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新東 吳南瑛
摘要:在新工科理念全面實施的背景下,高校需要做人才培養改革創新,明確專業改革方向,根據實際情況構建出完善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出完善的培養體系與機制。只有做好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工作,才能促進教師教學改革工作開展,提升學生創新能力,滿足學科交叉融合要求,在凝練專業特色的基礎上完成人才培養任務,將學生培養成為具備新工科特點的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創新型工程;人才培養模式;體系;機制
引言
在新經濟形式下,為保障國家戰略的全面實施,需要高校加大創新型人才、應用型人才培養力度。尤其是對于工程類專業來講,需要抓準發展機遇,正確面臨發展中的挑戰。在新技術的不斷發展下,工程類專業人才培養也要加大改革力度,從原有的知識型人才向著創新型人才方向發展,結合新工科理念要求,構建出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做好升級改造工作,在強化辦學特色的基礎上做好校企協作,加大創新創業教育力度,實現人才培養目標。
一、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
(一)制定人才培養目標
將學生培養成為創新型工程領軍人物是學校的教育目標,學校在日常教育中不僅致力于培養優秀創新型工程類人才,同時也鼓勵學生成為其他方面的杰出人物。在未來發展中,對優秀人才的要求是應當積極面對全球化挑戰,主動應對復雜技術、社會形勢、政治局面等。所以,學校需要結合工程類專業特點,確保學生能夠擁有扎實的工程技術基礎知識,以滿足客戶需求,同時,具備較強的創新能力、創造能力。學校在日常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科學成績,也要兼顧學生的學術性、愛好等,避免以工程師為最終職業理想,而是可以從自身興趣等方面確定最終職業。在制定創新型人才培養目標時,需要結合多元智力理論內容,主動創新傳統教育模式,利用這一教育理論做好新課程改革,加大對教學內容的改革力度,引入先進教學方法,保障教學的靈活多樣性,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落實因材施教原則。只有制定出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才能在完成工程類專業基本概念、理論教育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將所掌握的專業知識運用到工程項目中,在導師的幫助下,自行進行分析、設計等,逐漸發展實際技術與技能,解決實際問題。同時,學生借助實踐基地與工程項目實踐,能夠不斷增長智慧,強化工程技能,實現學與做的深度結合,達到提升知識與能力的效果[1]。
(二)做好創新課程設置
工程類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應當展現其特色優勢,在做好傳統科學與工程教育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滿足多學科集成、課程群教學等要求。如在綜合課程集合中主要是借助同一項目將不同領域知識結合,要求學生借助團隊合作形式,在導師的幫助下完成專業項目。另外還可以借助聯課形式,邀請其他專業課教師參與基礎課程教學,共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在完善知識結構的同時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創新課程設置是滿足21世紀工程教育發展的重點,通過借鑒成功經驗,在轉變傳統課程模式的基礎上注重發展學生興趣愛好,達到開發多種智力效果,確保學生能夠在主動接受工程教育的基礎上不斷挖掘自身優勢,逐漸發展適合自身的愛好與職業。因人類的思維方式具有多元化特點,所以在設置工程類專業課程時,需要從轉變傳統單一的工程科學教育內容出發,選擇專業性較強的工程課程,增加藝術、人文等基礎課程,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內容,確保學生能夠展現自身優勢,在挖掘潛力的同時獲取更多職業發展機會。另外,在課程設置中還需要堅持循序漸進原則,以初級、中級、高級綜合型課程為主,做好不同階段課程內容研究。在基礎階段學生需要完成基礎學科學習,為后期工程專業知識學習提供支持。在專業階段需要幫助學生掌握自身興趣,明確未來職業發展方向,選擇適合的工程領域,參與深入研究。在高級綜合型課程中需要完成工程師實踐、高級工程項目設計等工作。在課程設置中還需要堅持以人本主義為主線,凸顯學生中心地位,主動將認知與情意教育結合,確保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到項目設計中,展現創新型人才的“創新”特性,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創造能力,滿足市場發展需求。
