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理
(四川護理職業學院,四川成都 610100)
高等院校對外科護理學實訓課程一般采用的是“一課一師”講授模式,即由一名教師負責該門課程的全部講授工作,包括理論部分及技能訓練?;谠撜n程有理論多、基礎知識點多、護生初入門、技能項目多、操作訓練多這些特點,這種教學模式容易造成護生的厭煩感,使護生對該課程的學習缺乏興趣,不能取得很好的教學效果,也不利于護生能力的培養。
外科護理學實訓課程中應用“一課多師”教學模式有積極的作用,基于護生目前的學習情況,探討“一課多師”教學模式,包括校內專職教師及醫院專業技術人員組成授課團隊等,共同制訂完成授課計劃,根據每位教師的擅長方向授課,要使護生綜合職業能力在工作上得到培養。
“一課多師”教學模式一般指由多名教師組成教學團隊,共承擔一門課程的教學任務,展開共同授課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具有很強的創新性和團隊合作性。一共分為三個方面 :一是制訂共同完成的教學計劃;二是制訂共同監督、共同參與的課程質量制度;三是建立多元化的評價制度。三個方面相互融合,課程質量制度保障教學計劃有效進行,評價制度檢驗課程質量的檢驗,三者相互交叉,不可分割。
護生在接受同一位教師長達一年的外科護理授課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倦怠,容易出現上課注意力不集中、走神,導致外科護理學習成績下降、外科技能掌握不牢靠,進而可能會影響其護考成績及職業生涯。為提高護生學習興趣及成績,探索更好的授課模式勢在必行,“一課多師”可以成為一種探索模式,通過對新模式的應用,來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外科護理學實訓課程的含金量,讓護生在學習這門課時有所收獲。
對外科護理學實訓課程來說,護生某一階段的護理基礎知識的匱乏,或者實操方面的匱乏,很容易導致護生課程學習越來越難,從而失去對外科護理學課程的學習興趣,而“一課多師”的教學模式可以很好地解決問題,由多名不同專業的教師以護理學的一個方面為切入點,傳授相應的專業知識,分階段講解相關不同的知識點,這種模式能夠更好地提高教師和護生的學習興趣,不僅讓教師才能得到充分發揮,也能使護生得到更多專業的學習機會。
1.“一課多師”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對比分析
(1)在教學方式上更靈活
傳統的教學模式一般采用聽授方式進行教學,缺乏課堂間的相互交流,很難適應當前護理實訓課程教學的要求。課程主要是向護生傳授知識,護生不能自主學習,學習態度較差,護生的創新、合作能力得不到發展。
“一課多師”模式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授課過程中會更專業,同時課堂氛圍也會更活躍。外科護理學教師的教學方式也可以更多變,不要只拘泥于一種形式,例如專業教師可以結合醫院的一些相關案例進行實操練習。
(2)在教學的過程中更追求創新
傳統的外科護理學實訓課程依舊采用內容大綱進行授課,存在理論化傾向,隨著時代與科技的不斷發展,許多實訓內容存在大量的變化,大部分實訓知識包含基于新興事物發展的新內容、新方法,而在一課多師的課堂上面,在各個學習階段中基本都是在對某知識點的記憶,這樣的學習方式對護生的實操、基礎知識的掌握有很好的幫助,專業教師對自己擅長的領域也會更加追求創新,提高教師授課的積極性。
(3)學習更有針對性
傳統實訓課程設置沒有體現出實操特色,存在很多不足,無法滿足護生和醫院的需求。相關內容存在重復教學的問題,對醫院需求的重視程度不夠,與社會脫鉤,無法滿足護生未來職業的需求。
每個護生對護理學的掌握程度都是不一樣的,“一課多師”教學模式的教師會對這些護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劃分,在學習過程中護生可以選擇著重學習一部分的內容,同時教師在課堂上對護生的學習進行指導,梳理相關重要的知識點,教師團隊相互配合,幫助護生建立屬于自己的邏輯體系,有利于護生更容易掌握知識。這樣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會更有針對性,所以護生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對提升成績也會更有幫助。
2.“一課多師”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實施效果對比分析
