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赫名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化學工程與環境學院,北京 102249]
為了應對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在激烈的全球競爭中抓住發展機會,教育部于2017年提出了新工科建設的概念,要求培養多樣化、創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在“3060”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驅動下,培養能夠順應產業發展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迫在眉睫。因此,在新工科人才培養方案中環境類課程占有重要地位。
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養依舊要“以人為本”,始終把立德樹人放在首要位置,通過正面的教育和引導,塑造國家和社會需要的人才。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和使命,也是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靠建設者的需要。早在2016年12月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要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8年9月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的指導綱要》,進行課程思政建設的全面部署。為了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順應時代發展需要,全國各地各校開始開展不同的課程思政教育。
隨著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加快,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工程科技進步和創新已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這為新工科的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立足在教育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新要求、服務國家戰略發展的新需求和構筑新的國際競爭優勢,新工科的建設是在新的經濟形勢下的重大戰略選擇,是我國今后實現新的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因此,新工科的內涵是: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調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培養未來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1]。表現在“環境監測”課程上就是培養能夠在環境保護領域(特別是石油、石化、化工、工業環保領域)從事環境監測、環境管理、環境規劃、技術開發、工程設計、工程運營管理以及科學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質專門人才以及優秀創新人才。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強大動力與保證,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對維護中國在國際社會上有力競爭地位至關重要。課程思政是指構建一種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令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立德樹人的協同效應[2]。此外,課程思政是以學生為中心,要求在思政教學中令課堂充滿人文情感,使學生對自身的責任感、使命感以及榮譽感有著深刻認同,鼓勵學生積極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堅持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具有較強的建設美麗中國的責任感。同時,課程思政的本質在于教書育人,在課程教學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將會對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提供助力,具有價值引領的重要作用。這既保證環境監測專業知識的教授,增加環境監測學科內容的深度,又對學生的成長帶來幫助。
在新工科背景下,對環境監測課程進行思政教學能為專業課程創新發展提供新的機遇,豐富環境工程專業的學科結構,因此它并不是簡單的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在課程思政教學中,授課教師通過挖掘環境監測學科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包括生態文明理念、美麗中國建設內涵等,與環境監測教學內容緊密結合,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他們學習的動力。故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將思政教學與專業學科教學相結合作為一種新的、重要的方法論,能有機地將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結合,為全員、全程、全方位的教書育人提供新的教學創新,及時將正確的文化傳遞學生,供其消化、吸收[3],讓學生樂在其中,對提升育人實效發揮積極作用[4]。
校訓能夠反映學校的歷史傳統和辦學理念,是教風、學風和校風的集中展現。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為例,“厚積薄發、開物成務”的校訓體現了“實事求是、愛國奉獻、開拓創新”的石油精神。“厚積薄發”蘊含著石油要經過上萬年的積累才能變成能量噴涌而出的深刻道理,“開物成務”即掌握萬物的變化規律,成就天下之功業。簡潔但寓意豐富的校訓告訴我們,在科學知識和道德品質上也要不斷積累、行穩致遠,才能成為德才兼備的棟梁之材。除了校訓的內涵,學校的歷史也體現了學校艱苦奮斗、不斷發展壯大的過程。例如,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的校史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事件就是1 365名師生毅然奔赴松遼盆地參加大慶石油會戰。他們懷著“我為祖國獻石油”的信念與激情,發揚艱苦創業的精神,為我國的石油事業做出了杰出貢獻。因此,校訓和校史是課程思政的重要元素,通過與課程內容的恰當融合,容易在教學中使學生產生共鳴。
校園內的資源是學生熟悉且容易接觸到的,因此發掘校園資源與課程內容相融合,能達到較好的教學預期。例如,由水污染源的監測引出校園污水站的由來和作用。處理水源為校內生活污水,回用水用于學校沖廁、綠化噴灌等。教師可通過學校的具體舉措培養學生珍惜水資源、保護水資源的環保意識,進而引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思想。教師還可展示學校在節水節能方面實施的措施,如太陽能板、雷達感應燈、節水水龍頭、節水宣傳標語以及節能節水活動等,并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環保活動,培養學生的綠色發展理念。
