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云香 王富華 韓玉婷 李斐 王心濤 劉艷秀
慢性鼻-鼻竇炎會導致患兒出現流涕、頭痛、鼻塞等癥狀,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發作等特征,如不及早治療,將會導致患兒聽力及嗅覺障礙、記憶力衰退,嚴重影響其生長發育與學習,同時不利于患兒健康成長[1]。目前,西醫多通過鼻腔負壓置換、抗生素、抗炎藥物等治療該疾病,但部分患兒單用西醫療法效果不理想,需聯合其他療法以強化療效[2]。中醫認為,該疾病屬于“鼻淵”范疇,小兒臟腑嬌嫩,易受風邪、濕邪犯肺,繼而循經犯上,損傷鼻竇肌膜,引發鼻塞、流涕之癥,治療需以扶正祛邪、通竅排膿為主[3]。熱敏灸為新型艾灸療法,通過艾熱激發腧穴熱敏化來發揮疏通經絡、通竅排膿除濕效果[4]。中藥顆粒熏鼻為新型中醫外治法,具有無痛、安全、操作簡單等優勢,備受患兒青睞。為進一步尋求兒童慢性鼻-鼻竇炎的有效治療方案,本研究旨在探究熱敏灸及中藥顆粒熏鼻聯合西醫治療兒童慢性鼻-鼻竇炎的臨床效果。
選取2021 年3 月—2022 年9 月贛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86 例慢性鼻-鼻竇炎患兒。診斷標準,西醫診斷符合文獻[5]《兒童鼻-鼻竇炎診斷和治療建議(2012 年,昆明)》中疾病診斷標準;中醫診斷符合外邪犯肺證[6];主癥:鼻塞、鼻涕粘白而量多;次癥:頭痛、嗅覺減退、咽痛咳嗽、發熱惡風;舌苔薄白,脈浮。(1)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中西醫診斷標準;②患兒或監護人愿意接受所有的治療方案,且依從性良好,可堅持至研究結束;③患兒能正確說出熱敏灸的灸感。(2)排除標準:①合并鼻息肉、鼻中隔偏曲、扁桃體肥大等疾病;②合并哮喘;③合并心肝腎及造血系統功能疾?。虎軐Π呐懦饣驎灳?;⑤精神疾??;⑥穴位處皮膚破潰或有傳染性皮膚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3 例?;純杭议L均簽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采取西醫治療:患兒均接受鼻腔負壓置換治療,每周1 次,持續4 周,操作均由同一位醫生進行;患兒同時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鉀顆粒(生產廠家:山東益康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83802,規格:0.156 25 g)治療,7 歲以下,1 袋/次,3 次/d;7~12 歲,1.5 袋/次,3 次/d;13~14 歲,2 袋/次,3 次/d;每日用糠酸莫米松鼻噴霧劑(生產廠家:Schering-Plough Labo N.V,批準文號:注冊證號H20140100,規格:50 μg/撳)噴左右鼻孔各1 次,1 次/d。試驗組在西醫治療基礎上加用熱敏灸及中藥顆粒熏鼻治療:(1)熱敏灸:取穴迎香、四白、足三里、肺俞、脾俞,點燃艾條(天津開發區圣鴻醫療器械有限公司,規格:18×20 mm)后距患兒面部皮膚3~5 cm,先以回旋灸手法溫熱局部,再以雀啄灸法激活熱敏化,當患兒感覺施灸部位有擴熱、透熱、傳熱等異常感覺時,即可確定該部位為熱敏腧穴,對諸熱敏腧穴進行熱敏灸,直至熱敏化癥狀消失。1 次/d,治療4 周。(2)中藥顆粒熏鼻治療:自制中藥顆粒方劑,蒼耳子3 g、辛夷10 g、細辛10 g、白芷10 g、桂枝10 g、防風10 g,所有中藥均為廣東一方制藥有限公司所產的中藥顆粒劑,每日1 劑,用開水沖泡后,患兒以鼻吸入蒸汽,熏鼻5~10 min。治療4 周。
(1)臨床療效:參考文獻[7]《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評估患兒治療結束時的效果,治愈:患兒臨床癥狀消失,鼻通氣良好,鼻竇CT 顯示正常;好轉:臨床癥狀有改善,鼻黏膜腫脹、充血減輕,鼻通氣尚可,鼻竇CT 顯示鼻黏膜增厚度減輕;未愈:病癥無改善,鼻竇CT 檢查無變化??傆行?(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2)臨床癥狀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采用VAS 評估患兒,治療前,治療后2、4、12 周的臨床癥狀,鼻塞、流涕、咳嗽、頭痛等依次按癥狀程度給予1~10 評分,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每項評分>5 分為該癥狀對生活有影響[8]。(3)改良Lund-Kennedy(MLK)鼻內鏡評分系統:治療前、治療后2、4、12 周,依據鼻內鏡下雙側鼻息肉、分泌物、黏膜水腫情況進行評分,每項0~2 分,0 分無癥狀,1 分有癥狀,但不嚴重,2 分癥狀較嚴重??偡譃?~12 分,得分越高,病癥越嚴重[9]。(4)不良反應:比較兩組治療期間惡心、皮疹、腹瀉等發生率。
