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超
(杭州科技職業技術學院,浙江 杭州 310012)
農村高職畢業生是指以生源戶籍為農村戶口的身份參加高考并被高職院校錄取的學生,農村戶籍不是以生活所在的地區來劃分的,而是以參加高考時戶口所在地為主,生源地并不會隨著戶籍的改變而改變[1]。
返鄉創業是指返回家鄉所在的縣域特別是農村地區,利用自身的能力和家鄉現有的資源從事創業活動,甚至是帶領家鄉人民發家致富,創造出更大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2]。
繼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后,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大決策部署。2023年初,黨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指出,必須堅持不懈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3]。
在當前鄉村人才流失嚴重,農村高職畢業生城市就業難加劇與國家大力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多重社會背景下,凸顯了積極推動農村高職畢業生返鄉創業的現實需要,他們的返鄉創業將有助于解決鄉村振興高質量人才缺乏的問題,也有助于解決自身的就業問題,他們的返鄉創業將會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也會在一定程度上為農村地區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
農村高職畢業生返鄉創業是一項需要各方參與提供綜合社會服務的系統性工作,創業者普遍認為政府、高職院校、風險投資機構對大學生自主創業有重要影響。以下是受訪者對政府、高職院校、風險投資機構等外部創業支持機構等支持的需求情況。
(1)政府支持:受訪大學生創業者對政府的需求主要表現在提供創業擔保貸款、稅費減免、技能培訓、場租優惠、注冊手續簡化等,其中,需求最迫切的是政府增加創業擔保貸款的覆蓋面和額度,從訪談的情況來看,農村高職畢業生創業項目啟動階段由于缺乏信用保證而難以通過信用機制從外部籌措所需的大量資金,往往需要政府提供創業擔保貸款,尤其是創業失敗的受訪者,都提到因為資金短缺導致了創業失敗。
(2)高職院校支持:受訪大學生創業者對所在院校提供的資金資助、創業導師指導以及創業實踐訓練的需求是最迫切的。受訪者對學校已提供的各種幫助積極評價較多,受訪大學生創業者求學的院校都普遍開設了以理論講授為主的創業通識課,以實踐分享、案例分析、模擬創業和創業能力培養為輔的創業實訓課。但是,創業指導教師缺乏創業經歷,課程內容與實際的創業實踐需求相距較遠,大部分受訪大學生創業者認為實戰訓練的課程使自己受益最多,部分受訪者認為大學期間創業社團對自己選擇創業之路影響很大。
(3)風險投資機構支持:對于風險投資機構,受訪創業者對其提供合作資源的需求最大,然后是提供專業指導和對接其他資金方。
創業政策是農村高職畢業生創業的重要外部條件,自2015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同志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雙創”發展戰略后,中央、省、市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如2017年國務院印發的《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2019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關于進一步推動返鄉入鄉創業工作的意見》、2015年浙江省政府印發了《浙江省人民政府關于支持大眾創業促進就業的意見》(浙政發[2015]21號)、2023年杭州市政府印發了《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高質量就業工作的意見》等。優惠政策主要從場租優惠、注冊手續簡化、創業擔保貸款、技能培訓和稅費減免等方面給予一系列創業幫扶優惠,但現有的大學生創業扶持政策較為粗略,無法針對創業企業不同階段的需求進行差異化的支持,如對于創業初期的企業而言,創業者除了資金需求外,更希望多參加一些政府組織的創業訓練營或者講座;對于已步入正軌的創業企業來講,創業者更希望政府提供一些法律、稅務、政策享受方面和融資擔保方面的專業指導;對于創業失敗而言,創業者更希望政府建立一些創業失敗補償機制,減輕創業失敗帶來的經濟壓力。農村高職畢業生創業企業大都是個體工商戶或小型微利企業,創業項目以電商、種植業和養殖業居多,這類項目盈利周期長,回報慢,起步階段難以獲得銀行和風險投資,如政府的創業擔保貸款前置條件設置較高,額度又有限制,必然使得返鄉創業的資金幫扶政策覆蓋面就比較狹窄。政府應適度擴大創業投融資支持力度,嘗試采取政府+市場的雙重模式設計制度,滿足高職畢業生返鄉創業的融資需求。
