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 陳海蓉
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委組織部認真學習貫徹中共中央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部署,積極組織赴浙江、上海、江蘇、山東臨沂等地的20個學習調研點進行學習考察,深切地學習感受到考察觀摩地區那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創新求變的進取精神以及靈活務實的工作作風。
思想決定思維,思路決定出路。浙江的一條基本經驗,就是始終堅持以思想的解放和觀念的更新,來破解基層黨建工作面臨的新問題。沒有思想的解放,就不會有工作的改革創新。安吉縣余村深挖“兩山理論”發源地優勢,探索以“兩山引領,黨建核心,共商共建,三治同行”為基本內涵的新時代鄉村治理的成功經驗,多年來零上訪、零訴訟、零事故、零刑案、村“兩委”干部零違紀。淳安縣下姜村打造“下姜,夢開始的地方”旅游品牌,探索“公司+農戶”模式,通過人口股、現金股和資源股三種入股方式,成立“下姜實業發展有限公司”,村民每人每年可獲500 元人口分紅;每戶村民以1 萬元入股,年底獲500-3000 元的現金分紅;每戶還可通過閑置房屋和土地征用入股,年底再獲資源分紅,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
基層黨建工作的主體是黨員,服務對象是人民群眾。基層黨建工作只有貼近基層、服務群眾,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和旺盛生命力,才能被群眾所理解、所接受。上海普陀區、長征鎮、張江鎮等把以人為本、為民服務的理念融入到基層組織建設的全過程,力爭做到黨建工作的每一條措施都能為群眾解決具體問題,每一項成果都能讓群眾真切感受到實惠和好處,化虛為實,變“軟任務”為“硬指標”,以基層黨建工作實際成效取信于民。比如,張江鎮圍繞“鑄魂紅色陣地樂享百姓客廳”愿景,設置黨建、政務、文化、生活、科創五大板塊,遵循“應入盡入,不入為例外”原則,在原有437 項“基礎版”服務事項基礎上,探索創新設置“張江巡回法庭、科創仲裁庭、張江仲裁庭”三庭合一、養老一體化、境外人員、安監、市場監管等特色服務24 項,實現了服務在社區集成、需求在社區辦理、矛盾在社區解決。
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項長期任務,不是哪一級黨組織的事,也不是哪一個部門的事,必須有效整合各種資源,形成工作合力。只有切實摒棄“基層黨建只是組織部門的工作”的傳統觀念,跳出“就基層黨建抓基層黨建”的狹隘思維,樹立大黨建觀念和“一盤棋”思想,積極運用一切有效方法,開發、整合、利用各種資源,才能形成上下聯動、多方配合、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比如,山東省沂南縣朱家林田園綜合體成立黨群工作委員會,凝聚黨委、群團、部門各方力量,以山東唯一的國家級田園綜合體建設試點為契機,爭取中央省市專項資金2.1 億元,通過“政府+企業”的市場化運作方式,建立政府(鄉建平臺公司)、農民、合作社、企業(創客)四方利益聯結機制,規劃農業產業區、生活居住區、文化景觀區、休閑聚集區、綜合服務區等大功能區,目前已初具規模。
緊密聯系黨中央決策部署來開展黨的建設,這是我們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積累的一條基本經驗,也是黨的建設的一條基本規律。在各個歷史階段,基層黨建工作始終是為改革發展服務的。推動基層黨建創新發展,必須在大局中找準定位,使之更加貼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構建黨的建設與經濟建設、社會建設互促共進的融合機制,真正把黨的組織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源,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組織活力轉化為發展活力。比如,常熟市龍騰特鋼有限公司秉承“跟黨一起創業、跟黨一起奮斗、跟黨一起圓夢”的理念,提煉“紅色熔爐鋼鐵堡壘”黨建工作法,聚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對應設置煉鐵、耐磨球、PC 鋼棒、軋鋼、汽鍛等6 個黨支部,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力,立起了“特鋼行業”的中國標桿。
學習的目的是應用,考察的作用是借鑒和提高。茌平區委組織部在外出學習調研考察之后,也有針對性地制定了自己的工作措施,比如:制定《茌平區基層黨建示范創建標準》,通過頂層引領、達標創建方式,著力增強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在城市黨建方面,出臺《黨建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示范社區創建細則》《黨建示范街區創建實施方案》《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迭代升級計劃》等文件,以標準化、規范化引領城市基層治理現代化。在農村黨建方面,招引知名規劃設計公司,高標準制定《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規劃》,將項目建設與項目運營統籌謀劃,推動示范區從硬件設施投入向產生綜合收益轉變。在兩新黨建方面,組織部牽頭,成立了以工信、交通、發改、市場監管等行業部門為主,各鄉鎮(街道)屬地管理為輔的工作專班,協同推進兩新黨組織從有形覆蓋向有效覆蓋轉變。
除此,茌平區委組織部還實施備案管理,推動農村干部專業化職業化,加強新村后備人才培養,成立青年人才黨支部,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下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以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為契機,整合農業、鄉村振興、水利、交通、住建等部門政策資金,形成財政投入為主,黨費適當補貼,第一書記和工作隊幫扶、共建單位支持等渠道為補充的經費投入保障機制,解決“無錢辦事”問題。同時,探索引入第三方運營團隊,以政府獎補資金為杠桿,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入,以商業化運作推動產業發展、集體增收、農村致富;聚焦“多元融合”,下沉部門執法力量,整合市場主體、社會力量全部向社區和網格集結,實現“一網通辦”,由“吹哨報到”向“接訴即辦”到“未訴先辦”深化延伸;聚焦人文關懷,推動兩新黨建生活化人性化,探索將企業管理引入小區治理,打造小區自治新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