采用SPSS 25.0 處理數據,以率(%)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以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以配對樣本t 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男28 例,女15 例;年齡3~14 歲,平均(8.52±0.86) 歲; 病 程4 個 月~3 年, 平 均(10.25±1.03)個月。試驗組男29 例,女14 例;年齡4~13 歲,平均(8.55±0.87)歲;病程5 個月~3 年,平均(10.26±1.04)個月。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試驗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340,P=0.007),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鼻塞、流涕、咳嗽、頭痛的VA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4、12 周,兩組鼻塞、流涕、咳嗽、頭痛的VAS 評分較治療前均降低,隨著時間延長各癥狀VAS 評分呈降低趨勢,且試驗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癥狀VAS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臨床癥狀VAS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本組治療后2 周比較,P<0.05;△與本組治療后4 周比較,P<0.05。
組別 鼻塞流涕治療前 治療后2 周 治療后4 周 治療后12 周 治療前 治療后2 周 治療后4 周 治療后12 周試驗組(n=43) 6.98±0.70 3.55±0.37* 2.14±0.22*# 0.87±0.08*#△ 7.52±0.76 4.15±0.42* 3.09±0.31*# 1.55±0.16*#△對照組(n=43) 6.95±0.69 4.58±0.46* 3.21±0.32*# 1.55±0.16*#△ 7.49±0.75 5.09±0.52* 4.16±0.42*# 2.28±0.23*#△t 值 0.200 11.441 18.068 24.927 0.184 9.222 13.441 17.085 P 值 0.842 <0.001 <0.001 <0.001 0.854 <0.001 <0.001 <0.001組別 咳嗽頭痛治療前 治療后2 周 治療后4 周 治療后12 周 治療前 治療后2 周 治療后4 周 治療后12 周試驗組(n=43) 5.15±0.52 3.86±0.39* 2.43±0.24*# 1.07±0.12*#△ 5.28±0.53 3.78±0.38* 2.47±0.24*# 1.12±0.11*#△對照組(n=43) 5.16±0.53 4.56±0.45* 3.61±0.35*# 2.58±0.26*#△ 5.25±0.52 4.47±0.44* 3.37±0.34*# 2.28±0.23*#△t 值 0.088 7.708 18.233 34.578 0.265 7.783 14.181 29.836 P 值 0.930 <0.001 <0.001 <0.001 0.792 <0.001 <0.001 <0.001
治療前,兩組MLK 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4、12 周,兩組MLK評分較治療前均降低,隨著時間延長呈逐漸降低趨勢,且試驗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MLK評分比較[分,(±s)]

