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 林 馮曉明 王軍軍
1.山西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2.山西藥科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0
就業是民生之本、穩定之基、發展之要。201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六穩”的方針,即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其中“穩就業”是居于首位的。2019 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實施就業優先政策,并將就業優先政策置于宏觀政策層面。2020 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在“六穩”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六保”的任務,其中“保居民就業”仍是居于首位的。2021 年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明確指出,要持續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1]。2022 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人才是第一資源,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健全就業促進機制,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2]。由此可見,高校畢業生作為促進我國居民就業的重要群體,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受到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大學生就業質量是高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體現,不僅關系到廣大畢業生的自身利益與人生前途,還關系到家庭的幸福水平,關系到院校的長足發展,關系到企業人才需求,更關系到社會的和諧穩定與可持續發展。因此,本文以績效棱柱模型視角下大學生就業相關的所有利益主體為切入點,嘗試探索大學生就業質量提升的具體策略。
績效棱柱模型起源于英國克蘭菲爾德學院教授Andy Neely 與安德森咨詢公司在2000 年聯合開發的三維績效框架模型,其采用幾何圖形中的棱柱的五個棱分別代表組織績效存在內在因果關系,即利益相關主體滿意、戰略、流程、能力、貢獻五個方面來實現系統組織的績效提升[3-4]。
該模型不僅適用于企業,對于其他組織,如政府[5-6]、高校[7]等系統組織同樣適用。從經濟學角度看,高校以培養學生就業來滿足用人需求為導向,如同企業“產品”的“生產”和“消費”過程來達到績效最大化。大學生就業“生態系統”中所涉及的利益相關者——學生、教師和學校以及企業、政府等,因為參與教育過程而成為供求雙方或利益相關方。所以,政府、高校、教師和學生及企業和社會等都可以是與大學生就業相關的利益主體。同時,作為高等教育相關利益責任者,他們又因大學生就業的社會期待程度需作出一定的貢獻,成為大學生就業質量提升的指向者、擔當者或落實者。大學生就業質量通過大學生自身、家庭、高校、企業和社會等多方協同推進、共同發力,作出的各種努力和貢獻,制定相關戰略來改善管理流程,從而增強學生就業綜合能力,最終達到諸多相關利益群體的滿意度。因此,績效棱柱模型視角下大學生就業質量的研究,有利于從系統組織的戰略層面把握當前大學生的就業發展狀態,更加有效的實現人職匹配的高質量充分就業。
大學生作為就業直接相關的利益主體,其愿望和要求就是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讓自己能夠在社會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為社會為國家作出努力和貢獻。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也告訴我們,生存需求是一個人求職的第一階段。同時,在學習和工作中能提高個人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有更多更好工作機會,最終實現個人價值。自我價值的實現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個人所追求的高級階段。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們通常采取的戰略方式為制定大學生活動規劃方案、職業生涯規劃、考證攻略方案。而為了完成這些戰略規劃,學生必須能夠有較高的效能感,以自我賦能的方式,激活求職就業的心理能量,積極主動學習、參加各種社團活動、校外及企業實習實踐。這無形中增強學生積極主動性,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有利于師生交流溝通、鍛煉團隊合作能力,從而提升職業能力。這整個過程中,也會使自己逐漸成為父母的驕傲、學校的佼佼者、企業需求的精英、國家的棟梁之材,為經濟社會的發展貢獻一己之力。同時,無形中也成為學校良好口碑的傳承者及未來學子的榜樣引領示范者。
家庭,大學生就業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一個家庭的幸福水平。即使是大學生的父母們也會從孩子一出生就制定了各式各樣的成長戰略計劃,就是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畢業后能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而為了實現這些戰略計劃,又相應采取了各式各樣的學習流程。為了能保證這些戰略和流程很好地執行下去,家長們需要有充足的資金保障,還要和孩子們一起學習,共同進步。所以,家長們努力夯實教育基礎,為孩子提供更加優越的學習環境和家庭條件;關注國家政策動態走向,報各種輔導班,拜師學藝;同時家長們還會竭盡所能,為孩子搭建平臺。一個家庭不僅為孩子就業提供了物質保障,也通過言傳身教、身體力行的方式讓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行品德等職業素養。好的家庭環境不僅是大學生們的心靈港灣,更是一個社會人健全人格形成的第一站。