在本校中鑒于護生目前的學習情況,探討不同的“一課多師”組成模式,包括純校內專職教師組成授課團隊,校內專職教師及醫院專業技術人員組成授課團隊等,共同制訂完成授課計劃。根據隨機數字表選擇4個班,2個班為實驗組,2個班為對照組,實驗組采用“一課多師”的方法進行教學,對照組采用傳統方法進行教學。在實訓教學結束兩周后,進行外科洗手、穿衣考試及外科換藥考試,由同一位監考老師根據統一考試評分表打分,滿分100分。實驗組及對照組的成績采用均數和標準差描述,兩獨立樣本進行t檢驗,結果見表1,可見p<0.05,說明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外科實訓考試成績比較(±s / 分)

表1 兩組外科實訓考試成績比較(±s / 分)
組別 外科洗手、穿衣成績 外科換藥成績實驗組(n=120)對照組(n=118)83.49±10.22 76.31±9.58 80.36±11.33 70.19±10.47 t值p值7.189<0.05 5.590<0.05
如表1所示,采用“一課多師”教學模式的班級平均成績高于采用傳統教學模式的成績,同時根據調查,采用“一課多師”教學模式的班級護生在走向實習崗位時能夠更好、更快地適應工作。
對外科護理實訓課程的教學改革而言,“一課多師”模式處于一種全新的挑戰與嘗試階段,不同領域教師共同參與到外科護理學實訓課程的教學中,多方參與、專題授課的方式,不一樣的教師有不同的教授風格和言語特色,各取所長,拓寬視野,一定程度上能激起護生聽課、實操的積極性和熱情,明顯能夠提高教學的質量,從而提高護生的學習成績,服務好教師和學生。
醫院教師走進課堂架起了醫院和護生、醫院和學校相互了解的橋梁,護生接受的就是醫院的文化,一旦進入單位,對醫院的人才要求比較熟悉,對醫院的認可度較高,就業穩定,縮減護生與醫院的磨合期,降低醫院的人力資源成本,醫院教師進課堂也可以讓護生了解醫院的現狀、發展趨勢,提高護生的憂患意識。
外科護理的對象更多需要接受較長時間的護理。從入院到出院,在這個反復而又漫長的過程中需要外科護理的專業人員的照顧。對需要護理的人而言,康復治療大部分時間是在醫院進行的,因此大量需要護理人員,護理人員會利用醫學知識對病患進行照顧及指導。學校要想對病患進行照顧存在一定的困難,畢竟教師不是醫生,針對問題無法像醫生那樣提供專業的解決辦法。應大力發展基于學校的護理模式,并使之成為教育過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病患來說,他們既希望能在醫學方面得到很好的治療,也能在術后護理得到更好的照顧。
課堂教學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護理的要求越來越高,醫院要求職工,既要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又能利用自己掌握的專業理論知識,不斷創新。這對學校來說,就必須了解醫院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讓學校的教學目標與醫院需求相結合。
在學校中,外科護理學實訓課程傳統教學模式往往由一位教師承擔,這就要求教師不僅精通外科護理的理論知識,還要熟悉實操技能,這很容易對老師造成不小的壓力。在固定的師資中,專業教師可能對實操技能有些欠缺,而醫院的專業人員可能由于長期處在一線工作中,對理論知識掌握不夠深,“一課多師”的教學模式很好地填補了這部分的空白,這種教學模式能夠讓護生更好地掌握這些綜合的課程,提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有助于全面提升教學效果、打造新型師生關系,并且有助于資源整合,提高教師和護生的團隊協作能力,本論文依托“外科護理學實訓課程”,將外科護理理論與實操相結合,改變傳統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同時專任教師與醫院專業人員組成團隊,在團隊內部交流時,也能提高專任教師對實訓課程的理解,更清楚醫院對學生哪一方面的能力更看重。
因此,我們應積極探索“一課多師”的教學模式,讓醫院的專業技術人員走進課堂,提高護生的實操技能,提高培養質量,更容易、更快地走入社會,提高工作能力,培養出適合社會和醫院需求的第一線工作的高素質人才。
