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冰
收稿日期:2023-04-02
作者簡介:黃 冰(1989—),女,河北石家莊人,助理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習近平外交思想。
[DOI]10.19810/j.issn.1007-4767.2023.05.008
摘 要:進入新時代,世情發展變化呼喚新的價值引領,身處兩個大局中的中國需要有代表性的創新國際話語。新中國70余年發展實踐的奠基和中國共產黨百年建黨經驗的積累,使新時代的中國具備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引領人類進步潮流的客觀條件。全人類共同價值自身所具備的承認共同性與尊重特殊性的統一、本土性與國際性的統一、開放性與共建性的統一等理論特性及其在國際話語方面的重要意義使其能夠回應時代需求。反思當前實踐進展的不足,未來或可考慮從增強國際傳播與注重跨文化交際、加快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與相關學術體系建設以及積極推進實踐融合等方面進一步拓展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弘揚路徑,提高其國際話語塑造力、影響力和感召力。
關鍵詞:全人類共同價值;國際話語;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對外話語體系構建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4767(2023)05-0066-10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我們真誠呼吁,世界各國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保?]全人類共同價值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這一時代之問作出的回答。與此同時,全人類共同價值亦是中國在構建對外話語體系進程中提出的創新性國際話語,根據建構主義理論,世界和話語之間不是彼此獨立的,而是相互建構的。全人類共同價值不僅描述了國際社會應該堅守怎樣的共同價值,并且具備進一步建構和塑造世界與人類未來的功能。因此,從國際關系特別是國際話語的視角對其進行學理研究十分必要。
一、現實基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國際需要與國內條件
國際話語體系龐雜,中國的國際話語是中國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為表達國際戰略與外交政策所使用的語言,是“體現國家文化傳承、意識形態、重大利益、戰略方向和政策舉措等官方基本立場的表述”[2]。新形勢下,中國需要提出高度凝練的國際話語來表明中國立場以應對愈發嚴峻的國際意識形態斗爭。而價值觀是國際話語的核心。因此,我們黨在對外工作頂層設計中強調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引領人類進步潮流” [3]。全人類共同價值順應了時代發展潮流,其產生具有現實必然性。
(一)國際形勢新變化需要新的價值引領
概括來講,當前國際關系,特別是國際話語領域正在發生深刻變化。這些變化既給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安全與發展利益帶來新的挑戰,也給中國在大變局中創新局、引領人類共同價值理念及提升國際話語影響力提供了機遇。
第一,國際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國際體系中的力量對比變化對國際話語權態勢發展影響深遠。學界和政界對冷戰后國際格局的普遍認知是“一超多強”。當今世界正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大發展大變動大調整時期。國際體系結構尚未發生根本性改變,美國目前仍然是唯一的超級大國,但是美國的相對實力在走弱,新興大國特別是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與之對應的是,長期以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掌握國際話語霸權的態勢也在發生變化。一方面,美西方在國際話語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呈下降趨勢,但其不會輕易放棄這一優勢,相反會更加增強其在國際話語戰略方面的主動性。新興大國伴隨著自身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其國際話語權在逐漸提升。并且新興大國近年來愈發重視在塑造國家形象、參與國際事務、改革與完善國際制度等方面的國際話語權,著力構建自身國際話語體系。另一方面,西方世界不再是鐵板一塊,西方出現內部不統一的聲音。這意味著國際話語權的發展態勢進入一個變動期,特別是在當前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加劇的情況下,美國、歐盟、新興大國以及發展中國家對國際話語權的博弈將更加激烈。
第二,國際社會全球性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常態化與國際話語主體多元化。冷戰后,全球化的發展在客觀上推動了世界經濟發展,提高了人類福祉,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發展不均衡、治理失靈、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矛盾尖銳等問題。當前,反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趨勢在加強,國際社會“黑天鵝”事件層出,全球突發公共安全事件趨向常態化。任何一國都無法獨善其身,也無力獨自解決全球性威脅問題,因此更需要多元行為主體攜手應對全球治理?!叭蚧箛H組織、多國公司、跨國社會網絡等非國家行為體在世界事務中發揮了重要影響力。在氣候變化、公共衛生、生態環境等全球性問題突出的領域,國際社會力量,如非政府組織和非國家行為體等,在框定問題和議程設置方面都表現出比以往更加強勢的話語權和影響國際社會行動的能力。” [4]國家仍然是世界政治的主導行為體,但是在國際話語權領域,多元話語主體影響力逐漸上升,給主權國家構建自身國際話語體系帶來了挑戰。
