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揚帆,劉中軒,陳奕陽,馮睦晴
(南京審計大學,江蘇 南京 211815)
人工智能是研究、開發用于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目前,針對人工智能與就業的研究結論頗多。惠煒、姜偉利用交叉熵無偏賦權法測度2007-2018 年間中國省級就業質量水平,實證人工智能有利于提升就業質量[1]。張洪忠等人揭示了ChatGPT 的技術邏輯以及技術局限性[2-4]。蒲清平、向往研究ChatGPT 的變革(生產方式、科研范式、教育形式、生活方式)以及風險(法律風險、思想風險、社會風險)[5]。孫文遠、劉于山利用2013-2020 年我國A 股上市公司制造業企業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后發現人工智能對制造業員工有顯著替代效應、增加工資水平[6]。荊林波、楊征宇在教育、傳媒、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分析其消極、積極影響[7]。孔微巍、譚婷婷認為人工智能對我國就業影響是多維度、復雜的[8]。魏巍基于Acemoglu 和Restrepo 的任務模型分析創新效應和替代效應的聯系區別[9]。楊柳等人從大學生就業現狀入手分析積極、消極兩方面的影響[10]。
可見,現有文獻主要研究的是人工智能與大學生就業的關系或者ChatGPT 與就業的關系,鮮少有將人工智能、ChatGPT、大學生就業聯系到一起的。本文將上述領域結合,以基于深度學習的生成模型——ChatGPT 為例分析人工智能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2016 年3 月,人工智能寫入“十三五”規劃綱要;2017 年6 月,人工智能進一步上升為國家戰略,“人工智能”被首次寫入全國政府工作報告。政策支持下,人工智能在我國遍地開花。因其效率高,成本低的絕對優勢,不少企業引進人工智能機器代替人工勞動力。由此帶來的影響是:我國勞動力2013 年至2015 年連續增長的趨勢被打斷,于2016 年出現下跌,由2015年的80091 萬人減少至2016 年的79282 萬人,且2016年后的連續三年我國勞動力仍呈現下降趨勢。從就業結構上來看,我國第一、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不斷下降,第三產業人員增長,且在2017 年前后出現較大差異。
由數據可知,人工智能發展的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壓力變大,競爭愈發激烈。但與此同時,2018 年4 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旨在進一步完善中國高校人工智能學科體系,推動人工智能一級學科建設,提升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培養能力;2019 年,全國首批人工智能專業開設。這些都為大學生抓住時代發展機遇、在科技的浪潮中把握住熱門技術注入動力,也為大學生就業增加了競爭力,帶來了新的機遇。
目前來看,人工智能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有利有弊,絕非一面之詞。從人工智能這個層面來講,它包含的領域廣泛、應用頗多。而作為人工智能成果代表之一,語言模型ChatGPT 近期引發了廣泛關注。基于此,本文將以ChatGPT 為例,分析人工智能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
ChatGPT(gpt-3.5-turbo)模型的底層架構采用了Transformer 模型,這是一種基于自注意力機制的深度學習模型。Transformer 模型在自然語言處理任務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它能夠處理長距離依賴關系并捕捉文本中的上下文信息。該架構依賴自注意力機制使得模型能夠在編碼和解碼過程中同時考慮整個輸入文本序列的上下文信息。
在訓練過程中,gpt-3.5-turbo 模型使用了一種稱為無監督學習的方法。它在大規模的互聯網文本數據上進行預訓練,從而學習出一般的語言表示。然后,根據特定的任務或提示進行微調,使得模型能夠在特定領域或任務上表現更好。模型的預訓練階段則使用掩碼語言模型任務和下一句預測任務預測被遮蓋的詞語并判斷文本連續性。
gpt-3.5-turbo 模型的訓練依賴于大規模的計算資源和分布式計算技術,以處理海量的文本數據。這種訓練方式使得模型能夠學習到普遍的語言規律和知識,從而在回答問題、生成文本等任務上展現出強大的表現能力。用戶可以通過簡單地將問題、陳述或不完整的句子作為輸入,與gpt-3.5-turbo 進行交互。模型將根據輸入的上下文生成相應的回復。用戶還可以通過改變輸入的方式、調整問題的精確度或添加更多的上下文,來影響模型生成的回復。