在外科護理學實訓課程中建立多元化的評價制度。評價制度則是對課程質量的檢驗,評價體系是對教師的教學質量和護生的學習成果的一種評價,實施過程與成果相結合,護生、教師、醫院共同參與評價,護生參考標準進行自評,教師和醫院共同復評,護生通過評價知道自己所欠缺的地方,從而對不足的地方進行改正。多元化、多面的評價體系有利于護生的成長和學習,有利于了解醫院對護理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醫院從用人角度對護生進行評價,教師從學習角度進行評價,對教學起到導向性作用,提高教師的教學積極性,護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可在多方面對護生進行評價,如知識掌握程度、實操能力、團隊精神等,醫院評價代表了用人單位的評價,有利于促進醫院與護生的相互了解,實現學校與醫院雙贏。護生對教師的評價也能使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效果有充分的認識,從而能夠提高自身教學不足,提高教學質量。由于一門課程分解成諸多專題,某一個專題出現問題會影響整門課程的教學質量,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互評能夠讓團隊內部教師之間形成制約關系,不斷加強團隊建設,相互監督,共同進步[1-3]。
實操實習是培養醫護生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為了讓護生盡快適應從護理基礎教育進入實操的變化,教學醫院的選擇和建設是十分重要的,“一課多師”的教學模式是把醫院的真實工作引入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操相結合,這就要求學校擁有實訓基地,實現教室與醫院的融合。醫院工作不是理論,它需要護生用心去感知、去思考、去理解,只有真正工作過,才能了解實踐與理論的區別,因此必須將護生置于真實的工作環境中,讓護生感覺到工作所需的技能,才能更好地投入學習。實訓基地是護生投入實踐的第一步,在基地中更好地掌握實訓技能,提高學習能力,了解實踐真正需要的才能,對自己以后的發展有進一步的考慮,從而提高在學習中的針對性和積極性,因此,建設好醫院實訓基地是關鍵。
學校和醫院的深度合作,醫院不僅可以為護生提供工作機會,拓寬學校的辦學路徑,還能讓醫院專業人才到學校講授,能夠全程、全方位參與到學校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的教育活動及護生就業等工作中。只有學校和醫院深度合作,才能將醫院工作環境、醫院文化、質量標準融入教學中,實訓課程才能真正圍繞著工作展開,以工作任務驅動護生學習,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護生才能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工作中,確保教學內容與醫院需求相結合。應著眼于真實工作崗位,重視護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確立醫院深度參與的課堂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體現人才培養方式的多樣化與培養方案的個性化。學校才能根據社會、醫院對于人才的要求進行培養,提高護生的就業質量,只有這樣,才能幫助醫院培養復合型人才,護生才能更好地走向社會參加工作。
課程的質量由學校教師、醫院專業技能教師組成的團隊把握,授課教師具備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實操能力,這就要求提高教師團隊的組建標準,從而提高授課質量。根據教學需求,團隊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并通過案例講述、實訓向護生指導。從護生的角度出發,與護生多交流,共同完成實訓課程。在教師教學后,教師團隊可以對課堂效果進行討論,及時發現課堂中不足的地方,并予以改正,從而讓護生更好地掌握該課程。護生之間相互探討,深入理解課程內容,提高護生的積極性。通過多師引導,護生思考問題的方式變得更全面、立體,增強了護生的創新意識。
實踐證明,“一課多師”教學模式是一種積極的、有用的模式探索,它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資源整合利用,為教師提高教學和實踐能力提供了機遇,提升了護生的創新意識和風險意識,為外科護理學實訓課程教學模式的完善提供了幫助,為提高課程質量提供了一條有效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