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冰璇
(臨汾職業技術學院,山西臨汾 041000)
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以及來自工作、家庭、學業等多方面的壓力,無論是上班族還是正處于求學階段的大學生,均要面對行業競爭和就業競爭。部分學生由于人際關系不良、家庭教育缺失、不良社會風氣影響等多種因素,會產生心理問題,甚至出現校園霸凌、自殘、自殺等現象,給社會帶來了難以挽回的負面影響,令人唏噓。因此,教師有必要采取適宜有效的方法來引導大學生轉變心態,消除各種負面心理。相關研究發現,教師通過園藝療法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干預,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僅能消除學生的不良情緒,而且能引導學生形成樂觀、開朗、自信的生活態度,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筆者先對園藝療法和積極心理品質進行簡要概述,再來分析對高職學生實施園藝療法的必要性,然后剖析園藝療法在促進高職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形成中所發揮的作用,最后探討高職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中園藝療法的實踐形式及取得的效果。
1.概念
園藝療法是集植物學、心理學、醫學等多學科于一體,以生活中常見的植物為媒介,讓人們在種植植物及園藝操作的過程中分散注意力、釋放壓力、調節身心的教學方法。通過園藝療法,學生能形成積極的精神狀態,并在園藝活動中學會與人合作,互相幫助,建立起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1]。
2.功效
相關醫學研究證實,醫護人員能通過園藝療法使患者與植物進行密切接觸,在種植及動手操作園藝的同時,觀察植物生長過程及自然界,能幫助患者放松身心、改善不良情緒、緩解心理壓力、減輕疼痛、舒緩心律。因此,園藝活動作為輔助治療手段之一,在臨床治療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園藝療法的功效主要包括以下三點:一是放松身心,改善心態,釋放壓力。通過參與園藝活動,體驗者可以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通過視覺、觸覺、嗅覺等感官刺激,感知植物的色彩、形狀、氣味、觸感,讓體驗者的注意力從紛繁雜亂的思緒中轉移出來,全身心投入大自然并沉浸其中,去體會生命的美好。這種閑適的環境能幫助體驗者忘卻日常煩憂瑣事,心態變得平和,產生幸福感和滿足感,心情得以放松。二是有助于培養體驗者的耐心,增強責任感,抑制沖動情緒。植物的健康生長需要栽培者付出耐心,為其澆水、修剪、施肥、培土,做好植物生長期間的管理工作。體驗者要長期堅持,保持耐心。園藝療法不僅有助于增強體驗者的責任感,而且能修身養性,平復體驗者的沖動、易怒等不良情緒。此外,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能使體驗者感受到生命力的頑強,對體驗者也是一種啟迪,使其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三是付出體力,促進身體健康。體能較好的學生或體驗者可從事勞動強度較高的園藝活動,其效能與有氧運動有異曲同工之妙,既能讓肢體和肌肉得到鍛煉,又能促進新陳代謝,調動大腦、四肢、頸肩背等不同身體器官和部位運作更加協調,有利于促進機體健康。
積極心理學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關注人的自我實現,找尋人生意義,研究人的積極品質[2]。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美國積極心理學家)和馬丁·塞利格曼(積極心理學之父)在研究中提出了誠實、謙虛、樂觀、自信、有目標、有勇氣和膽識、自我控制等24項積極心理品質[3]。這些品質符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因此,高職院校應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從學生思維模式、情感等方面去引導他們學會調節心理,疏導不良情緒,提高抗挫折、抗打擊能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主宰自己的命運,提升自己的幸福感。高職院校要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從源頭上降低其出現心理問題的概率,推動其身心健康發展。
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近年來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以及國家的高度重視。2016年,國家衛生計生委、中央綜治辦、中宣部等22個部門便聯合出臺了《關于加強心理健康服務的指導意見》,要求各高校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重視大學生心理調適能力的提升。各高校也積極貫徹和落實文件精神,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課程,旨在幫助大學生提高適應能力。但僅僅通過開設相關課程及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其形式未免比較單一。從當前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情況來看,高職院校更傾向于預防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且理論式的教學和說教式的教育所起的教育效果并不明顯。因此,高職院校將園藝療法應用于高職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中不僅十分必要,而且能讓心理健康的教育形式更加生動和豐富,令高職學生在園藝活動中放松身心。這種方式不會產生教育與被教育相互對立的感受,更易于為學生所接受,且說服力更強。
部分高職學生因高考失利與自己心儀的大學失之交臂,一直存在懊悔和不甘的心理。有些高職學生的知識基礎比較薄弱,抱著“得過且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心態,毫無進取之心。有些高職學生因為家庭經濟窘迫,既自卑又過度自尊。有些高職學生因父母離異缺乏關愛,其性格比較孤僻,存在一定的缺陷。甚至還有些學生不僅學習成績長期拖班級后腿,而且沾染了一些不良習氣,索性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凡此種種,無不對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當然,高職學生中積極樂觀、心態好的學生也不在少數。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對于班級的每一位學生都不能輕言放棄,有必要也有義務應用園藝療法幫助他們從思想上改變認識,從生活中感受美好,從心理上學會自我調適,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勇于面對并克服暫時的困難。這不僅有利于高職學生身心健康成長,而且有利于其畢業后迅速適應激烈的就業競爭,融入社會,可謂終身受益。
