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鐘群鋒 劉瓊榮 黃宗法
受當下快節奏生活環境、不合理飲食結構、不良生活習慣及不科學運動鍛煉等多種因素影響,膽囊疾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若未能及時加強重視并予以確切有效治療,會導致膽囊功能異常,并發嚴重并發癥,危害患者生命安全[1-2]。在疾病治療中,腹腔鏡手術因微創、出血少、術后恢復快等諸多優勢成為外科手術應用中常見術式,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可解剖膽囊三角區結構,切除膽囊,治療效果確切,是膽囊疾病中常見手術治療方案[3-4]。但LC 手術屬于創傷性治療手段,會使機體產生強烈應激反應,易引起術后蘇醒期躁動,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發生風險,同時受疼痛應激源、躁動等影響還會牽拉患者傷口,影響康復進程,對此,做好術后鎮痛管理十分必要。氟比洛芬酯是外科手術后常用的一種非甾體類解熱鎮痛消炎藥,主要通過抑制體內環氧化酶活性而抑制前列腺素合成來發揮鎮痛功效;而羅哌卡因作為臨床常用的局麻藥,對患者心臟產生的不良影響較小,鎮痛效果見效快且起效時間長,是緩解LC 術后疼痛癥狀的理想選擇[5-6]。鑒于此,本文分析LC術后鎮痛處理過程中采用氟比洛芬酯靜脈滴注與羅哌卡因局部浸潤的價值,具體內容如下。
選取2021 年3 月—2023 年3 月贛南醫學院附屬興國醫院普外科收治的72 例接受LC 手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1)納入標準:①經常規體格檢查、血清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符合膽囊炎、膽囊結石診斷標準[7];②符合LC 手術指征,擇期進行LC手術治療;③首次就診,入組前未自行服用相關治療藥物;④認知、語言表達能力好,能配合完成整個治療。(2)排除標準:①血常規檢查結果提示存在凝血功能障礙;②對本次研究使用麻醉藥物過敏;③合并消化道潰瘍;④慢性疼痛病史;⑤過度肥胖和消瘦。基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36)與研究組(n=36)。本次研究通過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倫理批號:XG2021003016)。患者及家屬知曉本研究的相關流程及注意事項,并積極配合開展研究。
兩組患者入院后在完善相關檢查后,于全麻狀態下完成LC 手術治療。對照組患者在手術結束前5 min 時,采取靜脈注射氟比洛芬酯[生產廠家:遠大生命科學(武漢)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83054,規格:5 mL∶50 mg]止痛方案,注射劑量為50 mg。研究組患者在手術結束時采取局部浸潤鎮痛處理,使用0.2%羅哌卡因(生產廠家:河北一品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13463,規格:10 mL∶75 mg)5 mL 進行切口局部浸潤麻醉。
兩組均持續觀察24 h。
(1)疼痛評分:記錄觀察兩組鎮痛方案應用后不同時間節點,包括術后1、2、6、10、12 h 的疼痛評分變化,使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進行評估,最高分為10 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癥狀越重[8]。(2)術后恢復情況:記錄兩組鎮痛方案應用后肛門排氣時間、Riker 鎮靜躁 動 評 分(sedation-agitation scale,SAS)(1~7 分,1 分表示深度鎮靜,不能喚醒,7 分表示危險躁動,≥5 分即表示發生躁動[9])、下床活動時間與住院時間。(3)不良反應發生率:觀察兩組鎮痛方案應用后,發生頭暈、皮膚瘙癢、惡心嘔吐、煩躁的情況,計算不良反應發生率,并進行差異比較。
采用SPSS 28.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男性占比為47.22%(17/36)、女性占 比 為52.78%(19/36); 年 齡35~59 歲, 平均(44.28±4.79)歲;病 程7 個 月~2 年,平 均(1.26±0.11)年;體 重 指 數18~25 kg/m2,平 均(22.36±1.18)kg/m2。研究組男性占比為44.44%(16/36)、女性占比為55.56%(20/36);年齡35~57 歲,平均(45.09±4.59)歲;病程7 個月~2 年,平均(1.22±0.13)年;體重指數18~25 kg/m2,平均(22.33±1.13)kg/m2。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術后1、2 h 兩組疼痛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于術后1 h,兩組術后6、10、12 h 疼痛評分均升高,但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疼痛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術后疼痛評分比較[分,(±s)]
