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 慶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自黨的十九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國”的理念以來,推進了全國各地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建設的進程,“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但在鄉村法治建設的進程中,法律服務的力量還比較薄弱。因此,高校可以發揮學科、人才、資源等方面的優勢,積極主動開展公益性的法律服務,為法治鄉村建設貢獻智慧和力量。
高校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擔負著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的職責,還肩負著為社會提供法律服務的重要任務。因此,高校要重視自身優勢,積極主動面向鄉村開展公益法律服務。
高校從事法學專業的教師基本是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知識淵博,且有著較高的法學科研水平,絕大部分教師通過了司法考試,擁有律師職業執業資格,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
共產黨領導下的高校,思想上必須堅持按期進行思想政治學習,教學上重視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的研究和實踐。因此,高校在開展法律服務過程中一定能堅持正確的政治站位,自覺做到“兩個維護”,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
高校開展法律服務主要力量是法學教師,教書育人是個良心活。高校法學教師所提供的法律服務,與律師事務所相比,更容易被農民信任。
高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都要求教師搜集整理更新法學案例資源。高校教師可以借助于法學會等專業團體,交流教學科研經驗,充實案例資源庫。
202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法》第十七條規定:“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可以組織從事法學教育、研究工作的人員和法學專業學生作為法律援助志愿者,在司法行政部門指導下,為當事人提供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等法律援助。”
司法部和中央文明辦2021年12月31日印發的《法律援助志愿者管理辦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司法行政和教育部門應當共同鼓勵和支持高等院校師生提供法律援助志愿服務,可以將在校師生參與法律援助志愿服務的情況,作為教師業績評價的參考,探索將法律援助志愿服務納入學生實習、實訓和實踐課程。”
高校要在鄉村開展法律服務,就要先了解為鄉村提供法律服務的力量有哪些,他們開展法律服務內容是什么。通過實地調查發現,司法所、律師事務所和法律顧問是鄉村法律服務的主要力量。
按照《關于加快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的要求,司法所負責統籌人民調解、法治宣傳、法律咨詢等,這些法律服務都是免費的。按照司法部2009年印發的《關于加強司法所規范化建設的意見》的規定,司法所應當配備3名以上的工作人員。以河北省某縣為例,大部分司法所工作人員都不滿3人,不少司法所只有1名,非法學專業的占比50%左右。由于辦公經費緊張,加上工作任務繁重,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業務無法正常培訓。以上這些因素制約了司法所開展法律服務的形式和內容,法治宣傳主要靠標語上墻、農村廣播、車載擴音器流動宣傳,人民調解和法律咨詢主要是被動開展,無法做到主動出擊,提前預防。
律師事務所提供的法律服務比較全面,包括但不限于法律顧問,法律咨詢,申請取保候審,代理參加民事、行政、刑事、經濟案件的訴訟或辯護,代理參加調解和仲裁,代理參加信訪,代寫法律文書等。截至2022年6月,全國共有律師60.5萬人,律師事務所3.7萬余家。律師事務所主要集中在市區,面向鄉村的服務比較少。其形式除了在駐地接待客戶之外,還通過電話、網絡平臺等開展法律咨詢,利用自媒體平臺做普法宣傳和案例宣講,參加法律援助,接受政府、企業或村委會的聘請擔任法律顧問等。律師事務所提供的法律服務雖然專業水平很高,但收費也較貴。
2020年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發布的《關于加強法治鄉村建設的意見》要求每個村配備1名村法律顧問。以河北省為例,2352個鄉鎮、52043個村全部配備了法律顧問,基本實現全覆蓋。全省15875名村居法律顧問中,律師有5203名。這些法律顧問在參與人民調解,開展法治宣傳,為鄉村治理提供法律意見、法律咨詢、辯護代理、法律援助,減少法律費用支出方面做出了一些貢獻。但在一些邊遠貧困鄉村,法律顧問在崗在位情況不理想,服務質量不高。
根據鄉村法律服務現狀調查,可以分析出目前鄉村法律服務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鄉政府、“三農”和鄉鎮企業等主體想不花錢或者少花錢就能獲得質量高的法律服務,而司法所無法保證服務的質量,律師事務所花費太高,法律顧問不到位等方面。