新時代的大學生對國內國際的社會熱點都十分關注。從時政中挖掘思政元素,引導學生站在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上思考問題,這既能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又能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有利于培養有社會責任感的優秀青年。中國未來將不斷推進環境污染防治,將用更高的標準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統籌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同時堅持PM2.5與臭氧的協同治理,這充分展現了國家對環境的重視。若能將其結合到課程中,不僅有利于學生了解專業未來的發展方向,而且能激勵學生朝國家需要的方向不斷努力。若從環境污染的概念引入我國開展得如火如荼的“3060”雙碳行動,延展到不同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時的密切合作,強調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有利于培養學生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之路的共贏全球觀。
在進行課程思政教育時,形而上學的道德教育和缺乏內在聯系的泛泛而談都難以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若能將思政教育巧妙地結合到綠色發展理念中,輔以切實案例,則教育更能深入人心。在講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PM2.5限值時,引出WHO建議的AQG、三期目標,以及PM2.5污染與人群健康之間的關系,強化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深刻內涵,增強學生的專業認同感。在介紹水環境中的有機碳含量時,教師可以黑臭水體為例,進一步引出美麗中國建設的指標體系,引導學生增強建設美麗中國的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懷。在這樣潛移默化的思政教育中,綠色發展理念將深植人心。
大學生位于學校和社會的交接處,若能在大學期間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有益于學生未來更快適應工作。在制定水環境質量檢測方案的實踐中,學生通過小組分工合作的方式,通過文獻調研、現場踏勘制訂東沙河流域的水質監測方案,鍛煉了開展環境監測的專業能力,也鍛煉了團隊協作的能力。教師通過介紹環境監測數據準確性的重要性,數據造假對環境保護的危害,引入環境監測數據造假的懲處案例,強化學生在環境監測工作中的誠信意識和法治觀念,理解并堅守職業道德。教師通過介紹“污染負荷、污染物組成、可生化性、生物毒性、系統穩定性”五位一體廢水水質綜合評價方法,以及某煉廠含油廢水處理達標外排后有機物數量和生物抑制率,激發學生深入研究水中微量有機物的興趣,鼓勵其自主探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課程思政不是簡單地將思政課的教學模式生搬硬套到專業課上,而是用德育理念和科學思維引導學生,學生獲得專業知識并引發其在價值領域的思考[5]。課程思政的內容廣泛,包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匠精神、革命傳統、國防教育,以及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等,同種思政內容適用范圍也不局限于一門課程。例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誠信意識等在環境類的課程中都可以較好地結合起來。但是任課教師在設計課程思政內容時,往往只專注思政內容在所授課程中的體現,無法顧及整個培養方案中思政內容的協調。這有可能導致一個思政案例在不同課程中被重復提及,降低學生的接受程度;另外,也可能導致思政教育不全面,或者過分強調某一方面的課程思政。因此,這就需要全體教師通過交流和討論,統籌設計課程思政的內容。一方面,保證每門課程的課程思政內容恰到好處;另一方面,協調不同課程之間的課程思政內容,保證課程思政符合培養方案并達到全面覆蓋。
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也是值得深思和研究的問題。課程思政是滲透到教學中實現立德樹人的一種手段和方法,如何在課程結束時考核和評價學生對思政內容的掌握情況是一個難點。而且相似的課程思政內容在其他課程中也會有交叉和覆蓋,這也為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帶來挑戰。這就要求教師根據課程的特點,設計巧妙的教學評價方案評價課程思政的效果。例如,在環境監測課程中制定水環境質量監測方案時,可以通過小組匯報的方式,讓學生展示所做方案,也談談在現場踏勘時的感受和體會;還可以在課程開展前和課程開展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關注通過課程學生是否掌握基本知識,是否對思政內容有更深刻了解。
按照教學大綱的規定,課程知識點在四年內一般是固定的,而且課程思政所傳遞的核心思想也基本不變。但是,課程思政的案例需要與時俱進,持續更新。例如,這次冬奧期間的奧運場館要進行空氣監測,給空氣做“核酸檢測”。為了監測空氣中的氣溶膠,多所大學和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開展緊急攻關,聯合研制公共空間生物氣溶膠新型冠狀病毒監測系統。這里就涉及氣溶膠的概念以及氣溶膠的采集問題,這些都是與課程緊密相連的知識點。授課時正值冬奧會,教師在課上引入這個案例很容易引發學生興趣,學生也能了解課程學習的意義。這個案例融入教學,不僅可以鞏固知識點,而且可以引出科研人員通力協作、敢于克服困難、勇于奉獻的科研精神。另外,這是中國科學家自主研發的生物氣溶膠新冠病毒核酸監測系統,也會讓學生感受到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認同感。課程思政的教學一定要考慮學生的接受程度,根據學生特點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和學生關注的事件,讓課程思政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離不開新工科建設,支撐我國產業發展和國際競爭的人才也離不開新工科建設。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養,對教育教學提出了更高要求。課程思政作為思政課程的有力補充,應當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將立德樹人融入專業知識的學習中。課程思政要與時俱進,結合時事政治和熱點新聞,充分利用校園資源,不斷發掘與課程內容相契合的思政元素。通過這種潤物無聲、育人無痕的方式,教育做到有深度、有廣度和有溫度,才能最終實現全面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