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大家去看一個新產業。”調研的最后一天,王林口鎮黨委書記楊慶武神秘地對記者說。
帶著好奇心,記者一行來到阜平縣佳德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在生產車間門口,幾個工人正在往淺口的培育箱里裝土,而后將泡濕的黃豆密密麻麻地鋪在頂層。
“為什么要把豆子鋪在土上?”
見記者發問,楊慶武往車間走了幾步,指著里面的置物架笑著說道:“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新產品——長在土里的黃豆芽。”
只見車間的置物架上,培育箱被整整齊齊地擺放著,不同的是,有的培育箱上壓著沙箱,有的培育箱里豆子發了小芽,有的豆芽已經長到了手掌長,有的豆芽甚至還是綠色的。工人不時地穿梭其中,或給豆子澆水,或為過密的豆芽間苗。
“市場上的傳統豆芽基本都是藥物水發的,消費者在食用時會有一些顧慮。鑒于此,我們花費5 年時間,攻克了長黑心、長葉不長芽、不齊整等難題,成功掌握了土培豆芽技術。整個過程只需控制好溫度、濕度和光照,不添加任何肥料和生長劑,目前已經送檢了4 批產品,均未發現問題,真正做到了綠色健康有機。而且因為室內補光,豆芽進行了光合作用,顏色也由黃色變成了綠色,我們給它起了一個特別好聽的名字——翡翠豆芽。”阜平縣佳德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東告訴記者,目前該車間還在試驗階段,7 天一茬豆芽,產量基本與水發的齊平,接下來還將開展花生苗、豌豆苗、蘿卜苗、香椿苗等的試驗,待工廠建成投產、自動化水平提高后,豆芽日產量可達4 萬斤。

綠色的黃豆芽
據了解,王東是阜平返鄉創業大軍中的一員,也是阜平“脫貧攻堅十佳致富帶頭人”之一,其在發展紅棗、木耳等農產品種植的同時,也從事豬肉等農副產品的加工、購銷和批發。說到當前企業發展的困惑,王東坦言“產業工人太難招了”。“現在阜平產業的就業帶動能力很強,但多為普通工種,普遍缺少擁有一技之長的產業工人,很多時候我們只能去外地高薪聘請。”他無奈地說。
在調研過程中,多家企業也都提到了相同的問題。產業工人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創新驅動發展的骨干力量,如何構建產業工人培養體系,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產業工人隊伍,是阜平未來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