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輝琴 周麗玲
支氣管肺炎是兒童常見呼吸系統疾病,因患兒支氣管管腔狹窄,加上肺部發育不成熟,導致痰液不易排出,阻塞呼吸道,易引起反復咳嗽、咳痰、呼吸困難,加重患兒病情,甚至危及生命[1]。如何促進支氣管肺炎患兒有效排痰,對促進康復、改善預后尤為重要。多頻振動治療儀是利用物理定向叩擊法,對氣管黏膜表面及其分泌物,產生松弛作用,促進痰液排出,且其振動功能還能促進已松弛的痰液排出患兒體外[2]。多頻振動治療儀操作簡單,可根據個體病情調節治療頻率,且不受體位影響,在呼吸系統疾病中得到廣泛應用[3]。分期運動是根據患兒病情分期采取的針對性運動干預,使患兒在不同疾病分期得到合理的運動康復訓練,提高肺功能[4]。因此本研究將多頻振動治療儀與分期運動聯合用于支氣管肺炎患兒護理中,旨在為促進支氣管肺炎患兒肺康復護理提供經驗。
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選取2020 年4 月—2022 年4 月撫州市臨川區第一人民醫院收治的支氣管肺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符合文獻[5]《兒科學(第9 版)》中支氣管肺炎的診斷標準。表現為發熱、咳嗽、咳痰、呼吸急促,肺部聽診可聞及濕啰音,且經X 線、CT 等影像學檢查確診;(2)病變局限于單側肺部;(3)年齡2~6 歲;(4)病程超過5 d,或重度支氣管肺炎。排除標準:(1)合并混合感染性肺炎、大葉性肺炎及支原體、衣原體肺炎等其他類型肺炎;(2)合并肺結核、支氣管哮喘等其他呼吸系統疾?。唬?)智力發育遲緩、聽力障礙或依從性差不能配合分期運動干預;(4)合并嚴重心血管、消化系統疾??;(5)生命體征不穩定或病情急劇惡化;(6)入組前3 d 已接受支氣管肺炎相關治療。脫落標準:住院時間<1 周,隨訪過程中失訪或主動退出。共納入90 例支氣管肺炎患兒進行研究,每組30 例;研究期間A 組失訪2 例,C 組失訪1 例,B 組1 例患兒住院期間病情變化轉入兒童重癥監護病房。最終A 組納入28 例,B 組、C 組各納入29 例?;純杭覍倬炇鹧芯恐橥鈺芯拷洷驹横t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A 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包括住院期間對患兒及家屬進行健康教育,通過建立微信群,向患兒家屬推送支氣管肺炎相關知識,指導患兒家屬合理搭配患兒飲食,以清淡為主,忌生冷刺激食物;保持病房內適宜溫度、濕度,遵醫囑給予吸氧、霧化吸入。同時進行常規叩背排痰,護理人員使用右手空心半握,利用腕部自下向上、自外向內叩擊患兒背部。出院前再次進行健康宣教,發放健康宣傳冊、建立微信群,由責任護士負責微信群管理,每日在微信群中推送疾病相關知識。通過微信、電話方式進行隨訪,為患兒進行居家飲食、健康指導,跟蹤患兒居家恢復情況。
B 組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使用多頻振動治療儀進行干預。住院期間協助患兒取側臥位,年齡偏小不能配合的患兒囑家屬將其直立抱在胸前背向護理人員,使用多頻振動治療儀(無錫華納醫療科技,型號:Huana 220LD2),根據患兒年齡、病情選擇合適振動頻率(10~20 Hz),護理人員將治療儀叩擊頭在患兒背部自外向內、自下向上緩慢叩擊,每次治療15 min,3 次/d。
C 組在B 組基礎上聯合分期運動干預。建立運動分期干預小組,由1 名護士長與5 名責任護士組成,經過專業培訓與定期考核,由小組成員進行分期運動干預。具體干預措施包括(1)住院期間實施急性期運動干預。在患兒病情穩定、生命體征平穩后,指導患兒家屬輔助患兒進行臥式體操,以握拳、伸屈肘關節為主,或采用游戲引導方式,如模仿小雞、小鴨等小動物進行上肢運動,并引導患兒學小動物叫發出“吼”“哈”“喵”等聲音,運動時間由每次10 min 開始,每周3 次;隨后逐漸增加至每次30 min,2 次/d。(2)出院1~2 周實施慢性持續期運動干預。通過微信群推送持續期運動干預措施,指導患兒家屬帶領患兒居家運動,主要以體位訓練為主,保持病變部位在高處,如:①右肺上葉采取半坐位;②左肺上葉尖段采取屈背坐位,懷抱抱枕;③左、右肺中葉采取健側臥位,抬高床腳30°;④左、右肺下葉采取俯臥位,抬高床腳30°;體位訓練每次10~20 min,2 次/d。(3)出院3~4 周實施恢復期運動干預。根據患兒興趣愛好,選擇羽毛球、游泳、慢跑等低強度運動,起始運動每次30 min,每周3 次,逐漸增加至,每次60 min,1 次/d。三組均住院期間干預1~2 周,出院后干預4 周,共5~6 周。