*與本組術后1 h 比較,P<0.05。
組別 術后1 h 術后2 h 術后6 h 術后10 h 術后12 h研究組(n=36) 1.13±0.28 1.14±0.12 3.12±0.19* 3.94±0.13* 4.51±0.09*對照組(n=36) 1.11±0.22 1.17±0.16 3.46±0.25* 4.11±0.16* 5.03±0.13*t 值 0.337 0.900 6.497 4.948 19.733 P 值 0.737 0.371 <0.001 <0.001 <0.001
研究組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蘇醒期Riker SAS 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表2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組別 肛門排氣時間(h) 蘇醒期Riker SAS(分) 下床活動時間(h) 住院時間(d)研究組(n=36) 21.39±5.18 3.81±0.63 12.53±1.11 5.28±1.36對照組(n=36) 35.19±3.71 4.39±0.71 15.84±1.38 7.25±1.45 t 值 12.995 3.666 11.214 5.946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600,P=0.206),見表3。
膽囊疾病以中年女性群體較為常見,疾病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等會產生不利影響,手術是治療該病有效手段。LC 手術作為膽囊疾病常見術式,在全身麻醉下進行,能夠發揮較好的微創治療作用,但在術后會出現不同程度疼痛癥狀,如內臟痛、切口痛等[10]。術中二氧化碳氣腹壓力可能導致膈神經牽拉性損傷和功能失調,引起腹膜局部炎癥反應,若術后出現高碳酸血癥,還會強化組織炎癥反應繼而加重疼痛癥狀,極易引發機體蘇醒期躁動,對患者術后恢復產生不利影響[11-12]。多數患者術后仍需依靠鎮痛藥物止痛,為避免患者對麻醉鎮痛藥物形成依賴,阻礙術后恢復進程,采取有效的鎮痛方案對提高患者治療效果及舒適度具有重要意義[13]。
本研究結果表示,兩組鎮痛方案應用后,兩組患者術后6、10、12 h 疼痛評分雖有升高,但研究組均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羅哌卡因局部浸潤鎮痛處理能有效緩解患者術后疼痛癥狀。氟比洛芬酯是術后疼痛管理中常用藥物,能靶向聚集切口及炎癥部位,通過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神經對傷害性刺激的敏感反應,鎮痛藥效顯著,但該藥物半衰期短,對于部分疼痛敏感性LC 手術患者鎮痛效果欠佳[14]。羅哌卡因是一種新型酰胺類長效局麻類藥物,鎮痛效能強烈,且羅哌卡因局部浸潤麻醉作用可持續6~8 h,能夠長效鎮痛,提高患者治療舒適度。此外羅哌卡因還具有麻醉與鎮痛的雙重效應,切口局部浸潤麻醉處理能直接作用于相應神經根,降低外周神經、中樞神經敏感性,從而能有效地減輕炎癥與疼痛所致的應激反應,鎮痛效果顯著[15]。
有效鎮痛與LC 患者術后恢復、血流動力學穩定性、術后應激反應及蘇醒期躁動情況等密切相關。本研究結果指出,研究組肛門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蘇醒期Riker SAS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羅哌卡因局部浸潤疼痛處理鎮痛效果顯著,利于促進患者術后恢復。與氟比洛芬酯相比,羅哌卡因局部浸潤麻醉處理鎮痛效果長效,能夠在患者術后恢復過程中維持較好的血流動力學狀態,長效抑制炎癥應激反應,故可縮短患者術后活動時間,減少蘇醒期躁動的發生,加快患者術后康復進程[16-17]。
張振亞等[18]研究中提到,氟比洛芬酯作為非選擇性的環氧化酶抑制劑藥物,在抑制環氧化酶1 和2 活性的同時,還有可能會對患者胃腸道產生刺激,引起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符文紅[19]、王登云等[20]研究顯示,羅哌卡因切口浸潤能阻斷手術傷害性刺激傳入中樞神經系統,有阻滯范圍大、鎮痛效應顯著等優勢,且藥物對心臟結構組織產生的毒性作用低,也無須復蘇期使用補救性阿片類藥物,能降低不良反應發生風險。而本研究中顯示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無統計學差異,可能與研究樣本數量較少有關。
綜上所述,LC 術后鎮痛工作開展對促進患者術后恢復具有重要意義,羅哌卡因切口局部浸潤鎮痛能有效提高鎮痛效果,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且鎮痛方案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