高職院校是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高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地方,同時,培養適應時代需要的創業型人才也是時代賦予高職院校的重要職責和使命。
(1)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課程內容需要進一步豐富,實踐形式需要進一步深化。浙江省高職院校從2010年后陸續創建創業學院,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目前,已逐步扭轉了以理論講授為主的教學形式,實踐分享和案例分析已成為最受重視的教育形式,但是,仍然存在創業課程脫離實踐的問題,實踐教育內容需要不斷優化。例如,提供參觀企業的機會、舉辦成功創業者的經驗分享會,訓練撰寫商業計劃書、創業模擬、創業實習、實訓等可以提高創業者創業技能的實踐內容。此外,創業是一項高風險的活動,失敗在所難免。因此,加強對返鄉創業農村畢業生的挫折心理教育也顯得十分必要。目前,高職院校關于大學生創業挫折心理教育重視還不夠,尤其對于農村高職畢業生而言,創業失敗不僅會導致經濟損失,而且會失去繼續創業的心理動力,如不能正確對待創業失敗,有可能失去成功創業的機會。
(2)高職院校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有待加強,指導效果有待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從事創新創業教育的老師以就業指導、創業指導的老師為主,他們缺乏創新創業的實際經驗,校外聘請的兼職創業導師,雖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但缺乏豐富的教育教學經驗,導致學生的接受度下降。
從農村高職畢業生創業者訪談的情況來看,杭州市屬高職院校創業氛圍有所改善,但是,創業者的消極評價依然較多,自己的創業行動被身邊的親人朋友抱怨,創業失敗會給自己造成比較大的心理壓力,農村高職畢業生返鄉創業尚未建立容錯機制,說明全社會在創業氛圍的營造方面仍需加大投入,需要通過各種措施改善整個社會的創業氛圍,鼓勵更多的畢業生加入創新創業的隊伍中來,對創業失敗的畢業生給予更多的寬容和理解。
除了繼續完善現有的促進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外,為解決農村籍高職畢業生對政府創業擔保貸款的需求,地方政府應繼續擴大創業投融資支持力度,單純依靠財政貼息等傳統手段是行不通的,尤其在當下經濟處于新常態階段,對于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農村投資項目,要積極吸引社會投資,制定一些吸引社會投資的辦法、程序、規定,要積極鼓勵農村籍高職畢業生回鄉創業,這既為農村建設開辟了資金來源,也為社會資本提供了投資渠道,實現互利共惠的“雙贏”目標。
4.2.1 構建結構完整、層次合理的一體化創業課程
從創業教育對創業意愿的影響曲線可以得出,高校創業支持對大學生創業意愿的影響呈現出逐漸遞增的“J”形曲線趨勢,創業教育支持需要全方位、持續性地推進,而不能淺嘗輒止、半途而廢。在這一過程中,高校創業教育要有所規劃,使之形成結構合理的教育層次,完成有機系統的構建。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不能局限在高年級、畢業班,應做好前期的創業教育鋪墊,從低年級抓起,加強創業教育通識教育,構建一體化創業課程體系,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曲線后端的強烈提升創業意愿的影響作用。
4.2.2 構建創新創業共享資源教育平臺
目前,浙江省高職院校普遍建立了創業學院或創業園區,大都采用模擬孵化模式支持在校生創新創業活動,但是各個院校的資源稟賦不盡相同,應建立校際間、校企間、校地間合作創新創業俱樂部,建立創新創業資源共享機制,設立大學生創業種子基金等支持初創期的創業團隊,給創業初期的農籍高職生配備創業指導教師,增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同時,多舉辦校內、校際間、校地間的創新創業大賽,鼓勵學生參加市級、省級、全國的創新創業大賽,讓農村高職畢業生在創業大賽中,熟悉創業程序,儲備創業知識,積累創業經驗,高職院校的創業孵化基金對優秀的參賽項目進行股權形式的投資,并定期對投資項目進行評估,優勝劣汰,對項目進行創業催化,使有創業意愿的農村高職畢業生得到政策的支持和創業園區的各項幫助,包括專家的培訓和指導、免費提供的辦公場所、公共文秘、財會、人事服務、項目咨詢輔導、評估和管理服務、證照辦理、優惠政策落實、推薦申報和市場營銷服務等。