(三)引入項目教學模式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工程與技術在生產生活中的地位有了明顯提升,需要借助工程與技術創造性解決的問題也在不斷增加。尤其是在相關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下,對人才的學識、能力等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所以,學校需要順應高等工程教育發展趨勢,明確社會發展對優秀創新型工程類人才的要求,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做好理論與實踐教育的結合,主動與相關技術產業、企業進行合作,為學生提供適合的實踐平臺,鍛煉學以致用能力,創造出更好的經濟效益,為學生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一是發揮傳統教學模式優勢,借助課堂教學完成專業知識講授,向學生提出適合的問題,激發學生探討欲望,完成分組、團隊學習,確保學生能夠真正掌握工程類基礎知識。二是在做好基礎授課工作的基礎上增加項目體驗式教學活動,實現學與做的深度結合,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在導師的幫助下通過團隊合作參與真實項目,解決實際問題,制定有效的評估體系。三是發揮體驗式教學優勢,為學生營造知識運用環境,借助校企合作等優勢,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檢驗學生所學習的理論知識,確保學生能夠深入理解知識,不斷積累工作經驗,主動將所掌握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獲取解決問題能力[2]。
二、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
(一)完善課程知識體系
在新工科背景下需要對現有課程知識體系進行研究,堅持從面向未來出發,構建出能夠滿足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課程知識體系。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時,還需要結合新工科建設重點,以工程專業特點為主,結合地方建設要求,在凸顯專業特色的基礎上做好知識體系改革。一是增加BIM技術等,彰顯工程教育的先進性。二是明確當前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要求,以面向未來智能建造為根本目標,在展現學科特色的基礎上主動與其他學科交叉融合,形成科學的學科交叉課程。三是加大對人工智能的研究力度,在實驗實踐環節中加入智能建造等項目。四是主動與相關部門合作,參與實踐項目研究,確保課程知識體系的完整性,以服務地方建設為基礎,展現專業特色與優勢[3]。
(二)全面進行教學改革
一是教師需要主動更新教育教學理念。在工程類創新型人才培養要求下,學校教師需要主動更新教學理念,堅持從學生中心、成果導向、持續改進入手,保障工程教育理念的合理性,凸顯學生中心地位,不斷強化教學成果,做好互動、反饋研究。借助在線培訓、專題講座等方式,可以對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等進行全面改革,保障教學理念的新穎性,為學生同專業認證提供支持。二是做好實驗課程改革工作。在研究中發現傳統實驗教學中主要以驗證性、演示性項目為主,專門的設計性項目相對較少。但是設計性項目,能夠充分展現學生自主性、創造性優勢,對學生創新能力養成有著積極影響。通過開設設計性項目,在落實新工科理念的基礎上結合創新型人才培養要求,提升實驗開放性,鼓勵學生完成自主設計,強化專業技能,達到提升創新能力效果。三是打造一流課程,展現學生中心教學理念,主動踐行新工科理念。在工程類專業中需要確保核心課程設計的合理性,組建專業教學隊伍,針對教學內容、方法等進行研究。
(三)落實創新教育體系
一是增加創新實驗課程。在工程類專業中需要主動開設工程創新實驗,借助綜合性、設計性實驗鍛煉學生實踐操作能力,提升創新思維,強化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在傳統實驗教學中受到儀器設備數量不足、項目選題范圍較小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實驗課程應有作用并未全面發揮。所以在新工科理念下,學校想要實現培養工程類創新型人才目標,需要加大實驗平臺建設力度,做好實驗項目研究,采取有效優化措施,不斷提升實驗課程教育質量。二是開設科學競賽體系。利用校—省—國家級學科競賽體系,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競賽水平,了解當前實際發展情況,主動學習最新專業知識與技術。三是構建完善創新項目實施機制。通過對認定細則等進行完善,在激發學生參與創新活動積極性的基礎上實現學生成長與導師制的結合,確保學生能夠參與到各個環節中。導師也要做好全程指導工作,調動全員參與熱情,打造新型創新項目[4]。
(四)主動提供創新平臺
通過對學校現有實驗室進行研究,主動引入先進技術,構建出開放性的創新型實踐平臺。一是打造綠色化實踐中心。綠色建筑屬于我國針對建筑行業所提出的發展戰略,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手段,對工程發展方向有著直接影響。在培養創新型人才時需要合理利用現有儀器設備,確定場地實際情況,做好儀器設備補充,幫助學生掌握新材料、工藝、結構等,在加大創新力度的基礎上不斷拓寬思維,達到提升創新與創造能力效果。只有激發學生主動創新的積極性,才能有效提升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提供全新的發展空間。二是打造BIM虛擬仿真實訓中心。BIM技術屬于工程產業升級中的全新技術,我國已經明確提出需要加大BIM技術推行力度,在相關產業方面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也是相對較大的。所以,學校為了培養更多工程類創新型人才,需要主動引入BIM技術,建立虛擬仿真實驗中心,開設專門課程,凸顯專業特色,強化學生工作能力,滿足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三是加強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建立專屬的產學研創新實踐中心。通過與相關企業進行深度合作,在強化技術服務水平的基礎上保障資金充足性,形成有效的創新實踐平臺,促進學生未來職業發展。