第三,文化與觀念等軟實力因素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國際話語自身的影響力在不斷攀升。大國競爭加劇,致使國際社會討論地緣政治、修昔底德陷阱、民粹主義等聲音增多。硬實力仍然是國家最重要最根本的權力構成,但是,文化、理念、話語等軟實力對于世界秩序的重建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文化是一個實踐共同體的共同背景知識,這種背景知識包括世界觀、價值觀、生活方式等內容。“文化有一個重要的特征:既作為實踐結果的知識體系和意義結構存在,也反過來深刻影響到一個實踐共同體成員的思維和行為方式。”[5]塞繆爾·亨廷頓提出的“文明沖突論”,預言未來世界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間會產生沖突。這是將文化張力與影響力極端化、暴力化以及物質化的結果,但也從側面反映了文化的重要性。文化孕育理念,理念一旦產生認同、被國際社會廣為接受,就會成為既定事實,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力,引領和指導人的行動。譬如,“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恐怖主義”“反對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等就是已經產生國際共識的理念。
嚴峻復雜的國際形勢呼喚新的價值引領。如上所述,當前國際話語領域的現狀雖是“西強東弱”,但總的發展趨勢是“東升西降”。國際社會面臨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未來國際社會的合作模式、人類的生活方式該何去何從?這都需要國際社會凝聚價值共識,聯合行動。變化既帶來挑戰,也蘊含機遇。中國需要以前瞻性的戰略預判主動應對變局,進行話語塑造和價值引領。話語本身影響力的增加意味著我們可以在政治、經濟、外交、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等多領域搶占道義制高點、倡導新理念、傳播共同價值。我們應當抓住契機,聯合廣大發展中國家、爭取部分西方國家,增加在國際議題設置方面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國際行為體構建自身話語體系的過程包括傳播具有自身特色的、先進的文化與理念,以期贏得國際社會認同,從而塑造自身良好形象,引領行動開展。當前,國家不僅需要增強硬實力,講好故事的能力也越來越重要。全人類共同價值既是習近平總書記立足百年變局與人類未來作出的時代回答,也是中國在構建國際話語體系進程中開創的又一代表性國際話語。我們要用好全人類共同價值這一創新國際話語,講好中國故事。
(二)新時代的中國體現大國擔當
我們黨歷代領導核心對于中國在對外話語體系構建和國際話語引領方面時刻保持清醒認知。一個國家的對外話語體系構建與國際環境、綜合國力、身份定位以及國家整體戰略等因素密切相關。新中國70余年發展實踐的奠基和中國共產黨百年建黨經驗的積累,使新時代的中國具備了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提高中國國際話語影響力以及引領人類進步潮流的國內條件。同時,這也是新時代中國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的客觀需要。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對內面臨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艱難困境,對外又面臨非常惡劣的外部環境,維護國家主權和獨立是當時中國面臨的首要任務。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和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新中國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結合當時的國內外形勢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國際話語。例如,毛澤東同志提出的“中間地帶”理論和“三個世界”理論對早期中國加強與廣大亞非拉國家合作,改善與部分西方國家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周恩來同志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直到今天都煥發著強大的生命力。盡管如此,囿于經濟困難和技術不足,該階段我們的整體對外國際話語影響力仍然較弱,對外話語體系構建處于摸索初創階段。
改革開放后很長一段時期,針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局勢和復雜嚴峻的國內形勢,鄧小平同志提出了“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戰略方針。意指我們要集中力量發展國內經濟、改善民生,在國際意識形態上不爭論,在國際問題上不當頭。但是鄧小平同志也指出:“一切決定于我們自己的事情干得好不好。我們在國際事務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們自己經濟建設成就的大小。如果我們國家發展了,更加興旺發達了,我們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就會大。”[6]“我們再韜光養晦地干些年,才能真正形成一個較大的政治力量,中國在國際上發言的分量就會不同?!保?]這表明當時中國并不是不重視國際話語的重要性,而是當時中國不具備相應的綜合國力,時機并不成熟。