(1)癥狀消失時間。記錄三組患兒咳嗽、咳痰、肺部啰音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2)排痰量。干預1、3、5、7 d 時,指導患兒家屬從晨起開始用醫用量杯收集患兒24 h 痰液標本,記錄24 h 排痰量。(3)潮式肺功能。干預前、干預5~6 周后,使用肺功能儀(德國耶格,型號:MasterScreen)測定患兒潮式肺功能指標,包括潮氣量(VT)、呼吸比(TI/TE)、達峰容積比(VPEF/VE)、達峰時間比(TPTEF/TE)。(4)干預期間,記錄兩組患兒肺部并發癥發生情況。
運用SPSS 25.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用Shapiro-Wilk 正態分布檢驗計量資料正態性,(±s)表示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多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多組間兩兩比較用LSD-t 檢驗;以率(%)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若期望值<5,用連續校正χ2檢驗或Fisher 精確檢驗。以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三組年齡、性別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三組基線資料比較
C 組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最短,其次為B 組,A 組均最長,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三組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d,(±s)]

表2 三組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d,(±s)]
*與A 組比較,P<0.05;#與B 組比較,P<0.05。
組別 癥狀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咳嗽 咳痰 肺部啰音A 組(n=28) 7.93±1.82 6.68±1.52 5.82±1.42 11.14±1.60 B 組(n=29) 7.03±1.50* 5.93±1.31* 5.10±1.21* 10.31±1.58*C 組(n=29) 6.21±1.37*# 5.10±1.18*# 4.38±1.18*# 9.14±1.36*#F 值 8.525 9.882 9.203 12.583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C 組干預1、3 d 排痰量最多,干預5、7 d 排痰量最少,三組組間、時點、組間時點交互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F組間=19.625、P<0.001,F時點=259.382、P<0.001,F時點×組間=44.314、P<0.001),見表3。
表3 三組排痰量比較[mL,(±s)]

表3 三組排痰量比較[mL,(±s)]
組別 干預1 d 干預3 d 干預5 d 干預7 d A 組(n=28) 7.43±1.36 8.24±1.57 7.68±1.52 5.26±0.91 B 組(n=29) 9.25±1.73 10.46±1.98 8.13±1.66 4.85±0.72 C 組(n=29) 12.18±2.32 12.86±2.49 6.27±1.25 2.15±0.46
干預前,三組潮氣肺功能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C 組潮氣肺功能指標均最高,其次為B 組,A 組最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三組潮氣肺功能比較(±s)

表4 三組潮氣肺功能比較(±s)
*與A 組比較,P<0.05;#與B 組比較,P<0.05。
