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穎,向茜
(1.吉首大學法學與公共管理學院;2.吉首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湖南湘西 416000)
隨著“智慧地球”“智慧城市”這些基于開放數據背景下的新興概念的興起,“智慧校園”這一概念也逐漸引起學界的關注。早在2010年,浙江大學率先提出“智慧校園”這一概念。在浙江大學關于智慧校園的描述中,智慧校園被形容為網絡全覆蓋、治理全透明、校園生活方便周到等。簡而言之,智慧校園是一個安全、穩定、環保、節能的校園[1]。較多研究者傾向于從技術層面對智慧校園進行定義,如廣泛的網絡連接、優質高效的信息資源以及智慧便捷的應用服務等[2]。宗平等人認為智慧校園的核心特征主要有三個:第一,智慧校園能為廣大師生提供一個全面的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提供基于角色的個性化定制服務。第二,智慧校園能將基于計算機網絡的信息服務融入學校的各個應用與服務領域,實現互聯和協作。第三,智慧校園能通過智能感知環境和綜合信息服務平臺,為學校提供一個與外部世界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3]。學者們普遍認同智慧校園是在教育信息化進程中,在數字校園建設的基礎上提出來的,也是數字校園發展的更高級別。總之,學界對智慧校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主題上:智慧校園的內涵和特征、建設智慧校園的過程研究、現階段智慧校園的建設成效評價。筆者結合中西部高校建設的現狀,認為中西部高校在建設智慧校園時,要以對現有技術資源的整合和升級為基礎,逐步完善學校各項服務的信息化,以互聯網、物聯網為基礎逐步消除各行政部門各自為政的現象,從而將學校、學生、教師、教職工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將教學、科研、行政、學生工作有序地統一在一起,使學校成為一個平安、穩定、方便快捷的智慧系統。
在實際的操作建設方面,國外起步要比國內早。韓國教育科學技術部早在2011年便提交了提案,提出五大戰略舉措用于打造智慧校園[4]。馬來西亞政府于2006年提出了“智能學校”(Smart School)計劃。截至2011年,馬來西亞所有的中小學都已轉型為智能學校。近年來,我國高校的智慧校園建設也正在逐步快速實施,大部分雙一流高校已逐步搭建起了智慧校園建設的總體框架。與智慧校園建設和應用方面相關的研究成果隨著智慧校園建設的推進日益增多,形成了與實踐工作相輔相成的局面。這些研究既有理論層面的研究,也有著眼于現實實際的研究;既有建設內容的研究,也有建設成效評估的研究。從理論指導實踐的角度來看,當前的許多研究過于個性化,得出的經驗結論不適宜大面積推廣。研究也并未對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尤其是以某一具體事例進行SWOT戰略分析的研究比較欠缺。筆者深入剖析了組織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以及組織自身的優劣勢,制定出可行的發展戰略和計劃。一方面,對于地方高校尤其是西部地區高校而言,智慧校園的建設關系到學校、師生、社會等多方利益主體,并涉及學校管理的方方面面。智慧校園建設成功與否,直接影響到學校行政管理能否高效運轉和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建設智慧校園的投資較大。對于資金相對緊缺的西部高校來說,在打造智慧校園之前,必須對校園的內外部環境、優勢、劣勢、機會和威脅等進行詳細分析,以期在建設智慧校園時可以揚長避短,爭取實現投入最少、回報最高。
吉首大學地跨湘西州吉首市和張家界市永定區,是湘鄂渝黔邊區唯一一所擁有本—碩—博三級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后科研流動站的高校。學校目前已經建立起涵蓋食堂、圖書館、寢室門禁、超市消費、后勤業務辦理等各種機構的一卡通刷卡平臺和手機支付平臺。
SWOT分析是一種綜合考慮系統內部因素和外界條件,對系統的優勢(Strength)、劣勢(Weakness)、機遇(Opportunity)和挑戰(Threat)4項要素進行研究,制定出適合系統自身狀況的發展模式的一種戰略分析方法。S和W是內部要素,O和T是外部要素。SWOT分析的特點是清晰、簡明、具體,能抓住最能影響戰略的幾個核心要素,為戰略規劃的制定提供客觀全面的依據[5]。
筆者先明確吉首大學建設智慧校園的目標,再通過調查得出吉首大學建設智慧校園的內部要素(S、W)和外部要素(O、T)。結合吉首大學現有的資源優勢和限制條件對內部要素進行分析,包括財政支持、學校高層決策、人才儲備、基礎設施、資源限制、技術設備缺陷等。外部要素包括省級教育部門、國家教育部門的政策扶持,智慧校園發展契機以及威脅和不利于智慧校園建設的因素。
筆者對4個要素按照輕重緩急或影響程度進行排序,在對4個要素進行交叉后形成了SWOT矩陣,并分別形成優勢—機會戰略(SO)、優勢—威脅戰略(ST)、劣勢—機會戰略(WO)、劣勢—威脅戰略(WT)。
筆者對應吉首大學智慧校園發展現狀和情況,選擇符合當前發展水平的戰略,為智慧校園建設提供可行性發展戰略。吉首大學建設智慧校園的SWOT要素分析見圖1。