4.2.3 建設一支專兼結合的創新創業的師資隊伍
培養高職院校師資隊伍是高職院校提高創業指導效果的不二選擇。加強師資建設是提高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質量的前提,當前,我國高職院校創新創業師資人才緊缺,建立專家型教師、校外導師與校內教師的交流平臺,相互借鑒,共同規劃,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激發他們的創業熱情,轉變擇業觀,樹立正確的就業觀。
(1)專職教師隊伍:通過教師發展中心等專業機構構建從教師入職培訓到中期提升培訓直至成為專家型教師的全程培訓指導??梢酝ㄟ^聘請專家、創業者和優秀的企業經營者等來對教師進行定期的理論,實踐培訓;同時可以選派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增加他們實踐經驗。
(2)兼職教師隊伍:要聘請有創業經歷的社會名家、優秀校友擔任兼職創新創業導師,承擔一定授課任務,開設講座和創業實務指導,邀請校內教學能手或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參與課堂,指導兼職教師的教學方法,彌補兼職創業導師教學能力的不足。
(3)注重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目前的創業現實,很多高職畢業生依托自己的專業進行創業,因此高職院校的創業教育實施過程要注重“點面結合”,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設計既具有普適性又不乏專業特性的創業教育課程,將專業教育與創業教育融合,鼓勵專業教師在專業教學中融入對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根據專業的差異制定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方案,積極推動教師和學生的科研成果,專利發明等轉化為落地的創業項目,從需求側發力培養“雙創”人才,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創業教育的有效供給。
農村高職生返鄉創業要健康發展,還需要優化農村高職畢業生返鄉創業的外部環境,包括建立健全創業保障機制、社會輿論給予更多的理解和寬容、家庭給予更多的關愛和幫助等。一是政府需要減少農村高職畢業生創業的后顧之憂,積極營造有利于創業的良好氛圍,通過組織優秀企業家和政策宣講團,組織“全國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創意大賽”等活動,增強農籍高職生創業意識,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的能力,助力大學生創新創業;二是家庭對農村高職生返鄉創業要保持支持的態度,改變傳統的“就業觀念”。父母、親戚朋友的關愛和幫助是創業最好的催化劑,對于經濟狀況良好的家庭,家庭可以在創業資金上給予一定的支持,對于經濟狀況較差的家庭,應給予精神上的鼓勵,尤其是當高職畢業生創業受挫時,展現出關愛和寬容,對他們燃起奮斗激情是非常有幫助的。三是加強社會關系和支援。在政府、學校、企業及其他社會組織等多方參與的基礎上,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項目、資金、技術、宣傳等方面提供支持與幫助。比如當地媒體加強對大學生返鄉創業的優惠政策和成功案例的宣傳,基層政府加大對高職畢業生的創業資金扶持力度,當地農民以更全面、更包容的心態接納高職畢業生返鄉創業等。
農村高職畢業生要充分認識鄉村振興的光明前景,不斷提高返鄉創業所具備的知識與技能,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牢牢把握鄉村振興的歷史發展機遇,立足長遠,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和鄉村振興的實踐之中,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有機統一。在校期間結合專業優勢,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豐富知識結構,培養返鄉創業動力,通過當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學校招生就業指導中心、媒體等途徑,自覺了解國家相關創業政策、關心家鄉發展狀況、積極參與各類創新創業大賽,提升自身創業能力,把握創業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