組別 VT(mL/kg)TI/TE(%)VPEF/VE(%)TPTEF/TE(%)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A 組(n=28) 6.06±0.34 6.53±0.57 82.46±3.72 85.23±4.15 25.67±2.46 31.27±3.46 23.76±2.18 30.75±3.28 B 組(n=29) 6.12±0.42 7.03±0.76* 81.95±3.46 87.85±4.83* 25.82±2.61 33.82±3.78* 23.31±2.05 33.42±3.67*C 組(n=29) 5.96±0.28 7.52±0.95*# 82.73±3.85 90.48±5.24*# 25.49±2.34 36.18±4.25*# 23.58±2.12 35.84±4.07*#F 值 1.597 11.835 0.338 8.640 0.129 11.563 0.324 13.552 P 值 0.209 <0.001 0.714 <0.001 0.879 <0.001 0.724 <0.001
C 組肺部并發癥總發生率最低,其次為B 組,A 組最高,采用Fisher 精確檢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44),見表5。

表5 三組肺部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例(%)]
小兒支氣管肺炎起病急、易反復,由于患兒不能配合主動咳痰,與成人患者相比更容易出現痰液在呼吸道黏附,影響呼吸道纖毛運動,加重肺部感染程度,影響治療效果與疾病康復[6]。傳統叩背排痰法雖然能一定程度幫助患兒將痰液排出,但手法力度難以控制,較輕則無法達到振動頻率,不能有效促進痰液脫落、排出[7]。因此尋找有效干預措施促進支氣管肺炎患兒痰液排出,可對促進患兒康復起到積極作用。
本研究發現,C 組癥狀消失時間及住院時間最短,其次為B 組,A 組最長,且C 組干預1、3 d 排痰量顯著高于B 組、A 組,說明多頻振動治療儀聯合分期運動能有效促進支氣管肺炎患兒痰液排出,改善患兒臨床癥狀。多頻振動治療儀具有振動、叩擊兩種功能,一方面能松弛液化痰液,一方面能促進痰液脫落排出[8]。多頻振動治療儀與傳統叩背排痰法相比,能根據患兒病情與耐受程度,調節振動頻率,并保持恒定節律,使叩擊力量平穩、持續,增加了患兒舒適感,提高了排痰效果[9]。分期運動通過根據疾病急性期、持續期與緩解期,制訂分期運動計劃,急性期以舒緩、被動運動為主,避免了劇烈運動造成的缺氧加重,也適當地增加了運動量,通過引導患兒上肢運動配合發聲,能讓患兒吸氣時自然鼓起腹部,呼氣時收縮,促進患兒咳嗽、咳痰[10]。將多頻振動治療儀與分期運動聯合使用,增強了排痰效果,能更有助于促進支氣管肺炎患兒痰液排出,進而改善患兒臨床癥狀。
肺功能檢測是評估支氣管肺炎患兒疾病損害程度的重要手段,由于小兒呼吸道解剖結構與成人不同,呼吸道生理病理變化具有自身特點,肺功能參數一定程度能反映患兒肺部感染程度[11-12]。本研究發現,C 組干預后VT、TI/TE、VPEF/VE、TPTEF/TE 最高,其次為B 組,A 組最低,說明多頻振動治療儀聯合分期運動能提高支氣管肺炎患兒肺功能。多頻振動治療儀通過促排痰作用,及時清除黏附在呼吸道黏膜上的痰液,增強纖毛清除能力,減輕氣道炎癥反應,進而增強肺潮氣量,提高患兒肺功能[13]。但多頻振動治療儀僅能在住院期間進行連續干預,不能促進支氣管肺炎患兒出院后恢復期肺功能恢復。分期運動中持續期運動計劃主要以呼吸訓練為主,能有效增強膈肌、胸腹肌肉運動,促進氣體交換,增強患兒肺通氣功能[14]。緩解期的運動計劃進一步增強了患兒戶外運動量,增加運動時間,幫助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不僅能提高患兒肺功能,也有助于增強免疫功能,促進患兒康復[15]。分期運動彌補了多頻振動治療儀干預時間的局限,能針對性對支氣管肺炎患兒不同分期進行運動訓練,與多頻振動治療儀聯合使用,更有助于促進患兒肺功能恢復。
促進痰液排出是預防支氣管肺炎患兒肺不張、肺膿腫、肺大泡等肺部并發癥的重要措施[16]。本研究發現,C 組肺部并發癥發生率最低,其次為B 組,A 組最高,說明多頻振動治療儀聯合分期運動能有效降低支氣管肺炎患兒肺部并發癥的發生率。多頻振動治療儀具有較強的穿透性,能作用于深部細小氣道,有效舒張支氣管平滑肌,進而改善支氣管肺炎患兒肺部通氣狀況,預防肺不張、肺大泡的發生[17-18]。分期運動能通過運動訓練促進患兒胸廓運動,增加患兒通氣量,促進萎縮肺泡擴張,并減少痰液聚積,減輕起到水腫并改善管腔狹窄,減少了肺不張、肺大泡及肺膿腫等肺部并發癥的發生[19]。但在臨床應用中也要注意多頻振動治療儀與分期運動并不能稀釋痰液黏稠度,在治療時應注意氣道濕化,若氣道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結,可能會引起繼發性下呼吸道感染。
綜上所述,多頻振動治療儀聯合分期運動能有效改善支氣管肺炎患兒臨床癥狀,促進患兒痰液排出,提高肺功能,并減少肺部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