進入新時代,經過多年艱苦奮斗,中國實現了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積蓄了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所說:“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编囆∑酵舅f的“自身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機已經到來。因此,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始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加強中國對外話語體系構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要努力提升國際話語權,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要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全人類共同價值即是這一時期中國提出的代表性國際話語。這是我們黨為塑造中國文明大國、東方大國、社會主義大國和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所做的努力,也是中國踐行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等身份定位承諾的切實行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那樣:“要廣泛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有能力也有責任在全球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同各國一道為解決全人類問題作出更大貢獻。”[8]
二、理論意蘊: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理論特性與國際話語意義
百年變局呼喚新的價值引領,新時代中國的客觀實際需要有代表性的創新國際話語。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紀念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我們應該大力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共同為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正確理念指引。和平與發展是我們的共同事業,公平正義是我們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我們的共同追求?!?[9]為什么全人類共同價值回應了時代呼喚?一方面,全人類共同價值自身所具備的理論特性使其脫穎而出;另一方面,全人類共同價值對于當前日趨激烈的國際意識形態斗爭和國際話語支配權爭奪具有重要意義。
(一)全人類共同價值的理論特性
全人類共同價值是中國在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方面作出的重要嘗試,是對西方現代化敘事的超越,是中國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的重要一步。具體來講,全人類共同價值具有三方面理論特性,分別是承認共同性與尊重特殊性的統一、本土性與國際性的統一以及開放性與共建性的統一。這三方面的理論特性使全人類共同價值既尋求共同性又尊重不同文明的特殊性,既反映了中國特色又具有鮮明的國際性,以一種開放包容的姿態團結和凝聚人心,爭取最廣泛的國際力量,提升中國國際話語影響力,引領人類進步潮流。
首先,全人類共同價值是承認共同性與尊重特殊性的統一。在一個多元文明并存的世界中存在共同性的價值嗎?一方面,價值隸屬于社會意識的范疇,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具有共同性,“各個世紀的社會意識,盡管形形色色、千差萬別,總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運動的,這些形式,這些意識形式,只有當階級對立完全消失的時候才會完全消失”[10];另一方面,價值是特定屬性客體對于主體的意義和功效的反映。全人類共同價值的主體是全人類,載體是人類命運共同體,處于同一共同體的成員具有共性。全人類共同價值不是抽象的、主觀臆想的、憑空誕生的,而是具體的、現實的。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人類的共同利益增多,需要共同應對的全球性問題也復雜多變。全人類共同價值基于人類社會實踐,源于全人類的共同需要,反映了全人類的共同關切。雖然不同文明具有多元價值,但是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共同理想和共同追求。與此同時,全人類共同價值也體現了對特殊性的尊重。既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國家對共同價值內涵的理解,也尊重世界各國自主選擇具體實現共同價值的實踐模式?!耙粋€和平發展的世界應該承載不同形態的文明,必須兼容走向現代化的多樣道路。” [11]
其次,全人類共同價值是本土性與國際性的統一。就本土性來說,全人類共同價值扎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對中華文明的繼承、發展與創新。和平與發展對應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以和為貴”“協和萬邦”“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己欲達而達人”,公平正義與“天下為公”“君子義以為上”一脈相承,民主自由是“以民為本”“從心所欲不逾矩”的當代表達。此外,全人類共同價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互為表里、緊密相連,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際層面的表達和彰顯。就國際性來看,全人類共同價值包含了全人類的共同追求和期盼,是不同國家不同種族多元價值的共性凝練。全人類共同價值倡導文明交流互鑒,力求畫出國際社會的“最大同心圓”。落實到具體的國家實現形式,全人類共同價值主張建立一個既契合自身發展邏輯又符合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的國家,即同時具備自身特色、國際性和現代性的國家。
