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雨
美術活動作為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包括繪畫、工藝和鑒賞等,對幼兒審美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在開展戶外美術活動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將抽象的知識和鮮活的形象進行整合,豐富美術教學的內容和形式。拓寬幼兒的認知視野,走進幼兒的內心世界,釋放幼兒的天性,讓幼兒近距離地接觸和感受自然,以調動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基于此,筆者闡述了巧用自然資源開展幼兒戶外美術活動的實踐價值和策略,以供參考。
一、巧用自然資源開展戶外美術活動的實踐價值
(一)豐富教學內容
開展戶外美術活動能夠幫助幼兒更好地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其學習效率。若教師只教授課本的內容,忽視了對幼兒其他能力的培養,會導致幼兒在知識獲取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美術活動中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能夠引導幼兒發現生活中的美,幫助幼兒獨立完成作品的創作,讓幼兒產生極強的成就感,從而豐富教學內容,實現生活化的教學目標。
(二)激發學習興趣
在美術活動中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能夠激發幼兒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部分幼兒在教學過程中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對此,教師可以運用“美術活動+自然資源”的形式,吸引幼兒注意力,降低教學的難度。將自然資源融入美術活動,不僅能夠開拓幼兒的思維,引導幼兒體會自然資源的獨特性和趣味性,還能夠豐富幼兒的藝術知識儲備,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三)增強教學效果
在美術活動中充分利用自然資源,能夠引導幼兒進行深層次的學習,幫助幼兒在玩耍過程中更好地理解知識,開闊他們的認知視野,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巧用自然資源,開展戶外美術活動的策略
(一)堅持因地制宜原則
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開展戶外美術活動不僅能發展幼兒的創新思維,還能夠提高幼兒的動手實踐能力。美術活動的內容設計要綜合考慮幼兒思維的發展,堅持因地制宜的原則,豐富幼兒的思維模式,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例如,在開展“變廢為寶”戶外美術活動時,教師可以播放與“變廢為寶”主題相關的動畫片,讓幼兒了解視頻中小動物的家、衣服等都是由廢舊物品改造而成的。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幼兒根據動畫片內容,分析小動物的家、衣服等是由哪些廢舊物品改造成的,從而激發幼兒的求知欲望,提高幼兒的分析能力。然后,教師可以帶領幼兒走向戶外,收集廢舊物品,如水瓶、紙盒等,并引導幼兒運用剪裁、粘貼等方式,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完成對廢舊物品的改造。由此可見,教師開展“變廢為寶”戶外美術活動,能夠激發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熱情,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培養幼兒的節約意識,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二)投放合適的自然材料
在開展戶外美術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善用自然資源,根據幼兒的興趣愛好投放合適的自然材料,豐富美術活動的教學內容。
例如,在開展戶外美術活動時,筆者根據幼兒的性格特征,投放大量枯樹枝、樹葉、花瓣等自然材料,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在看到這些自然材料時,幼兒產生了疑惑,并向筆者提出“這些枯樹枝是用來干什么的?”“是讓我們對樹枝進行裝飾嗎?”“我們可以用花瓣來畫畫嗎?”等問題。筆者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解答,并引導幼兒思考“如何才能讓枯樹枝變得好看”這一問題。有的幼兒認為可以將枯樹枝做成相框;有的幼兒認為可以用花瓣裝飾枯樹枝;還有的幼兒認為可以用水彩筆直接在枯樹枝上畫畫;等等。接著,筆者將幼兒分組,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想法開展實踐活動,使每個幼兒都能積極地參與美術活動。在幼兒遇到問題時,筆者及時予以幫助,讓幼兒的想法得以實現,從而提高他們的創造力。在幼兒完成實踐活動后,筆者組織幼兒開展了評比活動,讓幼兒投票選出心目中最好看的枯樹枝,并予以獎勵,以此提高幼兒參與美術活動的積極性。由此可見,教師在戶外美術活動中投放合適的自然材料,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啟發幼兒的創造靈感,提升幼兒的藝術修養。