三、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
(一)探索專業優化機制
一是從需求導向出發,構建工程類專業優化機制。通過對工程類行業產業實際發展需求進行研究,做好產業人才情況調研,從多維度、多層面構建出需求導向學科專業設置、預警機制等。在開展綜合評價工作時,需要選擇代表性指標,實現定性與定量的結合,做好數據分析工作,確保高校工程類專業優化工作的深入開展,做好優勢特色專業建設。二是以就業導向為主,做好人才培養類型調整機制構建工作。根據資源優勢,在找準辦學定位的基礎上增加創新型人才培養力度,引入工程類企業標準,實現對原有人才培養模式的有效創新[5]。
(二)探索協同育人機制
一是探索協同育人機制。相關部門需要做好聯合工作,共同實施創新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做好人才教育基地建設工作,大力推動先進教育理念,提升優秀創新型人才培養效果。通過鼓勵企業中的優秀人才參與教育工作,在共同實施創新型人才培養計劃的基礎上提升教育效果。二是加強學校之間的合作。各學校要主動進行合作,滿足資源共用、優勢共享要求。借助學校之間的有效合作,能夠為人才提供更好的成長空間,三是相關部門需要聯合實施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計劃,制定目標協同機制、教師隊伍協同機制等,提升創新型人才培養力度,做好科教結合工作,形成全面合作關系,協同培養工程相關學科人才。
(三)探索學生為本機制
一是做好探索工作,適應新的教學管理機制。在教育中需要鼓勵專業人員參與教育,落實因材施教原則,利用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等教學管理機制,提升創新人才培養質量。二是探索能夠適應學生個性、興趣發展的教育管理機制。在多元培養階段中需要把握教育方向,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權,提供充足的發展空間,提升學生社會競爭力,實現個性化發展目標。三是探索有效的教學管理機制,通過對人才培養模式等進行完善,形成有效的教學管理機制。
(四)探索人才評價機制
一是建立完善人才培養評價標準體系,落實素質教育要求,將人才全面發展、適應當前社會需要作為根本標準,結合學校特色,制定完善的人才培養方案,在優化課程體系的基礎上達到強化實踐育人效果。二是發揮社會評價作用,利用多元化評價輔助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機制,確保人才評價工作的高效開展。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時期發展下,工程行業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量明顯增加,為了將學生培養成為所需要的人才,學校需要從做好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體系、培養機制改革創新入手,正確認識到改革工作的重要性,主動開展創新活動,將學生帶入到實踐操作中,確保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提升,為自身未來職業發展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陳志剛,楊新海,吳健榮,等.地方高校工程類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蘇州科技學院“五化”模式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2(01):66-67.
[2]尹貽林,王美玲,鄧嬌嬌.基于產學研合作教育創新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研究——以天津理工大學工程造價專業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 2015(13):64.
[3]韓響玲,劉義倫,王俊杰,等.創新型高級工程人才培養與管理模式探索——基于中南大學創新型高級工程人才試驗班實踐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0(05):55-56.
[4]高小六.土木工程專業校企合作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 2014(13):29.
[5]高玉,李鵬祥,王學軍.新工科個性化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以新建應用型本科高校機械工程專業為例[J].產業創新研究, 2023(13):181-183.
作者簡介:韋新東,男,1966年4月生,漢族,吉林長春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吳南瑛,女,1979年9月生,漢族,吉林長春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研究。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課題《創新型工程類人才培養模式研究》ZD18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