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 畢春霞 吳小平 周嘉敏 黃啟偉
顱內動脈瘤為對健康威脅極大的嚴重腦血管疾病,其主要病理基礎為顱內動脈血管出現異常膨脹,但目前臨床尚未明確其具體發病機制,多數學者認為其可能與先天性顱內動脈異常或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等相關[1-2]。顱內動脈瘤近年來臨床發病呈升高趨勢,其極易破裂引發蛛網膜下腔出血,從而發生多種不良反應,甚至可導致殘疾或者死亡等不良事件發生[3-4]。有研究表示,顱內動脈瘤首次破裂出血后死亡率可達到40%,二次出血后死亡率可高至60%,故早期對患者進行診斷及治療對于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義[5]。影像學檢查是輔助臨床診斷顱內動脈瘤的重要手段,其中數字剪影血管造影(DSA)檢查為目前臨床診斷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然而其所需檢查時間較長,容易延誤治療時機,且檢查過程可增加血管破裂風險[6-7]。CT 血管造影(CTA)具備無創、檢查時間短及準確率較高等優勢,但其目前在顱內動脈瘤診治中應用尚且較少,臨床應用價值尚未形成統一意見[8]。故本研究對256 排能譜CTA 在顱內動脈瘤診治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和分析,為臨床提供更多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收集2020 年5 月—2022 年12 月九江學院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收治的105 例疑似顱內動脈瘤患者的病歷資料,其中男55 例,女50 例;年齡41~79 歲,平均(58.17±4.62)歲;基礎疾病:合并高血壓26 例,合并高血脂21 例,合并糖尿病19 例。以DSA 為金標準,診斷為顱內動脈瘤者共63 例。納入標準:(1)符合文獻[9]中的臨床顱內動脈瘤相關診斷標準;(2)均依次接受256 排能譜CTA 檢查及3D-DSA 檢查,前者與后者間隔時間為5~7 d;(3)均于影像學檢查后行介入或夾閉手術治療;(4)病歷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精神或認知類疾病;(2)合并顱內感染或惡性腫瘤;(3)存在CTA 檢查禁忌證;(4)合并因腦卒中等其他原因引起的腦出血;(5)既往存在顱內動脈瘤病史。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256 排能譜CTA 檢查 采用256 排螺旋CT掃描儀作為檢查儀器,先協助患者取仰臥位,并使用束縛帶固定頭部,然后進行常規CT 平掃檢查,明確掃描部位,通過雙筒高壓注射器向患者肘靜脈注入造影劑50~70 mL,注入時控制流速為5 mL/s。將掃描模式更換為動態容積模式,并將管電壓設置為100 kV,管電流設置為80 mA,層厚設置為1.0 mm。將所獲取數據傳送至工作站,通過容積再現(VR)、多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技術進行圖像后處理,獲取三維圖像,由2 位以上放射介入科醫師對圖像進行分析。
1.2.2 3D-DSA 檢查 采用平板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作為檢查儀器,于患者右側股動脈插入6F 動脈鞘,并經動脈鞘置入5F 動脈造影導管,將導管送至患者雙側頸內動脈,以5 mL/s 的速度輸入造影劑,總輸入量7 mL。繼續將導管插入患者雙側椎動脈入口,以4 mL/s 的速度注入造影劑5 mL。最后通過VR 技術獲得3D 圖像,并由2 位以上放射介入科醫師對圖像進行分析。
(1)評估CTA 對顱內動脈瘤的診斷價值。(2)比較確診患者兩種方法檢查時間、檢查費用及射線攝入量。(3)比較確診患者兩種檢查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包括穿刺處血腫、皮膚瘀斑、血管痙攣等。
運用統計學軟件SPSS 23.0 處理和分析本研究數據,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行t 檢驗分析;計數資料使用率(%)表示,行χ2檢驗。采用四格表法對CTA 的診斷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及準確度進行評估,并通過Kappa 進行一致性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CTA 檢查,共檢出陽性67 例,診斷敏感度為95.24%,特異度為83.33%,陽性預測值為89.55%,陰性預測值為92.11%,準確度為90.48%,且一致性較好(Kappa=0.819,P<0.05),見表1。

