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楊敏
2023 年5 月,新東方發布《2023 年中國留學生白皮書》,其中顯示,過去五年,困擾本科及以下在讀留學生的三大主要問題是:文化差異、語言能力、社交問題。從某種層面看,這三項都與跨文化適應相關。
2008 年,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教授閻琨曾經做過一批留美學生訪談,研究他們在跨文化環境中的適應情況,以及遭遇的壓力和挑戰。在訪談中她發現,大多數中國留學生都存在一種邊緣化心態,伴隨著緊張、慌亂、迷惑和不確定。且都陷入了一種文化心理的困境:理智上知道需要適應美國文化而做出改變,但行動上卻不能或者不愿意改變。
相比閻琨教授調研的2008 年,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生源國,且在留學方面呈現越來越明顯的低齡化、大眾化趨勢。在此情形下,留學生們面臨的跨文化適應問題,亟須更多的關注。
出國留學,語言障礙幾乎是每個中國留學生都會遇到的“老大難”問題。很多人即便雅思考到9 分,能夠自如地看英美電影、追英美劇,在面對來自世界各地千奇百怪的口音時,也會覺得自己“喪失了聽力”。自耶魯大學畢業的李柘遠談及初到美國的感受時說:“我的耳道只能接收到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兩種聲波,對其他口音一概無法‘讀取’?!?/p>
除此之外,日常語言的習得和運用也并不容易。在國內,無論托福還是雅思,教授的都是書面語言,與日常用語相去甚遠。一位留美學生就曾經歷過這樣的尷尬時刻?!叭湲攧邳c餐,服務員問:Do you want to catch up with your fries?‘作為萬物之靈長之一,我為什么要趕上愚蠢的薯條呢?’我正在納悶這算哪門子美式幽默,服務員搖了搖頭,遞給我幾包小小的番茄醬。一看包裝,我才恍然大悟,ketchup 是指番茄醬。而在我的中式英語思維里,番茄醬一直叫tomato sauce。”
語言只有用于日常交流才會有生命力。但很多中國留學生置身于文化迥異的他國,更愿意在中文小世界里“抱團”,或者活躍在社交網絡上、沉迷于網絡游戲中。他們自愿隔離于外面的世界,不愿打破自己的舒適區,去主動與其他非中文國家的同學交往。如此一來,語言的進步有限,更沒有融入其他群體和拓展校園生活的動力。婷婷有一位朋友,曾在悉尼大學學習工商管理。“澳洲地廣人稀,我的朋友一直居住在校區附近以方便上課,這無形之中縮小了她的社交圈,語言的進步也有限。正因為這樣,她在畢業找工作時遇到了很多挫折。”對此,濱州高新高級中學國際部執行校長張弘思認為:“語言學習,就是一個不斷丟臉、犯錯、改正的過程。這里面最難的事情,不是改正,而是去犯錯。”
雖然很多中國留學生在國內是典型的“學霸”,但在國外課堂上,卻通常是最安靜的一群人。
國外課堂往往鼓勵學生質疑和挑戰權威觀點,對此,從小在儒家文化“尊師重道”理念浸淫下長大的中國學生通常會表現得底氣不足,甚至感到自己在“以下犯上”,他們在學術上更愿意跟隨、被引領,而缺少自己的觀點。相比之下,西方教育更重視學習的過程,以及在學習過程中個人獨立思考和創造力的激發,因此,歐美學生在課堂上往往能積極參與討論、輸出自己的觀點。
曾在愛丁堡大學留學的Asuka 對這種中西文化的差異感受深刻?!皝碜詵|方的學生很不習慣質疑和挑戰權威的思維方式,但西方學生總是無所顧忌。課堂上,教授不經意的一句話,或許就會遭到學生們的質疑,提問像潮水般涌向教授,令他窮于招架,像在上演一場即興辯論賽。”除此之外,Asuka 還提到,小組討論時,中國學生也基本不發言,更不要提貢獻自己的才智。因此,他們有時會遭到組員的排斥。更令對于分數和成績格外重視的中國學生難受的是,因為懦于表達自己的觀點,教授們無法更深入地了解他們,這會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他們的最后成績。
在閻琨教授的訪談里,很多學生認為“好成績能帶來自我價值感”“教育是在美國獲取社會承認和經濟保障的唯一途徑”,這種不乏功利性的思想,也是造成中國留學生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