最后,全人類共同價值是開放性與共建性的統一。所謂開放性,一是時代的開放性。全人類共同價值誕生于一個開放的時代,這個時代多元價值、多元理念錯雜交織。此時求同存異便顯得格外重要。二是主體的開放性。全人類共同價值不是哪些國家的“專利”,而是每一個國際社會成員的平等權利。國家不分大小、貧富、強弱,都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可以追求實現共同價值。三是內涵的開放性。全人類共同價值不是片面的、孤立的、靜止的,而是歷史的、變化的、發展的。并且不同國家依據自身國情對共同價值內涵的解讀可以保有自身的特點。四是實踐路徑的開放性。實現全人類共同價值的路徑不是唯一的,一個國家選擇哪種發展道路,實施怎樣的民主模式,要依據本國國情來決定,要由本國人民說了算。所謂共建性,是指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實現需要世界各國一起努力,共同建設。共同價值源于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和共同需要。當今世界,沒有哪個國家能夠脫離世界的總體安全而獨自安全,越來越多的國際性問題需要各國共同治理,攜手應對。全人類共同價值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紐帶和黏合劑,作為應對全球治理的理念要求,共建性是其應有之義。
(二)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國際話語意義
概而言之,全人類共同價值在國際話語領域具有三方面的重要意義,使其能夠回應時代需求,順應世情、國情的發展變化。
第一,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有助于對沖西方話語霸權。長期以來,西方國家牢牢掌握國際話語霸權,這與物質力量、歷史文化等綜合因素相關。“國際話語權可分為輿論性話語權、制度性話語權和學術性話語權?!?[12]西方國家利用發達的媒體及技術控制國際輿論,很多新聞報道內容帶有西方敘事偏見。譬如,中國推出的以互利共贏為導向的“一帶一路”倡議被西方渲染為“中國的馬歇爾計劃”“新殖民主義”等,意圖造成一種中國尋求擴張勢力范圍的假象。這嚴重損害了中國形象,阻礙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國際合作。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現有國際社會的制度和規則是由西方國家按照自己的利益和邏輯創設或主導的。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度被迫游離在一些國際制度之外。西方國家利用自身在國際制度上的話語霸權打壓中國。學術性話語權方面,以米爾斯海默提出的“進攻性現實主義”為代表的相關論斷被西方國家利用來指摘中國發展。如果一味在這些問題上糾纏不清,很容易使中國掉入西方的話語陷阱。中國需要通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來對沖西方敘事與西方宣傳的所謂“普世價值”,并以此為抓手全面提高中國的國際傳播能力,完善對外話語體系構建。
第二,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有利于占據道義制高點。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的國際話語霸權是建立在其強大的實力之上的,新興大國在提升國際話語影響力的進程中應該站在道義制高點上,摒棄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當前,人類交往的世界性空前深入、廣泛,國家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空前頻繁、緊密。人類處在一個風險不斷增加、挑戰愈發嚴峻的時代。我們應該秉持怎樣的理念,堅守怎樣的價值去迎接這些風險與挑戰?全人類共同價值是中國給出的答案。在大是大非面前堅持道義原則不僅有助于中國提升自身話語影響力、爭取和凝聚人心,更是人類政治文明進步的表現。強調和平與發展,反對戰爭與強權;主張公平正義,反對霸凌壓迫;號召民主自由,反對專制集權。在歷史重大轉折關口,采用這種正反敘事結構模式,有助于明辨善惡,形成氣勢磅礴的話語性力量。在國際社會強弱分明的情況下,有助于激起發展中國家內心深處的道義認同感,聯合最廣泛的力量,使之相信堅守全人類共同價值就是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第三,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有益于塑造中國國家形象、傳播中國理念、講好中國故事。國家形象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際關系中的重要變量,是“國際社會對某一特定國家的總體感知、評價與情感,它的具體內容在主體與客體的共同建構中穩定、變化和更新。提升并運用國際話語權是主權國家塑造和建設國家形象的重要路徑”[12]。長期以來國際社會對中國的國家形象認知是比較復雜的,近年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以及在西方輿論的刻意渲染下,“中國威脅論”甚囂塵上,阻礙了中國和平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8]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就是通過構建中國敘事體系,講述中國主張、中國方案、中國理念、中國道路,闡述中國的發展觀、文明觀、安全觀、人權觀、國際秩序觀和全球治理觀??傊?,我們可以借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之機,傳播好中國聲音,向外界展示一個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講好中國故事,塑造一個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國家形象。
三、未來發展: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實踐進展與弘揚路徑
世情、國情的發展變化呼喚新的國際話語與價值引領,全人類共同價值回應了時代呼喚。但在對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弘揚實踐進行考察后發現,我們在國際社會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方面仍有不足之處,全人類共同價值國際話語的塑造力、影響力和感召力尚有待進一步提升。而這方面的不足與中國整體對外話語體系構建面臨的挑戰是密不可分的。通過實踐分析與學理考察,未來我們可以從增強國際傳播和注重跨文化交際、加快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與相關學術體系建設、積極推進實踐融合三方面進一步拓展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弘揚路徑。