雖然ChatGPT 能夠生成類似于人類的文本并進行對話,但是其基礎模型不具備自我意識、意識或類似人類的真正理解能力;它的回答基于在訓練過程中從大量數據中學習的模式和關聯,可能受到訓練數據的偏見和限制;它可能受到問題的引導或提示的影響,生成具有偏見或不準確的答案。此外,模型對于大量數字或具體細節的處理相對困難,并且在涉及延遲結構或邏輯推理的問題上可能表現較弱。因此,在使用模型的回復時,用戶仍然需要謹慎評估和驗證所提供的信息,建議進行批判性思考,自行驗證信息。
總結而言,gpt-3.5-turbo模型采用了Transformer的底層架構,使用無監督學習的方式進行預訓練,然后通過微調適應特定任務。用戶可以通過輸入文本與模型進行交互,獲得相應的回復。
然而,在使用模型生成的回復時,用戶仍然需要了解它的局限性并對結果進行評估。
OpenAI 研究人員根據人員職業與GPT 能力的對應程度來進行評估,結果表明,ChatGPT 和使用該程序構建的未來應用可能影響美國大約19%的工作崗位,幫助他們完成至少50%的工作任務。對于約80%的美國人來說,他們至少10%的工作任務會受到AI 大模型的影響。這些數據同樣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工智能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下面我們將結合人工智能的產生背景及ChatGPT 工作原理,從消極影響和積極影響兩個層面分析。
當探討人工智能這一話題時,不少人對其崛起感到恐懼與警覺,而作為當今熱門的人工智能模型,ChatGPT 由于其“人化”式的表達以及深度學習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這種擔憂。通過以人工智能為基礎綜合分析ChatGPT 的自身屬性、產生效應,我們總結歸納出其對大學生就業的幾點消極影響。
4.1.1 ChatGPT 自身存在明顯的缺陷和局限性,需要不斷優化學習
經過了大規模文本數據的預訓練,ChatGPT 雖然能夠高效處理語言并生成文本,但不具備自我意識或真正的理解能力——無法體驗人類一般的喜怒哀樂、會“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沒有道德觀念、對尖端性的專業知識的掌握有限、難以處理圖像音頻等非文本信息……例如:讓ChatGPT 編造一篇“徐州發生火災”的新聞,它會迅速給出一段尤為可信的虛假消息,精確到時間、人數、具體細節,甚至能在文章最后進行升華。面對一些道德問題(如電車難題),它沒有倫理觀念,也難以判斷善惡,會不帶恥感地干壞事,比如侵犯版權或知識產權、利用大數據等技術侵害他人隱私……雖然針對這些缺陷,ChatGPT 還在不斷地完善改進,但這距離成為一個完美的聊天機器人依然任重而道遠。
對于成長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的大學生而言,只能將ChatGPT 作為參考性的輔助工具,如果缺乏自我判斷能力,一味相信ChatGPT,可能在就業、工作過程中造成原則性錯誤,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甚至危害社會安全。
4.1.2 以ChatGPT 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會對預就業的大學生產生替代效應
其替代優勢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其生理方面的優勢,就如同電影《機械公敵》中的臺詞:“機器不會像人類一樣忘掉什么,不會感到累,也不會嫉妒,但最重要的是,不會死亡。”ChatGPT 可以不間斷地運行,在曝曬、嚴寒等不適合人類的嚴酷環境也不會疲勞,ChatGPT 的壽命在理論上也可以無限延長。二是其日益壯大的功能優勢,經過不斷的訓練與迭代,ChatGPT 已經擁有了遠超人腦的運行速度、超高的精確度、持續學習能力等。
人工智能與自動化技術對勞動力的替代效應一直是一個難解的現實問題,而ChatGPT 的出現無疑將加劇這一趨勢。過去的人工智能替代的大部分是無需高度智力的流程性工作,但如今,ChatGPT 專業性、創意性、靈活性及交互性的特點使得更多的腦力勞動者面臨被替代的風險,這也意味著更多相關專業的大學生更加難以就業,具體到數據分析、算法編程、市場營銷、法律、金融分析等領域。新的人工智能模型已經能夠執行更有挑戰性的任務,更多“鐵飯碗”的職位也將被ChatGPT 輕易取代。對于初出茅廬、專業不過硬的大學生而言,這無疑是一種降維打擊。
4.1.3 大學生們對ChatGPT 的過度依賴將降低其綜合素養,從而間接影響就業質量
若大學生完全依賴ChatGPT,他們將缺乏必要的發現、篩選和解決問題的能力。ChatGPT 幾乎包攬了數據收集、整理、分析等工作,而這些必要過程其實有助于學生獨立思考;長此以往,大學生的創造性和創新性必定會受影響。另外,ChatGPT 的強大功能可能造成更多的抄襲、作弊亂象。“任何人都無法區分我自己寫的部分和有人工智能輔助的部分”,英國BBC 曾報道過卡迪夫大學的學生使用ChatGPT 輔助撰寫論文,甚至因此獲得一等成績。目前,由于ChatGPT 的技術邊界還十分模糊,且存在諸多難點無法解決,如無法杜絕學生使用類似的智能AI 工具、在監管方面將花費過多精力、教育機構需要定期更新禁止條例,以與技術迭代步伐一致……所以完全禁止其在學校內的使用非常困難。