按照規定,司法所的主要職責是普法宣傳、法治教育、人民調解、開展刑滿釋放人員的過渡性安置和幫教、社區矯正、戒毒宣傳、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除此之外還負責指導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基層法律服務所、鄉鎮和村的法律顧問工作。由此可見,司法所任務繁重。另外,司法所人員少,業務水平低也限制了司法所提供法律服務的質量。
本來律師高昂的代理費用就讓鄉村居民望而卻步,又有個別律師為追求經濟利益,惡意阻撓扶貧項目實施,站在了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的對立面,存在著政治站位不高、大局觀意識不強的嚴重問題。一些律師調詞架訟,利益熏心,甚至誘導當事人用錢疏通關系。還有一些律師夸大自己的業務水平,進行虛假宣傳,作虛假承諾。這些律師嚴重影響了整個行業的信譽,丟失了政府和人民的信任,造成了極壞的影響。
首先,鄉村的法律顧問力量不足。以河北省為例,平均3.27個村莊才有1名法律顧問,且平均10個村才有1名律師。而且這些法律顧問都是兼職,對于收入微薄的鄉村法律顧問難以投入較多精力;其次,法律顧問分布不均衡。以河北省某縣為例,將近90%的律師都在市區或縣城開展業務,偏遠鄉鎮的法律顧問甚至由司法所工作人員擔任;最后,經費沒有保障。各級政府都沒有出臺鄉鎮和村級法律顧問的工作經費保障文件,主要是通過司法行政機關指派和法律服務從業人員自愿參加,工作經費全靠鄉鎮和村委會自籌。經費標準不高,缺乏保障,因此有些法律顧問工作熱情不高。
為了健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促進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的建設,提高鄉村治理水平和提升鄉村治理能力,為新型農民下鄉創業凈化社會環境,凡是開設法學專業的高校,都應做好法律服務方案,針對現階段鄉村法律服務中存在的問題,積極主動地開展法律服務。
高校應向當地司法廳申請成立公益性質的法律援助中心或法律服務中心,并與學校駐地的司法局、司法所、律師事務所等部門合作,努力把法律服務(援助)中心打造成專業水平高、服務意識強的法律服務(援助)平臺和法學專業實踐教學基地。
法律服務(援助)中心應由校領導牽頭,教務處、人事處、財務處等部門參與,法學院(法律系)為主體。校領導負責協調各方關系;教務處負責修訂人才培養方案,聘請校外律師或司法局專業人員作為法律服務(援助)實踐老師,制定教師參加法律服務(援助)(如法律咨詢、代擬法律文書、案件代理等)折合成的課時量標準,學生參加法律服務(援助)折合成的實習實踐環節學分等;人事處負責修訂教師教學工作量考核辦法,把教師參加法律服務(援助)的情況作為考核內容;財務處負責法律服務(援助)中心運行中所產生的各種費用的預算和報銷等事宜;法律服務(援助)中心,應當掛靠在法學院(法律系)名下,法學院(法律系)作為具體落實部門,應該負責法律服務(援助)志愿者的招募,設定志愿者招募標準,除了法學專業的教師或研究人員,原則上法律服務(援助)志愿者應該是通過司法考試的學生,至少是大三大四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
高校應當制定《法律服務(援助)中心實施辦法》,對本校的法律服務(援助)中心的公益性質,法律服務人員的組成,法律服務的原則,法律服務的對象、范圍、內容、形式、程序等進行規定。
對于報名參加法律服務(援助)學生,要進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質、專業成績、實踐能力等方面的考察,考察通過的同學,還要跟報名的教師,參加培訓,內容包括法律知識、各類業務、基本禮儀、真實案例等。培訓可以請有法律援助經驗的教師或邀請司法局工作人員、律師事務所律師等業內專業人才進行。培訓合格的教師和學生,發放法律服務(援助)中心工作證。
法學院應做好教師和學生參加法律服務(援助)的過程記錄,并對服務質量進行跟蹤。所有的法律服務(援助)案例都應形成文字材料,每年匯總成冊。對于服務質量合格的,要上報到教務處,教務處審核之后要計入該學年教師教學工作量和學生實習實踐環節學分。
法律服務(援助)中心的值班人員,應當享受行政坐班待遇;教師按照法律服務(援助)的項目和次數,計算教學工作量,享受課時津貼;教師和學生在服務中產生的差旅費,按照學校標準報銷;聘請的校外專家按職務或職稱享受對應的校外人員培訓講課費;其他辦公經費,從學校實習實踐專項經費中列支。
4.7.1 以鄉村振興工作隊為紐帶,設立“法律服務工作站”
公辦高校基本上都有派駐的鄉村振興工作隊,因此,可以在鄉村振興工作隊駐地加掛“法律服務工作站”牌子,為工作隊所在的鄉村提供上門服務。
4.7.2 開設法律服務(援助)微信公眾號
據實地調查,農民兄弟們能夠比較熟練地使用微信的視頻、語音、文字、圖片、文件傳輸等交流形式,微信這些功能能夠較好地支持法律服務(援助)。因此,高校利用微信公眾號,開展法律服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為了彌補鄉村法律服務人員的力量少、水平低的現狀,本文設計了高校設立公益法律服務(援助)中心,助力法治鄉村建設的方案。之前有一些高校已經設立了法律服務(援助)中心,并將其作為法學專業的實踐教學基地。但在國家將鄉村振興放在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的形勢下,高校應該將更多地關注鄉村社會需要什么樣的法律服務,而不是集中在城市這些法律資源相對集中的地方。鄉村振興更需要高校這樣法學專業水平高、服務力量強的公益性法律服務力量。高校積極開展法律服務,不僅能發揮社會服務的重要職能,還能豐富法學案例庫,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教學和實踐相互促進,法學教學和科研也能更接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