圖1 吉首大學建設智慧校園的SWOT 要素分析
優勢維度:1.學校地位優勢:吉首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與湖南省政府共同建設的“省部共建大學”,于2012年和2016年先后兩次入選國家“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大學,是“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養項目”“湖南省2011計劃”高校[6]。2.學校辦學特色優勢:吉首大學是一所民族性高校,致力于成為一所貼近普通民眾、造福平民百姓、直接服務和引領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大學[7]。學校頗具特色的定位使學校能夠享受國家民族扶持政策。3.學校硬件優勢:目前,吉首大學建有院士工作站1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1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1個、湖南省高校2011協同創新中心3個。此外,吉首大學還建有部、省級研究基地,示范中心,重點實驗室,大學生實踐教育基地和創新訓練中心等共40余個。從硬件上看,吉首大學完全具備創新發展的優勢。4.學校軟件優勢:學校領導層高度重視智慧校園的建設,先后召開多次會議,協同企業、學校部門負責人就智慧校園建設的相關問題進行探討[8]。吉首大學開始開展學校信息化建設,正在逐步完善建成各類數字教學基礎平臺。
劣勢維度:1.經濟條件受限:吉首大學地處湖南西部地區,辦學經費受到資源和地域限制,導致財政投入不足。吉首大學的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尤其是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這直接阻礙了智慧校園的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落后具體表現為:基礎設施不太完善,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低,數字資源建設急需加強,信息化建設體制機制不完善等[9]。2.智慧校園協同機制建立受限:學校長期以來形成的“行政化”現象嚴重影響了學校各行政部門之間信息的溝通和傳達,“信息孤島”現象嚴重,這非常不利于智慧校園的建設。3.信息采集困難,難以統一:吉首大學在校學生目前有30 000多人,現有教職員工2 000余人,但吉首大學的教師流動率比較高,這直接導致了信息收集困難。4.技術操作與后期維護:學校網絡部門現有的技術力量難以保障智慧校園相關技術的前期實施和后期維護。
機會維度:1.國家政策的支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明確要求大力推進職業院校數字校園建設、加強高校數字校園建設與應用、制訂中小學校和中等職業學校數字校園建設基本標準。2.教育部發布的一系列智慧校園建設方案為吉首大學智慧校園的建設帶來了便利。3.服務外包形式逐步興起,各企業爭相進入智慧校園開展工作,市場化形式的運作可以有效彌補吉首大學技術設施落后的不足[10]。
挑戰維度:國內現有的智慧校園建設的案例和經驗都是基于一流高校的實踐形成的,不管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對于地方高校的智慧校園建設都不夠關注。
根據以上分析,將吉首大學智慧校園建設的優勢、劣勢、機會、挑戰四個維度進行一一交叉,可得出智慧校園建設的SO戰略、ST戰略、WO戰略、WT戰略。基于SWOT分析的吉首大學建設智慧校園策略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SWOT 分析的吉首大學建設智慧校園策略
綜上所述,吉首大學在建設智慧校園時,急需做好前期規劃和信息基礎設施的完善工作,抓住時代機遇,結合自身條件在不同階段匹配適合的戰略,有效推進智慧校園的建設工作。具體而言,吉首大學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工作。
第一,做好智慧校園總體規劃工作,避免出現重復勞動和“信息孤島”現象。智慧校園總體規劃包括信息戰略的規劃、信息系統的規劃、數據資源的規劃、基礎設施的規劃等。只有做好規劃工作,才能有效避免在建設過程中出現重復建設和“信息孤島”現象。做好規劃工作對于缺乏資源的中西部地區高校來說尤為重要[11]。
第二,加大財政投入,提升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水平。財政投入和基礎設施投入是智慧校園建設的基本保障,相關部門只有加大這部分的投入,才能為高校建設智慧校園打下堅實的基礎。
第三,切實轉變工作理念,明確智慧校園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育信息化的建設理應成為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智慧校園的建設需要高校行政管理者切實轉變工作理念,以技術服務教學和科研,以技術完善現有工作流程和行政程序,用數據促進決策的科學化和理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