園藝活動形式豐富,既可以是花卉種植,又可以是盆栽組合排列,還可以是東方式插花或西方式插花,不一而足。學生要根據手中現有的材料,按照植物生長特性或藝術美感來對作品進行設計。同樣的材料,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思維,最后制作出來的作品不僅造型各異,而且顏色搭配不盡相同。在制作作品的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來創造,這不僅很好地培養了其創造力,而且令其全身心投入到園藝作品的制作中,從而忘卻煩惱憂愁[4]。學生在完成作品的創作后,能體驗到成就感,增強自信心,提高心理自我調節能力。
園藝活動會消耗人的體力,勞動強度不一,不同體能的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情況選擇體能負荷內的園藝操作。園藝活動不僅能幫助學生暫時脫離繁忙的學業,讓身心得到放松,而且能勞逸結合,松弛緊繃的神經。同時,當學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滿眼皆是綠色植物,鼻中聞到花草的清香,耳中聽到自然界的風吹草動,手中觸到充滿生命力的花花草草,甚至還有可能品嘗到植物果實的甘甜,感受到自然萬物的美好,心境與精神均會達到最佳狀態,對于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不順、帶來的壓力也就不會過分關注,從而學會將身心轉移到令自己愉悅、感興趣的事情上,從容地看待問題和解決問題。
園藝活動中的部分活動僅憑學生個人無法單獨完成,需要與他人合作才能共同完成,如庭院設計、迷你版園林建造等。教師可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來完成活動。在此過程中,小組成員既要分工明確,又要相互團結協作、支持和配合,才能保證園藝活動任務的完成[5]。小組成員既要充分交流溝通,又要相互學習、相互分享、相互幫助,最終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圓滿完成園藝活動的任務。學生通過與人協作,不僅能增進同學之間的溝通交流,提高交流交際能力,而且能改善人際關系。小組就是一個小集體,集體的任務需要小組成員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集思廣益,以集體的智慧共同解決問題,制作和呈現出最佳最優的園藝作品,這對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極為有益。
1.在園藝療法實踐教學中融入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
高職院校可面向全校學生開設專門的園藝療法課程,并在實踐教學或實踐活動中將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融入其中[6]。學校可開展不同主題的園藝活動,如以“播下新生命,感悟新希望”為主題,組織學生體驗花卉種植[7]。學生可從提供的材料中領養自己喜歡的花卉來種植。從種子消毒、播種、發芽、幼苗養護、水肥管理到開花結果,均由學生獨立進行。在種植花卉期間,學生認真觀察花卉不同生長階段的變化,通過看、嗅、摸等參與到花卉的成長過程中,以豐富其情感體驗。學生可做好生長過程的相關記錄,可錄制種植視頻分享給教師和同學,以激發其創造力。花卉種植完成后,學生要撰寫種植體會和相關感悟。此外,教師也可擴大種植規模,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集體種植花卉。無論是設計種植方案,還是小組成員間的勞動分工,花卉生長期間的管理如播種、澆水、除草、施肥、松土等均由小組長負責安排,小組成員共同完成,從中收獲希望,感受生命的美好。教師要通過體驗與分享,引導學生樹立健康向上、積極自信、開朗樂觀的學習態度和生活態度,推動自身的不斷發展。
2.在園藝療法基礎上開展生命教育活動
高職院校可以相關紀念日為契機,在園藝療法的基礎上開展生命教育活動。如在每年的5月25日(心理健康日)來臨時,高職院校可以組織開展以“關愛自我,接納自我”“關愛他人,關愛社會”為主題的心理健康教育園藝活動。高職院校可在活動中舉辦植物藝術品創意設計大賽、壓花工藝品制作大賽、微景觀制作大賽等園藝活動大賽。同時,高職院校可在活動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宣傳校園內關愛社會和他人的好事,旨在營造積極向上、和諧良好的氛圍,培養廣大高職學生寬容大度、追求理想信念的品質,讓他們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潛移默化地形成積極心理品質。
園藝療法在高職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育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眾多學校紛紛應用該療法,取得了很好的實踐效果。
學者楊麗對酒泉職業技術學院2020級全體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情況進行了測評,根據測評結果,隨機選取心理健康高度關注組學生和普通組學生各30名[8]。園藝療法干預前,高度關注組學生的焦慮指數平均分、抑郁指數平均分均高于國內大學生平均值,普通組學生的焦慮指數平均分、抑郁指數平均分則低于國內大學生平均值。園藝療法課程結束后,兩組學生的焦慮指數平均分、抑郁指數平均分均有所下降,且高度關注組下降更明顯,抑郁指數平均分已低于國內大學生平均值,焦慮指數平均分與國內大學生平均值基本一致。這說明該療法能對高職學生的不良心理進行干預,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此外,試驗結束后,楊麗對高度關注組的30名學生進行了園藝療法滿意度調查,“感悟生命美好,更關愛家人,更關心集體”的學生占76.67%,“增強社會責任感”的學生占83.33%,“提高生活情趣,對生活意義認識更深”的學生超過80%。可見,園藝療法對培養高職學生熱愛生活、感恩之心、社會責任感等積極心理品質均具有明顯效果。
綜上所述,高職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重要階段,其心理健康直接關系到學習、生活、就業等方方面面。擁有積極的心理品質,無疑能讓他們正確應對激烈的就業競爭,快速適應社會的發展變化,在未來的職業之路上飛得更高更遠。因此,高職教師理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采用園藝療法來幫助他們打開心結,解決心理問題,培養積極心理品質,提高心理素質,確保身心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