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旭 _ 北京市第二十七中學
本課屬于高中選擇性必修模塊“現代媒體藝術”的學習內容,選用人民美術出版社教材的第二單元“影像的力量”。主題單元學習以攝影藝術為主,整合數碼圖像后期處理、數碼藝術設計等相關知識,豐富肖像攝影、多重曝光等創作手法。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理解現代媒體藝術、科技藝術和人文理念相結合的特征,將學到的數字媒體藝術知識和技法與深度的人文思考和社會熱點事件相結合,進行藝術創作,表達情感,傳遞心聲。
通過本單元學習,掌握構圖、布光、人物情緒表達及創意設計拍攝的技法,了解現代媒體科技、藝術和人文理念相結合的特征,結合真實感悟,在情境任務驅動下,運用影像設備和計算機技術進行綜合創意實踐與美術表現,對自我意識與個性情感進行表達,獲得創作體驗與審美感受。使用手機App或計算機視頻處理軟件制作綜合影像作品,表達自己的創作理念,借助新興網絡媒介傳播自己的作品,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融合。
本單元教學共設計為6個課時:第1、2課時的學習任務為“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用影像傳遞我們的心聲”。運用人物景別的攝影基礎知識,記錄自己在這一特殊時期的情緒與感受,為下一階段的單元學習打下基礎。第3課時以“如何提升作品的效果與藝術性”為小問題,設置“多重曝光創意攝影”任務。通過多重曝光多層視覺元素疊加構成的視覺效果,啟發學生創意,提升作品的藝術性。第4、5課時以“如何像藝術家一樣創作,傳遞我們面對疫情的心聲”為課題任務,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結合真實感受,完成主題選擇、創意技法設計、創作方案設定、實踐創作等相關任務。運用多重曝光技術使用手機App、電腦后期制作軟件等完成綜合視覺作品。第6課時的學習任務為“如何使用現代手段展現我們的創作”,引導學生使用視頻處理軟件制作微視頻,表達自己對疫情的思考與反思。
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以報紙版面上的特寫圖片為重點,進行圖像識讀和畫面分析,引導學生感受人物特寫照片的視覺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融入本課學習情境,讓學生完成創作實踐的心理準備。
環節二:引發共情,確定創作主題
通過對疫情期間生活的回憶,引導學生總結印象深刻的見聞、事件,并進行提煉,形成創作素材。教師以自己創作的作品為學生演示和講解藝術創作的環節,幫助學生確定創作方向。學生分組交流,明確創作主題及創作意圖。
環節三:啟發創意,借助思維導圖形成創作方案
結合學生已學知識,引導學生感受本課選用的多重曝光創作技法的豐富表現力與視覺美感。通過對比分析范例作品,幫助學生梳理創作時應注意的知識點,從而確定拍攝流程與思路。之后,學生以組為單位,以思維導圖為載體,根據選定的主題完成創作方案。
環節四:實踐拍攝,在創作過程中反思并完善
學生分組拍攝,在拍攝過程中通過明確的分工與相互配合完成共同創作。同時,在實踐過程中不斷發現問題,并使用相關技能解決問題,在深入學習的狀態下,實現教學目標中的要求。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可以體驗完整的藝術作品創作流程,獲得“像藝術家一樣”的創作體驗。
環節五:作品完成,展示評價
學生作業
每組選擇一名學生介紹自己的作品,并闡述本組圖片后期處理的方案,為下一課時的圖片后期編輯環節打下基礎。學生在相互欣賞、交流的過程中,反思并完善自己的創意與后期處理方案,從而進一步提升審美情趣與知識技能。
趙明茹老師點評
本案例圍繞“攝影的本質就是用形象語言表達攝影者的想法和情感”的大觀念,以“如何創作表達自己心聲的影像作品”為基本問題,以現代媒體藝術中的攝影藝術門類為主,結合計算機技術、數碼后期處理等模塊相關知識,引導學生針對社會熱點進行藝術創作,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新冠肺炎疫情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本單元的教學是伴隨著這一特殊社會事件進行的,學生結合自己真實的感受與思考進行藝術創作,傳遞自己的情感與觀念,深入理解和掌握現代媒體藝術的學科思維。單元教學主要以任務驅動的方式進行,針對實踐任務設計“任務效果評價表”,在單元教學中設計三次學生創作任務,在難度上形成遞進關系,驅動學生充分整合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完成“像藝術家一樣”的創作過程。現代媒體教學對于硬件器材的要求較高,在現實中,普通高中很難為學生提供完備的教學器材,在進行本單元教學設計時,教師利用學校現有硬件資源,結合平板電腦,借助學生生活中熟悉的多種軟件和社交媒體豐富課堂教學手段,成功地完成了本單元教學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