言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CRRCAE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CRRCAE 各項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RRCAE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RRCAE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2.3 兩組腦血流動力學和神經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腦血流動力學和NIH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前動脈平均血流速度、中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治療前,NIHSS 評分低于治療前,且治療組前動脈平均血流速度、中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對照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腦血流動力學和神經功能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后腦血流動力學和神經功能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2.4 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治療前,兩組SF-36 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SF-36 各維度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治療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SF-36 評分比較(分,)

表4 兩組治療前后SF-36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2.5 兩組血清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兩組ET、CGR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ET 水平低于治療前,CGRP 水平高于治療前,且治療組ET 水平低于對照組,CGRP 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比較(ng/L,)

表5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學指標比較(ng/L,)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
?
2.6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未見任何不良反應;治療組出現惡心嘔吐、口干各1 例。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385,P=0.152)。
現代醫學認為,失語癥是因大腦受到某種損害而引起大腦語言及相關控制區域繼發損傷,進而出現語言功能永久或暫時性缺失[8]。中風屬全球性疾病,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劇,該病發病率不斷上升,由此導致中風失語癥發生率亦不斷上升。失語癥患者無法與他人正常交流,影響其正常人際交往,導致其不能回歸正常工作崗位,對其生活、工作均帶來較大的影響[9]。吡拉西坦可直接作用于大腦皮質,促進腦內代謝及缺損神經細胞的修復,在腦出血、腦梗死、顱腦損傷所致的腦功能損傷中具有積極的作用。但實際臨床應用中發現,單純應用吡拉西坦效果并不理想,需聯合其他方案以進一步提高療效,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中風失語癥是中風病的五大主癥之一,中醫學將其稱之為“舌強不語、言謇”等,氣虛為中風發病之本,氣虛無力推動血液運行,加之外邪侵襲痹阻脈絡,上擾清竅,致使腦竅閉塞,元神失用,舌竅失靈引發失語[10~11]。《靈樞》中記載:“脾足太陰之脈……連舌本,散舌下”“手少陰循經入于心中,系舌本”,指出舌相關穴位可調節臟腑功能,疏通氣血,改善舌部血液循環,從而幫助語言功能恢復。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前動脈、中動脈、后動脈平均血流速度及CRRCAE 各項評分、SF-36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NIHSS 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中風失語癥患者應用靳氏舌三針聯合吡拉西坦治療效果確切,利于提高患者語言功能,改善患者腦動力學指標,促進神經功能恢復,獲得良好的生活質量。張倩等[12]在中風后運動性失語患者中應用舌三針治療,可顯著提升療效,促進語言功能恢復。宋成憲等[13]研究結果也顯示,腦卒中后Broca失語患者應用靳氏舌三針治療可恢復患者語言溝通能力,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以上研究均指出靳氏舌三針在失語癥患者中具有明顯優勢,與本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研究表明中風失語癥的發生與腦皮質語言區微循環異常密切相關。中風患者多因腦組織缺氧缺血所致,在此狀態下會刺激腦組織使大量ET釋放,使缺血壞死區域持續收縮,使腦組織損傷加劇,并進一步加劇相應功能區損傷,如語言功能區;CGRP 通過擴張供血動脈可保證腦部供血充足,有助于側支循環的建立。本研究結果還顯示,治療后治療組ET 水平低于對照組,CGRP 水平高于對照組,說明中風失語癥患者應用靳氏舌三針聯合吡拉西坦治療有助于調節ET、CGRP 水平。舌為重要的構音器官,在聲音、語言產生中扮演著重要的作用。靳氏舌三針是靳三針療法之一,被廣泛應用于語言功能障礙、吞咽功能障礙中,深受廣大患者所青睞,且操作簡單,作用強。靳氏舌三針分別為左右旁廉泉、上廉泉,此三針均是作用于舌根部位,而舌根部位主要是任脈、手少陰心經、足太陰脾經等經絡所過之處,針刺之可調整局部經絡,發揮開竅醒音之效,且可從整體上調整內臟功能,促進氣血暢通,防止患者舌肌萎縮。靳氏舌三針位于舌骨和下頜之間,分布著三叉神經、面神經、舌骨肌神經,針刺之可興奮神經末梢,反射至高級神經中樞,使用神經興奮性及數量增加,盡快恢復壞死的病灶,促進語言功能恢復,并可調節局部舌肌群,使局部肌肉和神經協同工作[14~15]。此外,靳氏舌三針針刺直達病所,可疏通局部經脈和氣血,改善中風所致的語言障礙。本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未見不良反應,治療組出現2 例不良反應,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靳氏舌三針聯合吡拉西坦治療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本研究融合中西醫療法,各取其長,從多角度促進語言功能的恢復。總之,靳氏舌三針治療中風失語癥患者可達到疏經通絡、平衡陰陽、益智開語的目的,改善局部氣血運行,促進語言功能恢復,且成本低,患者易于接受。本研究通過對比傳統針刺療法與靳氏舌三針聯合吡拉西坦治療的效果,充分證實靳氏舌三針聯合吡拉西坦治療效果更優,豐富了治療失語癥的方法,更好地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本研究樣本量較少,所得結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今后研究中應納入更多樣本,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以進一步驗證本研究,并增加遠期療效隨訪,以獲得更加接近于實際的研究成果,為臨床提供可靠的參考意見。
綜上所述,中風失語癥患者應用靳氏舌三針聯合吡拉西坦治療可改善語言功能、神經功能及腦動力學,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有助于調節ET、CGRP 水平,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