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王一冰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全球經濟邁入新格局,競爭形勢愈發激烈,宏觀環境變幻莫測。在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時期,石油和化工行業也遭遇到了嚴峻挑戰,面臨著共同的問題:如何抓住并善用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9月22日,2023(第十四屆)中國國際石油化工大會在寧波召開。本屆大會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與寧波市人民政府、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國際化工協會聯合會、世界塑料理事會、世界終結塑料廢棄物聯盟共同主辦,大會以“駕馭不確定性 共促綠色復蘇”為主題,邀請全球石化行業領軍人物及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石化行業實現綠色發展的策略和路徑。
與會專家基本達成一致共識:經濟復蘇是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的過程,我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產業鏈完整,營商環境持續優化,隨著針對性政策不斷出臺、“雙碳”目標穩步推進,行業產業具有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
近幾個月來,石化行業加快恢復,生產供給穩中有升,市場需求逐步改善。9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前8 個月主要指標數據,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8 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8%,高于平均增速10.3個百分點;1月至8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6%,高于平均增速4.7個百分點。從項目建設和投產情況看,二季度基礎化工行業在建工程為3331億元,同比增長39%,上半年化學品制造領域投資額同比增長13.9%,高于全國工業投資額增速5個百分點。
在充滿不確定性因素的外部環境中,行業協會橋梁紐帶作用更加凸顯。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黨委書記李云鵬表示,石化聯合會作為企業和政府之間的橋梁與紐帶,將一如既往扛穩肩負的責任,聚焦行業需求,做好行業服務,促進行業綠色復蘇,與政府、行業、會員企業共同答好石化行業高質量發展的答卷。
一是做好政策解讀和溝通協調,研究提出切實解決行業痛點、反映企業訴求的政策建議,并及時向政府部門反饋。二是提升行業標準化服務水平,吸收更具代表性的經營主體,參與行業標準化工作,努力滿足市場發展、技術進步等方面對標準化的需求。三是促進行業技術進步,服務政府和企業建設技術創新平臺,促進產學研協同合作。四是建設好行業智庫服務平臺,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高質量智力服務。五是服務好行業的國際合作交流,進一步提高聯合會對會員單位的服務水平,推動國內外同行分享最佳實踐,加強交流合作。
隨著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科技創新成為關鍵驅動力。工業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司二級巡視員張文明指出,我國石化行業要把科技創新作為驅動力,堅持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一體化推進,加強重大創新平臺的建設,推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行業應聚焦煉化一體化、新材料、電子化學品、生物醫用材料、業務戰略材料等關鍵重點領域。

9月22日,2023(第十四屆)中國國際石油化工大會全體大會現場。 石化聯合會 供圖
聚焦石化行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中國石化集團公司副總經理、股份公司總裁喻寶才在會上做了以《加快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積極引領行業綠色發展》為題的主題發言。喻寶才表示,中國石化將全力提升綠色能源供給能力、全力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全力實施降碳技術攻關應用、加快拓展產業發展監管、加快推動結構優化調整、加快攻堅綠色低碳技術、加快減污降碳協同發展。
與會專家認為,強化企業間合作,是一條從不確定性中走出一條確定道路的發展道路。巴斯夫歐洲公司執行董事會主席兼首席技術官薄睦樂以《穿越不確定性迷霧 加速邁向凈零排放》為題發言。薄睦樂指出,巴斯夫將繼續投資增長型市場,調整區域布局,并與中國石化深化合作,共同推動、擴展項目,投資電池材料價值鏈,擴大電池材料產能。巴斯夫還將繼續推動創新、追求可持續的未來,建立知識和創新生態體系,不斷完善產品組合,增強產品的可持續性。
全球貿易格局重塑將為亞洲石化產業結構優化帶來機遇,新產業將催生新需求,數字化和智能化的技術將為產業升級賦能。中控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寧波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創始人、院長褚健以《實現智能工廠的可能路徑》為題發言,分享流程工業智能工廠建設的整體思路與實現路徑。褚健表示,流程工業行業長久以來普遍面臨著測量難、建模難、控制難和優化決策難等共性難題,這使得流程工業的產業發展路徑更加關注安全、質量、低碳、成本、效益等關鍵議題。中控打造的“1+2+N”智能工廠新模式,包含“1個工廠操作系統、2個自動化(生產過程自動化Process Automation,PA)和企業運營自動化(Business Automation,BA)及N個工業軟件”,全面助力企業邁向全流程、精細化和低碳化,提高生產制造水平、提升管理運營效能,達到“降成本、補短板”和跨越式發展。
對于近幾年抬頭的“逆全球化”現象,麥肯錫全球資深董事合伙人、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聯席院長華強森指出,全球化沒有結束,而是在發生變化。沒有一個地方、一個區域、一個國家能做到自給自足,全球經濟就是全球的經濟。產品和產地的集中化是當下的現實,企業需要在戰略中考慮如何通過集中化獲益、如何防范風險。他表示,世界已從“距離消失”和“大分工”轉向新興市場的出現和更多真實的國際地緣政治的限制,化公為私和有志于成為跨國公司的企業,將因各自應對全球變化和繼續參與全球流動的能力,而出現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