院校,包括教師和院校管理人員。作為畢業生就業的利益相關者,每個院校都希望自己建設成為雙一流的名校,有著好的口碑且能夠長足發展。教師希望學生都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桃李滿天下,得到學生、家長、校方、社會的尊重和認可,希望個人發展和工資增長;管理人員希望能有個人發展的空間和條件,如個人職位的提升等。因此,為了滿足院校的利益需求,國家需要出臺更多的人才培訓、培養戰略計劃;院校需深化改革,加強師資隊伍的人才選拔、崗前培訓、進修制度的建設;探索創新并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戰略、資源保障規劃、經費預算規劃。流程維度方面,完善教師培訓、培養、能力提升流程;制定學科設置、專業設置、大學生職業技能培訓流程、一對一幫扶流程等。一方面,需要國家投入更多的教育資金。另一方面,需要校方強大師資隊伍、完善軟硬件基礎設施,正確使用資金、政策理解和執行能力等。此外,這一層的利益相關者中,教師為學校培養了人才,院校管理人員管理學校日常活動,協調各教學職能部門,保證正常高效運轉。
企業都希望能夠選拔到優秀的技能型人才,提高工作效率,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所以,企業會制定各種校企合作戰略方案、人才招聘戰略、人員素質提升戰略方案等。同時,企業會制定相應的專業共建流程、資源共享流程、人才服務流程等。為了培養選拔合適的人才,企業自身需要人力資源規劃能力、招聘與選拔能力、培訓和技能開發能力。另外,企業需要合作交流的能力,并提供資源支持、培訓交流、管理協調,并通過人脈傳承和口碑傳承為促進校企共同發展作出貢獻。尤其是為破解大學生就業供需平衡中的企業對專業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可以通過企業投入資本、設備、技術,學校投入場地、教師、管理,校企共建實訓基地、共組教師團隊、共商培養模式、共育技能人才、共建緊缺專業,促進人才培養側與產業需求側同頻共振。
政府和公眾都希望學校能夠培養更多的人才,促進教育事業和科技的進步與發展。所以,作為國家層面,政府在提升高職院校發展時,要出臺相應的戰略性政策,如人才引進戰略來積極引導產業和幫扶企業;制定就業創業政策為大學生就業提供條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來創造良好的就業創業環境等。而媒體公眾要利用公共社會關系,制定多種宣傳戰略。而相應的流程方面,需要制定人力資源管理和就業服務流程,保障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權益。另外,政府要保證對高校資金的投入以及政策實施的有效性;公眾媒體要提高公共關系能力,如公共溝通機制、信息收集能力和公共關系協調能力。貢獻維度可以通過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政策引導度,以及媒體公眾的社會宣傳和口碑營造貢獻力度。
本文在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采用績效棱柱的理論模型以大學生就業的所有相關利益主體為切入點,即大學生、家庭、院校、企業、社會的需求(即滿意度),為達到他們的滿意目標而作出的各種努力和貢獻(即投入),同時通過制定相關戰略來改善內部管理流程(即戰略流程),從而加強對學生就業能力的培養(即能力),最終達到諸多相關利益群體的滿意度。由此,形成一個績效發展的循環往復的生態系統,系統中各利益主體協同發展促進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提升。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社會的普遍關注與大力支持,需要政府機構的法律法規政策有效規范,需要院校管理者和教師們的全身心投入,需要企事業單位的協力配合,需要家庭的言傳身教與有效引導,需要大學生的積極主動與自我賦能,只有與大學生就業相關的各利益主體通力合作與協同發展,才能夠促進我國大學生高質量就業,才能夠更好地培養出國家所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本研究為我國大學生就業質量評價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研究維度和方法,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
第一,對政府而言,通過對就業質量提升策略中相關維度的分析,能從就業信息收集、資料分析得出結論,再到意見反饋等各方面,為教育行政部門提供全方位的數據支撐。這對于準確把握我國的就業形勢,正確制定就業政策,妥善解決民生問題,有著重要作用。
第二,對高校而言,通過相關維度分析篩選出適合高校對教育、教學、管理水平、服務水平的指標群,并進行整合成適宜量化測量、較為有效并且適合衡量高校綜合培養能力的指標體系,適用于高校工作監控的指標體系。高校可以直觀地借助這些指標體系,用于進行內部質量診斷,推動教育、教學、管理水平、服務水平提升,提高人才培養能力和畢業生就業質量。
第三,對企業而言,通過相關維度分析開闊企業視野,更大程度上促進校企合作協同發展,尤其是校企合作企業作為高校與外界鏈接的橋梁,不僅關注自身發展和利益最大化,更要兼顧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利用相關政策,社會公眾影響力,多渠道、多途徑、完善校企合作模式。
第四,對于大學生而言,通過相關維度分析可以使大學生了解自身現狀;以及本校、本專業就業狀況;了解各行各業的就業需求及崗位勝任力要求。從而主動去探索大學生就業必備的素養能力或需提升的方面,努力使自己找到方向和目標,為自己做好職業規劃,實現更高質量充分就業。
就大學生就業問題,本文以全新的視角進行探討,下一步研究方向將根據本文中的績效棱柱模型的大學生就業質量提升策略與具體的數據相結合進行實證研究,為促進大學生高質量就業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