中國留學生左微在美國攻讀英語博士時曾向美國導師提問:“學生的哪些問題會冒犯你?”導師深諳中國文化,直言不諱地告訴她:“如果學生來問我分數和考試的問題,我會覺得比較冒犯,因為教育的目的是學習,而不是分數。我喜歡學生對我提出的觀點進行挑戰,說出不同的意見,跟我辯論。我覺得這樣做并不是不尊敬老師,而是創造了彼此學習的機會?!?/p>
課堂上缺乏積極的思辨和探討,少有原創性的見解,也表現在中國留學生的學術論文上。位于匹茲堡的留學機構WholeRen Education 發布的《2023 留美中國學生現狀白皮書》里,有一組驚人的數據—在被美國大學開除的中國留學生中,47.9%的學生存在“學術不誠信”問題,包括抄襲和借助人工智能生成論文。
一直為美國高校做課程設計的方柏林已在美國生活20 年,接觸過很多中國留學生。他認為,中美在教育方式上最大的不同,是美國高校更強調布魯姆知識分類論頂端的分析、評估、創造的能力,而中國教育重視的是基礎,所以中國留學生如果想盡快融入歐美學習環境,在這方面需要作很大的調整和努力。
在前文提及的閻琨教授的訪談里,很多留學生認為,在美國學習,對他們最大的挑戰是自律和自治的培養。
大部分中國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都受到學校和家庭嚴格的管束,教師和家長會為他們規劃極其明確的目標。上好小學,考進好中學,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考上好大學,這也是中國式教育的典型路徑。以至于出國留學之后,突然獲得的自由讓他們無所適從,更談不上嚴格的自我管理。
前文提及的不少留學生被打上“學術不誠信”的標簽,據方柏林觀察,一方面是因為留學生沒有充分重視西方學術論文紛繁復雜的文獻格式規定,另一方面,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是時間管理不到位。“美國大學學習非常緊張,但老師對留學生一般沒有另作要求。比如在閱讀上,通常的概覽性材料,不少大學對留學生的期望值是每小時讀六七十頁。如果時間管理不當,書看不完,作業也做不完,有的學生就鋌而走險,去‘抄近路’?!狈桨亓纸榻B。
目前正在愛爾蘭都柏林圣三一大學留學的小砂對此深有同感?!皣獾慕逃浅娬{‘Self-Study’,就是自驅力學習,他們更習慣有明確的deadline(最后期限)和任務布置。比如我們是一年制,11 月份就要和導師確定自己的選題。我發現歐美學生大部分都會自主進行自己研究方向的泛讀,甚至在沒有deadline 的情況下,有個同學已經寫完了開題報告找導師溝通。但是中國留學生基本是DDL 驅動型,快到DDL 了,一鼓作氣往前沖?!?/p>
據方柏林觀察,中西學生自我管理方面的差異,或許與基礎教育階段課程設置有一定的關系。“一些國內進了職場才學的知識,如《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在美國是從幼兒園、小學就學的,這使得美國學生一開始就能做到‘要事優先’‘以終為始’‘雙贏思維’等。還有很多常見的心理學新知,如成長型思維、韌性等,在美國傳播得很快?!?/p>
20 世紀90 年代出國、在美國高校工作多年的薛涌教授經常受托給一些迷茫的中國留學生做咨詢,問到他們的興趣時,很多人不知所以,更談不上規劃自己的留學目標和留學生活。然而,如果沒有濃厚的個人興趣、明確的留學目標做導向,是很難做到自律和自治的。
除了語言障礙、教育理念和行為模式方面的跨文化差異,日常生活里的差異更是隨處可見,比如垃圾分類、話題邊界、交友規則等。置身于迥異的文化背景之中,如何快速適應并融入他國文化,轉變思維方式,是中國留學生的一大考。方柏林認為,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失去好奇心。留學生要多了解他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風俗習慣,而不是懷著“這個我們早就有了”的心態,進而把自己封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