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左鳴 常遠
新一輪科技革命使新的就業形態悄然出現。以互聯網為載體的新就業形態,既能拓展大學生就業思路和就業方式,也可打破傳統職業發展模式,為大學生帶來新的發展機會。鑒于此,高職院校可在培育藝術類學生時,加強對其就業能力的關注,基于新就業形態突破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不足,利用階段性培育著重培育學生的復合能力,促進學生加強職業規劃。并利用現代化技術加強學生動態數據收集能力,以此增強藝術類學生的就業能力。
新就業形態下,高職院校藝術類學生的就業方向和就業面得以拓展,高職院校應基于這些變化,強化對藝術類學生培育重點的把握,積極完善藝術類學生的基礎技能。從多角度入手,強化頂層設計。構建人才培養框架,在提升人才培養系統性和科學性的基礎上,增強人才培育的前瞻性,并以高職院校藝術類學生特征為出發點,強化對其就業能力的針對性培育。首先,優化授課體制,基于藝術類學生就業能力強化教學設計,尊重不同層次的學生展開針對性的培育。例如,針對藝術類學生展開授課時,對其藝術技能關注較多,而對社會學、心理學等方面的重視和關注不夠,可以加強對這些方面的重視和關注。而在基于新就業形態培育藝術類學生就業能力時,可借助探討式、情景式教育模式,構建虛擬化生活場景,強化對學生基礎技能的培育,并適當將社會學與心理學內容融入其中。此外,為完善學生的知識架構,可引導學生選修不同課程,也可在課程設計中增強藝術類課程的創造性,基于學生就業能力進行課程開發,鼓勵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理論知識。其次,鼓勵藝術類學生在學習藝術類課程時,借助思考以及觀察,加強知識儲備。例如,高職院校可引導藝術類學生在參與社會實踐中,近距離接觸工作崗位,并在校內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創新創業競賽,引導成功就業或創業的校友回校開展講座;充分利用VR 技術模擬職場的場景,使藝術類學生切實感受職場的環境。最后,高職院校可適當借助產教融合,聘請擁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兼職教師,對藝術類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規劃展開全方位指導,更好地服務于藝術類學生,促進其在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后明確就業規劃,提升就業能力。
新就業形態下,高職院校需打破傳統就業教育模式,促進藝術類學生加強對就業的全方位認識。鑒于此,可促進學習者與企業展開充分溝通與互動。高職院校藝術類學生可借助互動,了解個人感興趣的職業或行業,通過實訓、實習積累經驗,提升就業能力。高職院校要充分認識提升藝術類學生就業能力的重要性,在人才培育過程中,以藝術類學生的個人職業導向展開針對性培養,打破傳統灌輸式教育模式,借助真實的情景展示,促進學生了解新就業形態。首先,強化對藝術類學生職業能力的全方位了解,借助多元測試,促進藝術類學生提前了解個人的職業傾向,促進學生基于個人性格特點選擇合適的職業,并有針對性地對不同層次學生展開系統性培育。其次,高職院校需在促進藝術類專業學生個性化發展時,以校內社團為載體,為藝術類學生提供更多發展機會。為此,高職院校需加強對相關社團活動的支持,要鼓勵藝術類學生組織相關社團開展豐富的活動。這樣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展示平臺,也可促進其借助社團交流提升交往能力。定期舉辦藝術類活動,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和創新意識,為學生未來就業奠定良好基礎。最后,應借助互聯網,促進學生全方位了解新就業形態。在此過程中,既要明確價值導向,也要借助師生互動,促進學生強化對藝術類行業的正確認識。同時,應學會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學習或職業生涯中的挫折,增強學生的抗壓能力。
高職院校要培養復合型人才。要堅持以學生的本專業技能為原點,并選擇與本專業密切相關的其他專業技能,增強專業技能的適應面,強化其專業的適應性,幫助學生從相關技能中汲取營養。新就業形態下,在強化人才培育、強化對藝術類專業學生的系統培養時,既要促進其強化職業生涯規劃,也應增加其實訓、實習的機會,鼓勵其在社會實踐中強化對碎片化知識的掌握,完善知識架構。這樣才能在引導學生加強職業規劃中,增強就業能力。可以打破傳統的實習模式,強化對學生就業能力的系統培養。可借助校內教學與校外實訓的有機聯合,促進理論知識和實踐教育相融合。例如,在實訓和實習的過程中可融入啟發機制,提前設置學生實訓、實習的目標,促進學生在實訓與實習的過程中自主踐行所學的理論知識,在完成實踐任務后深入思考如何借助已有技能更好地工作,增強職業適應力。利用實踐活動加強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育,促進其優化職業生涯規劃。高職院校可引導藝術類專業學生基于實踐情況和行業發展趨勢,構建長期與短期的職業規劃;針對不同層次學生,展開不同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促進學生更好地思考制定職業規劃并不斷進行完善。
為增強藝術類學生就業潛力、職業能力,高職院校可在新就業形態下構建系統性追蹤平臺,加強對學習者的了解和認知,循序漸進地培養其職業能力。例如,高職院校可基于藝術類學生實踐過程展開系統性追蹤,加強職業引導,發揮學生的創新性,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就業觀與擇業觀。首先,可將校外實訓與實習作為職業預演,向學生展示職業交往中的情景。可借助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加強對學生實習狀態的監測,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進行指導。同時,可適當借助追蹤平臺,了解不同企業對學生的意見與建議,基于反饋情況了解學生可能存在的問題,優化校內培養方案。其次,在測驗學生職業能力時,引導其加強對自身優勢以及劣勢和職業價值觀的認識,促進學生形成樂觀向上的心態。可在評價學生職業能力時,基于藝術類學生的學習特點,促進其認識工作特質,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促進其在校外實踐過程中形成具備個人特征的職業名片,以增強其就業能力。最后,促進學生在實訓、實習階段拓展交際網。新就業形態下,拓展學生的交際面,鼓勵其參與社會實踐,能增強藝術類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溝通能力,也能強化對學生的針對性培養。例如,可針對藝術類專業學生適當開設語言表達方法等課程,利用選修課程和專業課程的有機融合,著重培育藝術類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
總之,高職院校在培育藝術類學生的過程中,要強化對新就業形態的全方位研究,在透徹理解新就業形態時,強化對學生的科學引導,展開精準化精細化的教育,在適當增加學生實踐機會時,促進其理解新就業形態。要不斷提升高職院校就業服務能力,更好地為藝術類學生就業服務,不斷提升藝術類學生就業能力,拓寬其就業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