(一)當前實踐的進展與面臨的挑戰
當前,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弘揚主要還是通過國家領導人及高官在雙邊或多邊場合以談話、講話、演講等方式進行闡釋和倡導。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需要放到中國整體對外傳播與對外話語體系構建之中。當前中國對外傳播與對外話語體系構建面臨的挑戰是造成全人類共同價值國際弘揚進展不足的重要原因。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國際社會對我國的關注前所未有,但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我國在國際上有時還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存在著信息流進流出的“逆差”、中國真實形象和西方主觀印象的“反差”、軟實力和硬實力的“落差”。我國在國際話語領域面臨的挑戰,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
一方面,我國的整體國際傳播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一個國家國際傳播能力的強弱直接關乎其國際話語影響力的大小。當前,我國的整體國際傳播能力與中國目前的綜合國力、國際地位以及國家需求存在落差,具體表現在傳播技術、傳播方式、傳播理念三個方面。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合眾國際社等西方媒體壟斷了世界上的絕大部分新聞,這與其長期占據經濟和技術優勢有關,如美國擁有覆蓋全球的網站和電視頻道。我國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還未完全應用到國際傳播上。當前國際傳播方式、傳播平臺多種多樣,大眾媒體、社交媒體、自媒體、重要國際會議論壇等不一而足,都是值得重點關注的領域,我們媒體融合發展的整體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我們需要構建多主體、立體式的大外宣格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媒體集群。在傳播理念上,中國長期存在被動性。特別是在國際輿論方面,經常是西方國家歪曲什么,我們解釋什么;西方國家不實報道什么,我們澄清什么。我們的國際輿論塑造和引導能力還存在不足。因此,在傳播理念上,我們要增強主動性,積極推動“走出去”戰略。與此同時,我們的傳播手段與傳播技巧也有待改進,需要加強在分眾傳播和精準傳播方面的努力。
另一方面,之所以會出現“說了傳不開”的困境,除了國際傳播能力不足外,我們的對外話語體系構建尚未完善。首先,對外話語既要有本國特色,又要有國際性,要能夠被國際社會理解和接受,要能夠引發共鳴。我們不能自說自話,要讓國外受眾聽得懂、聽得進、聽得明白。我們需要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其次,由于語言和中西方文化差異,我們的國際話語在翻譯和理解方面既存在被故意曲解的現象,也存在被文化誤解的問題。譬如,中國把“一帶一路”定義為“倡議(initiative)”,而國際社會往往將其理解為“戰略(strategy)”,突出了權力政治色彩。再譬如,鄧小平同志提出的“韜光養晦”是指中國不當意識形態的頭,不爭論,保持低調,謙虛謹慎;國際社會卻將其負面解讀為“Hide one's capability and bide one's time(隱藏實力,以待時機)”[13]。這也提醒我們,全人類共同價值在對外弘揚上一定要注意對其內涵的翻譯和解讀。最后,中國學術性話語權的欠缺也是整體話語體系構建不完善的一種表現。我們在國際上有分量有影響力的學理研究較少,外交理論的前瞻性和創新性也有待加強。總之,“加強國際傳播的理論研究,掌握國際傳播的規律,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提高傳播藝術” [8]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挑戰。
(二)拓寬弘揚路徑的幾點思考
在考察當前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實踐進展,以及弄明白為何會出現不足之處的基礎上,我們需要汲取經驗,規避不足,應對挑戰。國際話語的影響力不是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自然延伸,需要有意識且積極地塑造。未來我們可從以下三個方面進一步拓展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弘揚路徑,增強其國際影響力。
1.增強國際傳播、注重跨文化交際
話語需要被聽聞、被回應、被理解、被認同、被使用、被實踐才可以產生影響。全人類共同價值作為國際話語的核心一旦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內化為國際規范,便會具有深刻的社會性和政治性,可以發揮指導實踐與建構世界的作用。若要使全人類共同價值在世界廣泛傳播開來、深入人心,單靠官方宣傳是不夠的,我們需要打造全方位、立體式的共同價值國際傳播體系。二戰后,西方的電影、動漫、游戲甚至快餐文化席卷全球,這些為西方價值觀念的滲透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也需要重視這一陣地,拓展多種渠道、多種媒介的國際傳播方式,利用好融媒體平臺,增強講故事的能力,將全人類共同價值寓于其中。我們還應當同步推進公共外交、民間外交,通過擴大人文交流與普通民眾之間的交往來增進國與國之間的信任。
