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麗婧
創新創業是指基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品牌創新、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管理創新、組織創新、市場創新、渠道創新等方面的某一點或幾點創新而進行的創業活動。創新是創新創業的特質,創業是創新創業的目標。創新創業教育是推動和深化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同時也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人才支撐。國家科技進步與發展要依靠科研成果的轉化,學術創業是指科研人員將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商業成果,通過創業的方式將其應用到市場中去。學術創業視角下的創新創業教育從根本上講就是一種科技創新教育的推動,是突出創新意識、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對實現科技成果轉化以及建設創新型國家有重要作用。
現階段,高等教育以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培養的課程為主,高校專業化創新創業師資不足,產學研協同推進創新創業教育機制尚未完善,專業知識的商業價值和市場風險的課程內容較少,大學生缺乏對于創業的了解。學術創新創業教育的動力機制是以培育新時代人才目標為導向,將大學生內生動力與外部環境驅動力有機結合,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教育新模式。
內生動力培養包含能力培養和意識培養兩個方面。“雙創”教育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同時,樹立創新創業思想,對學生的學術創新能力進行培育,讓學生在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對學科領域有深刻的理解和洞察,具備探索新領域、新思路、新方法,提出新觀點、新理論、新技術的能力。
外部驅動機制包括制度保障、組織保障和資源投入。制度保障通過政策和環境兩個維度保障和支持創業項目持續高效發展。組織保障關鍵在于教育培養團隊及理念的構建,高校科研人員、思政人員及企業家共同組成學術創新創業教育團隊,為學生提供智力支持。將資源投入用于產學研轉化和建立孵化基地等,為學術創新創業項目提供物質支持。通過多方共同努力并相互作用,構建學術創新創業教育機制。
開展學術創新創業教育旨在系統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使這些能力內化為學生的基本素質,并形成學生自發性的內生動力機制。
學習能力到學術能力的轉化。培養大學生的綜合能力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標,而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以培養大學生實踐創業能力為主,通過實踐創新,為大學生日后的工作打好基礎。這就需要不斷開拓思維,與時俱進,對現有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進行創新,以適合時代的需要。為此,應更加注重創新思維、結構性思維以及專業技能訓練等能力培養。這種轉變不僅僅是關于理論上的轉變,更是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提高。高校作為創新人才培養的基地,應發揮在學科上學術創新的優勢,為學生提供多元化的科學研究鼓勵政策以及教學科研幫助,通過導師在學術上的專業指導與思政教師在觀念上的引導,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
被動求穩向主動求變的轉化。創新創業意識是創業者在創業初期主動觀察外界事物、產生創業思維的心理活動的核心表現。它源于創業者自身的生理動機和心理動機,是對所見、所聞、所知和所了解的客觀事物的集中反映。當代大學生需要培養創新創業意識,發現身邊的創業機會。學術創新創業教育的重點在于通過教育的熏陶,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創新創業。可以通過開設“雙創”課程來實現,邀請企業家到校講授創業故事,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通過思政教師分享成功案例中的價值觀和思想意識,潛在地影響學生。此外,通過舉辦學術分享會、創業比賽等活動,也能夠有效地激發個體的創新性和積極性。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建立聯絡機制,加強學生的溝通和交際能力。此外,還需要構建激勵機制,幫助創業者樹立創業信心,激發他們的潛在動力。
以政策保障教育目標的實現。政策是推動創新創業發展的先導力量,政府和高校可以出臺鼓勵大學生從事科技創新和科技創業的相關政策。政府發揮主導作用,以政策保障為依托,作為外生力推動創新創業平穩發展。可以支持高校教師和學生將他們的優秀項目進駐科技園,并提供知識產權申請幫助等其他政策支持,鼓勵建立和發展新型企業,包括科研開發、實用新型設計和其他管理創新。政府作為橋梁和紐帶,可以促進高校和企業之間的合作,與高校和企業聯合主辦以創業為主題的活動,可以向參與創業的企業提供一些政策指導,提高企業的參與熱情。為了促進大學生創業項目的順利開展,可以為其提供相對應的企業,提高創業的成功率。在高校政策支持層面上,除了目前已有的大學生科研立項和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的支持外,還可以允許學生充分利用學校的科研設備從事科學研究。學校可以增加學術資源的投入和開放程度,支持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以組織保障學術人才的培養。在學術創新創業教育過程中,學校提供了高水平專家、科研專家、思政教師及實驗場地等,企業提供了良好的實踐環境、實踐專家等,這些資源的調動由專業的組織機構進行分配,才能使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涉及的組織部門包括高校的教學院系和科技處等,企業的生產、研發以及政府科技部門等。然而,由于多個部門協同合作的過程中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因此也面臨著很多挑戰。在實踐的過程中,很多合作的形成是由于校企雙方促進而開展的,可以構建面向學術創業的新型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組織和引導相關組織提供科技成果轉化等服務,引進更多創新人才和科研專家參與學術創業,促進學生在創新創業中全面發展,適應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同時,還可以提高高校的教育質量。利用專家的影響力開展實質性、高水平的創業活動,以此吸引優質投資資源,提升創新創業教育的水平。在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上,做好溝通協調工作,及時發布學術創業成果以及科技資訊,提高創新創業效率,推進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學術創新創業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但是這些方面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而系統的過程。因此,為了培養具備創新意識的大學生,需要進行長期的教育引導和思想浸潤。學術創新創業教育的重點在于“教育”。為此,需要對教育機制進行理論完善與實踐探索,將創新創業的內容融入學術教育過程中,以理論指導創新,以實踐促成創業,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和創新創業理念,從而在思想和意識上為學生奠定一定的基礎。創業教育環境對學生的實踐創業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有了良好的教育環境,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業激情,提高創業的質量。而創業環境的改善需要多方協同合作,要增強政校企的全面合作,共同建立學術創新創業教育機制,為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