表3 兩組MLK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本組治療后2 周比較,P<0.05;△與本組治療后4 周比較,P<0.05。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2 周 治療后4 周 治療后12 周試驗組(n=43) 9.12±0.93 5.16±0.53* 3.12±0.29*# 2.09±0.22*#△對照組(n=43) 9.07±0.92 6.95±0.71* 4.42±0.42*# 3.53±0.37*#△t 值 0.251 13.248 16.702 21.936 P 值 0.803 <0.001 <0.001 <0.001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00,P=1.000),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兒童慢性鼻-鼻竇炎的發病機制較為復雜,細菌或病毒感染、免疫功能紊亂、鼻黏膜纖毛功能障礙、竇口鼻道復合體阻塞等均會導致該疾病的發生[10]。西醫多采用抗生素、抗炎、鼻腔負壓置換等綜合方法治療該疾病,能有效清除竇腔內分泌物,減輕患兒的炎癥反應,改善患兒鼻通氣情況,但部分患兒經西醫治療后病癥無顯著改善,需尋求更加有效的治療方案[11]。
中醫認為該疾病的發生與臟腑虛弱、外邪侵襲有關,其病機在于小兒稚陰稚陽,脾肺氣虛,衛外不固,易受風寒、濕熱、疫癘之邪侵襲,上阻清竅,浸淫鼻竇,腐蝕肌膜為病,治療需以扶正祛邪、化濁通竅為主[12-13]。熱敏灸、中藥顆粒熏鼻均為中醫外治法,對鼻淵有顯著療效,由此推測,在常規西醫治療基礎上采用熱敏灸、中藥顆粒熏鼻聯合治療可能會對該類患兒也有較好的療效。本研究試驗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治療后2、4、12 周,鼻塞、流涕、咳嗽、頭痛VAS 評分、MLK 評分均較對照組更低,說明在西醫治療兒童慢性鼻-鼻竇炎基礎上采用熱敏灸及中藥顆粒熏鼻可以提高療效,減輕患兒鼻塞、流涕等臨床癥狀。分析原因在于,艾灸可以溫經通絡、祛濕除寒,為治療鼻炎、風寒發熱等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效果已被臨床證實[14]。熱敏化腧穴是在機體患病狀態下對艾熱異常敏感、產生一個或數個非表面或非局部的熱感、非熱感的相關腧穴[15]。而熱敏灸是對熱敏化腧穴進行艾灸的療法,可使火熱之氣循經脈直達病灶,顯著提高艾灸的療效,發揮祛除濕邪、通竅之效[16]。熱敏灸迎香穴可通利鼻竅、疏散風熱[17];熱敏灸四白穴可散發脾熱[18];熱敏灸足三里穴可燥化脾濕[19];熱敏灸肺俞、脾俞穴可補肺健脾。熱敏灸上述諸穴時艾條點燃所產生的熱量可疏通局部氣血,改善鼻部血流動力學,減輕局部充血、水腫等癥狀。而中藥顆粒熏鼻時,所用方劑中蒼耳子、辛夷可通鼻竅、祛除風寒濕邪;細辛、防風可祛風止痛、通竅、解表散寒;白芷有消腫排膿、祛風燥濕之效;桂枝可溫通經脈、發汗解肌;將上述中藥顆粒用熱水沖開后以其蒸汽熏鼻,可發揮宣通鼻竅、祛除風寒濕邪之效?,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蒼耳子、白芷、防風、桂枝等有抗炎、抑菌作用,可減輕變態反應所造成的鼻黏膜水腫癥狀;辛夷可抑制鼻黏膜炎癥反應,提高受損鼻黏膜的修復能力,利于患兒康復[20-21]。且中藥顆粒熏鼻操作簡單,無須口服,患兒依從性較高,且中藥蒸汽與鼻面部接觸較廣,可直達病灶,效果更顯著。故中藥顆粒熏鼻聯合熱敏灸、西醫治療兒童慢性鼻-鼻竇炎可內外同治,提高療效,減輕患兒病癥。本研究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說明在西醫治療兒童慢性鼻-鼻竇炎基礎上采用熱敏灸及中藥顆粒熏鼻不增加不良反應。分析原因在于,熱敏灸及中藥顆粒熏鼻均為中醫外治法,不會對患兒的胃腸道造成刺激,進而不會增加惡心、腹瀉等胃腸道反應,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在西醫治療兒童慢性鼻-鼻竇炎基礎上采用熱敏灸及中藥顆粒熏鼻可以提高療效,減輕患兒鼻塞、流涕等臨床癥狀,且不增加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