與此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特別注重跨文化交際的特點,不能自說自話,更不能想當然。我們需要深入研究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習慣和語言特點,把我們想講的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內涵和意義與國際受眾想聽的結合起來,把“陳情”和“說理”結合起來,以期真正讓共同價值深入人心,成為國際規范。具體來講,首先,要對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名稱、內涵、意義等形成一個比較權威的不同語言的翻譯表達體系。其次,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比如以TikTok為代表的社交媒體在海外發展良好,尤其在青年人群中具有廣泛影響力。我們可以借此平臺舉辦短視頻大賽,搜集中國在國際維和、國際減貧減災以及醫療衛生援助等行動中發生的感人暖心故事。通過真實的案例講述全人類共同價值在平凡生活中的生動體現。最后,要增強人文交流。人文交流對于跨文化交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形式包括人員交流訪問、學術活動、思想溝通交流等。特別是各國研究人員可以通過面對面的方式碰撞觀點、激發靈感,增進溝通理解,進而在各自國內為宣介全人類共同價值發揮積極作用。
2.加快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與相關學術體系建設
學術性話語是國際話語的重要組成之一。西方所謂的“中國威脅論”“修昔底德陷阱”“歷史終結論”等之所以有市場,是因為這些話語背后都有一套完整的學術理論作為支撐。其中固然有政治操作和西方媒體歪曲解讀宣傳的因素,但單從學術性方面來說,這些理論又在西方傳播甚廣,影響較大。因此,必須重視學術建設,既要豐富和發展全人類共同價值自身的學理研究,也要將其納入中國特色大國外交理論整體框架中推進。
當前,中國國際關系學界為構建“中國學派”進行了艱辛探索和不懈努力,全人類共同價值研究也可成為其中重要一支。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國是哲學社會科學大國,研究隊伍、論文數量、政府投入等在世界上都是排在前面的,但目前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太相稱?!保?4]這表明當前我們增強學術性話語權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我們應加強全人類共同價值的意義內涵、全人類共同價值的中華傳統文化淵源、全人類共同價值與西方“普世價值”的辨析、全人類共同價值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全人類共同價值與全球文明倡議等方面的系統研究。特別是要增加在國際期刊上的發文量,形成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文獻。
3.積極推進實踐融合
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首先要從自身做起,做好自己的事,方能言之有物。對內,我們要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全方位改善人民生活;繼續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積極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對外,我們要始終維護聯合國權威和地位,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爸袊e極倡導以和平方式政治解決爭端,派出5萬多人次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已經成為第二大聯合國會費國、第二大維和攤款國。中國率先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帶頭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對世界減貧貢獻超過70%。” [9] 與此同時,中國也積極為發展中國家提供發展援助和減貧減災援助。中國持續推進“一帶一路”倡議,“世界銀行有關報告認為,到2030年,共建‘一帶一路有望幫助全球760萬人擺脫極端貧困、3 200萬人擺脫中度貧困” [15]。
概而言之,中國以實際行動踐行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不過仍有需要繼續改進的地方。雖說行勝于言,但我們要改變“只做不說”或“多做少說”的模式,要推進話語與實踐的融合。譬如,要增強相關事件的國際新聞報道,要在行動中注重民心溝通。我們既要通過實際行動團結凝聚人心,也要積極推動全人類共同價值寫入國際文件與國家間合作文件,增加其法理性、規范性和影響力。我們要不斷增強在恐怖主義、難民危機、發展援助、減貧減災、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和綠色發展等全球治理領域的國際議題設置方面的主動性、引導性和塑造性,在議題設置方面的管理中充分釋放全人類共同價值的國際傳播空間,使全人類共同價值深入人心。
綜上,國際話語的塑造力、影響力和感召力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話語既描述世界,也建構世界,而價值觀是國際話語的核心。新時代,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既關乎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夢想,也具有廣泛的世界意義。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靈魂和價值內涵,是在全球面臨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困境下,中國共產黨本著對全人類前途命運高度負責的態度對“世界怎么了、我們怎么辦”的回答,是中國為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提供的正確理念指引。堅守全人類共同價值即是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邁入新時代,中國將繼續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和人民一道,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歷史車輪向著光明的目標前進。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5).