表1 CTA對顱內動脈瘤的診斷價值評估(例)
256 排能譜CTA 檢查時間及費用均低于3D-DSA 檢查,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種方法射線攝入量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種方法檢查時間、費用及射線攝入量比較(±s)
檢查方法 檢查時間(min) 費用(元) 射線攝入量(mSV)256 排能譜CTA(n=63) 38.15±4.11 511.02±55.67 2.17±0.65 3D-DSA(n=63) 49.56±5.08 889.41±67.86 2.23±0.77 t 值 13.860 34.217 0.473 P 值 0.000 0.000 0.637
3D-DSA 檢 查 與256 排 能 譜CTA 檢 查 的 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2.490,P=0.115),見表3。

表3 兩種檢查不良反應總發生率比較[例(%)]
顱內動脈瘤患者病變主要為患者顱內動脈壁出現瘤樣突起,并且多數患者可隨之發生自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從而對患者生命安全產生嚴重威脅[10-11]。顱內動脈瘤在不斷增大膨出的過程中可導致患者逐漸出現視物模糊、頭暈等臨床表現,因此早期對其進行診斷和治療對于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生命安全極為重要[12-13]。目前臨床主要通過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結果等進行診斷和評估,而本研究主要探討256 排能譜CTA 與3D-DSA 對顱內動脈瘤診治的應用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256 排能譜CTA 對顱內動脈瘤的敏感度為95.24%,特異度為83.33%,陽性預測值為89.55%,陰性預測值為92.11%,準確度為90.48%,其檢查時間及費用也均低于3D-DSA 檢查。DSA 檢查為臨床診斷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而隨著3D 技術的發展,3D-DSA 檢查可獲取三維血管圖像,并可通過多平面重建技術及最大密度投影技術獲取多去多監督平面,減少因血管結構重疊所形成的偽影,幫助臨床醫師更好地觀察患者動脈瘤所處動脈結構、形態及該動脈與周圍血管的關系[14-15]。而隨著CT 技術的不斷發展,256 排能譜CTA 檢查技術可進一步提高檢查結果的敏感度與特異度[16]。CTA屬于無創檢查技術,并且其通過與較強大的后處理系統進行結合,對與腦動脈可提供更好地檢查效果。256 排能譜CTA 檢查技術在獲取各同向性圖像信息時可達到最薄層厚,從而消除顱底骨質偽影的產生,對于直徑較小的微小動脈瘤也具有較為高清的顯示圖像[17-18]。同時256 排螺旋CT 掃描范圍可達到16 cm,其旋轉掃描一周即可覆蓋患者全腦,因此完成一次掃描時間可縮短至0.6 s,因此可極大限度縮短患者檢查時間,對于情緒較為暴動和不穩定的患者具有重要意義,并且其檢查費用也相對較低[19-20]。此外,CTA 檢查對于患者顱內蛛網膜下腔出血及血腫的情況可清晰顯示,但3D-DSA 檢查無法顯示[21]。256 排能譜CTA 檢查在患者手術前對病情進行評估,通過顯示動脈瘤病灶部位、大小及其與周圍組織關系,幫助臨床醫師判斷手術難度,并制訂相應手術方案,而患者治療時間越早,治療方案越正確,其治療效果相對越好[22-23]。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3D-DSA 檢查與256 排能譜CTA 檢查的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3D-DSA檢查屬于有創檢查,且操作過程較為復雜,其可因檢查操作對患者動脈內膜等結構和組織形成損傷,從而導致患者檢查結束后出現血腫、瘀斑等不良反應。CTA 檢查屬于無創檢查,但其可因注入造影劑皮膚形成一定損傷[24]。而本研究中二者不良反應總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可能與樣本量有限等原因相關。
綜上所述,256 排能譜CTA 檢查相較于3D-DSA 檢查對于腦動脈留具有無創、簡便、高效及價廉等優勢,對于腦動脈的篩查及術后復查具有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