(三)整合自然資源
幼兒在親近自然時,能夠感受自然的獨特魅力,形成熱愛自然和保護自然的情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巧用自然資源開展戶外美術活動,為幼兒提供更多接觸自然的機會。教師還可以幫助幼兒收集和整合自然資源,并把它們當作美術材料,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素材,創作出自然且獨特的作品。
以“自然調色盤”戶外美術活動為例,這一游戲的目的是提高幼兒的色彩感知能力,并對幼兒展開情感教育。教師可以選擇包裝盒、繩子等材料,讓幼兒將包裝盒剪成自己喜歡的形狀,保留凹槽,并用繩子將剪下來的包裝盒兩端固定。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去戶外找尋可以作為調色板的材料,如粉色的花瓣、褐色的泥土等,并讓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顏色涂抹雞蛋凹槽,從而幫助幼兒深度探索自然事物,讓幼兒感受自然的獨特之美,充分挖掘自然資源,提高幼兒的動手能力。
(四)開展主題活動
開展美術活動能夠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提高幼兒的創造力。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所處的自然環境,利用身邊的自然資源,開展不同主題的美術活動。
例如,筆者帶領幼兒前往種植園,讓他們仔細觀察種植園中的蔬菜,如胡蘿卜、西藍花等。在此過程中,幼兒提出了“老師,我們來這里干什么啊?”“是讓我們采摘蔬菜嗎?”等問題,萌生了好奇心。接著,筆者回答了幼兒的問題:“小朋友們,我們來這里是為了舉辦‘蔬菜印章活動,小朋友們可以先在腦海里構思印章的形狀、大小,然后選擇自己需要的蔬菜進行采摘,最后讓我們比一比誰做的印章最好看,好不好呀?”在聽完筆者的話后,幼兒紛紛在腦海中構思印章的形狀、大小,隨后去采摘了蔬菜,如番茄、黃瓜等,并將其制作成圓形、正方形等形狀的印章。在此過程中,當幼兒遇到問題時,筆者指導幼兒制作更加完美的蔬菜印章。在幼兒完成印章制作后,筆者引導大家評選出印章做得最好的幼兒,并予以獎勵。由此可見,筆者開展的“蔬菜印章”主題活動,能夠發散幼兒的思維,提高幼兒的審美水平。
(五)關注季節元素
教師要關注季節元素,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幫助幼兒掌握一定的繪畫技術,拓展和延伸文化活動的范圍,豐富美術活動的內容,從而提高幼兒的參與度,豐富幼兒的生活內容。
例如,在春天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去戶外,感受春天的各種特征,并為幼兒準備種植活動、繪畫活動、手工活動的工具與材料,將幼兒分為不同的小組,如繪畫小組、手工小組等,并為不同小組設計不同的任務。如繪畫小組需要完成有關春天的布欄;手工組需要利用野花、柳樹等自然資源,編制不同的手工物品;種植組需要播種蘿卜、玉米等植物;收集組需要在戶外捕捉不同的昆蟲,并將其做成標本;等等。教師還可以結合園內資源進行統計,統計出適合本土種植的植物,如櫻花、香樟、橘子等,并根據自然資源屬性和幼兒的興趣特點合理分析,篩選出適宜幼兒進行種植活動的植物。
又如,在秋天的時候,教師可以開展“橘子紅了”美術活動,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幼兒去戶外采摘橘子,并收集不同的橘葉進行裝飾,讓幼兒近距離觀察橘子,了解橘子的特點,激發幼兒對自然資源的創造熱情。
(六)促進家園合作
美術活動有助于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表現能力,讓幼兒更好地親近自然,熱愛生活,在學習、認知的過程中感受世界的美好,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大部分幼兒都喜歡繪畫,喜歡用畫筆表達自己對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教師可以組織戶外親子繪畫活動,先向家長分發“致家長的一封信”,讓家長了解活動開展的目的和意義,再讓家長充當志愿者,對周圍的自然資源進行收集和整合,重溫童年的樂趣,最后,引導幼兒與家長一起走進自然,以開闊幼兒的認知視野,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
例如,在開展戶外親子繪畫活動時,教師可以要求家長和幼兒準備繪畫工具,如排筆、顏料等,創造良好的活動環境,并鼓勵家長與幼兒利用周圍的自然資源,如樹葉、花朵等,創作出與眾不同的畫作。在幼兒遇到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家長適當地幫助幼兒完成繪畫內容,從而提高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創造力。在所有幼兒完成繪畫內容后,教師可以開展評比活動,讓家長和幼兒共同選出喜歡的畫作,并鼓勵其他幼兒繼續努力,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
結語
巧用自然資源,不僅能夠提高幼兒園美術教育的質量,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還能夠拓寬幼兒的認知視野。因此,在未來的美術教學工作中,教師要帶領幼兒到戶外開展美術活動,挖掘更多有意義、有價值的資源,提高幼兒的探索能力,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邁皋橋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