[2] 楊潔勉.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和話語權的使命與挑戰[J].國際問題研究,2016(5):18-30,137-138.
[3]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01).
[4] 秦亞青.全球治理趨向扁平[J].國際問題研究,2021(5):55-72,139.
[5] 秦亞青.百年變局與新型文化間關系[J].世界知識,2020(1):25-27.
[6]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40.
[7] 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346.
[8]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N].人民日報,2021-06-02(01).
[9] 習近平.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50周年紀念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10-26(02).
[10]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21.
[11] 習近平.堅定信心 共克時艱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在第七十六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9-22(02).
[12] 邢麗菊,趙婧.國際話語權視域下的中國國家形象建設:挑戰與對策[J].東北亞論壇,2021,30(3):111-126,128.
[13] 葉淑蘭.中國戰略性外交話語建構芻議[J].外交評論,2012,29(5):68-81.
[14]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5.
[15] 習近平.同舟共濟克時艱,命運與共創未來——在博鰲亞洲論壇2021年年會開幕式上的視頻主旨演講[N].人民日報,2021-04-21(02).
On the Concept of Humanity's Common Valu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HUANG Bing
(School of Marxism Studies,Party School of Tianjin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Tianjin
300191,China)
Abstract: In the new era,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the world call for new value leadership. China, which is situated in two major situations, needs representative innovativ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The foundation of more than 70 years of development practice of New China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100 years of experience in the founding of the CPC have enabled China in the new era to have the objective conditions to carry forward the common values of all mankind and lead the trend of human progress.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cognition of commonality and respect for uniqueness, the unity of loc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the unity of openness and co-construction, an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that all human beings possess, enable them to respond to the needs of the times. Reflecting on th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practical progress, in the future, it may be considered to further expand the path of promoting humanity's common values by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emphasiz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ajor-country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academic system, and actively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practice, in order to enhance it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shaping, influence, and appeal.
Key words: humanity's common value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major-country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責任編輯:孔令仙,王方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