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敏,蔡永平,李文亮,郭 鑫,張耀文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農牧和科技局,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1600)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經濟的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基本成為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這些新型經營主體包括家庭農場、合作社、企業等,它們具有較強的科技意識和創新能力,能更好地適應市場需求和生產方式的變化。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推動力量,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是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有效途徑。通過多元化的農技推廣,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實現產業興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和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通過構建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引領、多元化的農技推廣體系,實現技術進村入戶,服務到田到戶;引導農民科學務農,合理施肥用藥等,提升農業生產水平,提高農產品品質和品牌效應。基層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的構建可以有效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提高其生產經營水平,進一步實現農業現代化[1]。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為市場的主體,其創新動力來自市場壓力和自身發展需求,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通過開展多元化的農技服務模式改革試點工作,促進基層農技人員轉變服務理念、改進服務方式、提高業務水平和服務質量;加強基層農技人員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溝通交流合作機制建設,增強其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和信心。應通過開展多元化的農技推廣模式研究,探索適合不同類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多元化服務方式方法,提高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各類涉農科研單位與企業的緊密聯系和合作,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在以市場為導向的機制下,通過建立多元化的基層農技推廣服務組織體系,能夠有效激發各類創新要素活力,提升農村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基層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是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載體,其構建可以加強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提高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和生產效率提升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新型農村經營主體是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通過多元化的服務方式可以有效提升農民的獲得感,從而進一步激發廣大農戶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隨著消費者對優質農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不斷增強,傳統的單一化種植模式無法滿足需求,因此,需建立多形式的新型多元化的服務模式來提供更優質的農產品和更便捷高效的服務。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通過多元化的技術手段來降低生產風險和減少生產成本也是保障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有效方式之一。當前,“小農戶”與“大市場”的矛盾日益凸顯,如何發揮好他們的作用,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而多元化的推廣體系可以有效提升他們的技能水平,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同時,也可以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為農村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需要加強農技推廣機構的信息化建設,以實現農業科技信息的共享和交流,提高服務效率。因此,推進農業農村信息化進程迫在眉睫,應加快建立以“互聯網+”為技術支撐的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平臺,推進智慧鄉村建設因此加快。要加快推進智慧農業的發展,讓農民足不出戶就能掌握各種生產技能和最新技術信息。在農村地區建立農業科技云平臺和智慧農業示范點等,實現“互聯網+”現代農業的發展目標;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對農業生產過程進行實時監測與動態管理;利用物聯網技術將生產中的各個環節連接起來形成智能化的生產體系。農技推廣機構可以通過建立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方式,為廣大農民提供信息咨詢服務,推廣現代農業技術[2]。還可以利用互聯網平臺進行農產品銷售。在農村地區廣泛普及現代信息技術,促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轉變。
在基層多元化農技推廣中,要加強農技推廣服務模式創新,以適應新時代下廣大農民的新需求。要積極探索“互聯網+農技推廣”,通過“互聯網+農技推廣”模式,為農民提供優質種苗和技術指導。通過微信小程序,發布各類農作物品種、種植時間及價格等信息。同時,利用抖音等平臺進行直播互動,向農戶傳授相關種植、養殖技術知識。如鼓勵引導涉牧企業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帶動當地農牧民共同致富;支持種糧大戶、“菜籃子”工程種植戶采用訂單合同制等形式,發展訂單式種植。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公司+家庭農場”“公司+種植大戶”“公司(合作社)+養殖戶”等多種模式,引導各類主體積極參與。相關政府部門還要進一步加強農技推廣政策支持,對在基層一線開展農技推廣工作的人員,按照實際服務時間給予補貼。對從事農作物病蟲害防治、動物疫病防控等生物防治工作的專業戶,按實際作業面積進行補貼。鼓勵和支持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參與糧食生產,通過“訂單收購+保護價敞開收儲”等方式,提高農民種糧收益。對基層農技人員實行“縣管鄉用”和鄉鎮聘用制度,落實崗位補貼、生活補貼等政策;加大對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農業科技服務、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支持。在土地經營權流轉過程中,積極探索“先租后轉”,允許符合條件的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土地經營權流轉入市[3]。支持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采取“訂單生產”等方式與農戶簽訂產銷合同,幫助解決產品銷售難題。
要加強基層農技推廣工作的宣傳和培訓,要積極組織基層農技人員,利用多種形式,廣泛開展新型經營主體、種養大戶等新型職業農民的培訓。通過集中培訓與現場指導相結合的形式,重點對新型經營主體負責人進行種植養殖技術、病蟲害防控知識以及農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的技能培訓;同時,針對種養戶的生產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提供技術指導和幫扶措施[4]。要結合當地具體實際,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通過舉辦培訓班、現場會等方式,對種植戶進行技術指導。培訓的內容可以包括種植、養殖、農產品加工等方面,也可以是針對特定地區的特色農業課程。以報紙、雜志、宣傳冊、海報等為載體,加大對農村新技術、實用技術、新品種、新農藥、新肥料等方面的宣傳力度,讓農民了解掌握最新的各種農業實用技術和知識。要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等媒體進行經常性宣傳。要結合實際,針對不同季節、不同作物制定不同的技術措施,做到因地因時制宜,有針對性開展各種技術培訓和指導工作。要組織專家深入田間地頭為群眾講解農業實用技術和致富信息,讓廣大農戶掌握更多的生產知識和技術技能,不斷提高他們的科學種養水平。通過舉辦各類技術培訓班、田間地頭現場指導等方式,對農民進行種植技術培訓[5]。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背景下,構建基層多元化農技推廣體系,能更好地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需求,提高農技推廣服務質量和效率。加強政府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與社會力量的合作,有助于提高農技推廣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緩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面臨的技術瓶頸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