濫用、抄襲現象層出不窮,將大大削弱學生的學習和思維能力,損害他們的學術道德和職業操守。長此以往,一些學生的綜合素質難以提高,在市場上缺乏就業競爭力,就業質量也必定降低。
被稱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人工智能也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經濟發展。人工智能具備人類所不能比擬的優勢和特點。作為人工智能中的一種,ChatGPT在創造各種效益時仍然具有巨大生機和活力。
4.2.1 創造效應——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和崗位
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是一把雙刃劍,是替代效應與創造效應的統一與抗衡。基于ChatGPT在回答問題、生成文本等任務上展現出的強大表現能力,有一定模板的語言類、數字類職業最先受人工智能替代效應影響,如客服、數據分析師、金融分析師等。但值得慶幸的是,對于具有創意性、人際交往性的非固化職業,則難以被取代,例如畫家、音樂家、老師、業務拓展人員。
作為一個擁有語言理解和文本生成能力并擁有大量語料庫訓練模型的人工智能技術,ChatGPT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ChatGPT 能夠帶來顯著的創造效應,在代替一些職業和工作的同時創造了更多的崗位和就業機會,如AI 訓練師、數據標注員、策劃師及顧問等,從而擴寬了大學生就業的選擇。咨詢公司Gartner 認為:從2020 年開始,人工智能創造就業數量將會超過造成失業的數量,人工智能會在“殺死”180 萬個工作機會的同時,創造230 萬個新的工作機會。ChatGPT 在國內掀起的浪潮將助力中國人工智能的發展,大學生們如果能緊跟時事,抓住這新一輪產業發展機遇,定能在未來就業市場上發揮無窮潛能。
4.2.2 提高就業質量——人機協作,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勞動者報酬
從效率的角度來看,人工智能作為輔助人類的工具,能幫助勞動者更有效率地減少工作時間、完成工作。在提高了社會生產效率的同時也拉高就業質量、改善結業結構。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基于自然語言處理的通用人機對話系統,ChatGPT 想要脫離人而發揮其價值就目前而言是不可能的。在當代,大部分企業發展運營中都需要人員之間的高度配合與充分協調、人機的高度協同才能夠保證企業的正常發展,難以存在能完全獨立工作的人工智能。相比于被替代的部分職業和工作,這更像是當前人機協同時代下的新陳代謝,提高生產效率的同時又提高了就業質量。
ChatGPT 將在所有行業和領域前大展身手,成為人類工作的得力助手,這將直接影響到律師、撰稿人、記者、程序員等職業。以撰稿人為例,ChatGPT 能夠通過自身的深度學習提出大量有創造性的句子、標語和號召性用語,同時結合設計的標語、消息或文字游戲,刺激撰稿人的靈感,創作出好的作品。IFR 在其立場文件中表達了對人工智能完全樂觀的態度。他們認為,機器人代替的是工作活動,但不是工作本身。自動化為人類提供了從事更高技能、更高質量和更高報酬的工作的機會。
ChatGPT 正在重塑世界,其應用已經涉及各個領域。作為當代大學生,要緊跟時代潮流,利用好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機遇,提升自我素養與專業能力,充當好ChatGPT 與人類的橋梁,這將有助于改善未來的就業質量,提高就業報酬,在瞬息萬變的社會中開辟出新天地。
4.2.3 升級技能需求——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增強就業競爭力
雖然前文中提到大學生對ChatGPT 的過度依賴可能會導致缺乏創造性和創新性、損害學術道德和職業操守等問題,但以批判性思維合理地使用則能幫助大學生在學習、思考、創新方面有長足的進步。基于在訓練過程中以大量數據學習的模式和關聯,ChatGPT 可以回答各種知識性問題,為大學生獲得更廣泛的知識背景和參考資料,豐富學習內容。另外,在與ChatGPT交互過程中,訓練模型的局限性和偏差使得大學生需要理解和評估ChatGPT 的回答,這有助于大學生掌握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問題。同時,通過與ChatGPT的交互,大學生可以改變固化思維方式,激發大學生在創新領域的想象力。人工智能的發展使得很多傳統行業對技術和數據分析能力的需求增加,大學生通過學習人工智能相關的知識技能,可以提升核心競爭力,滿足相關崗位需求。
評估人工智能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時,積極和消極的因素都需要考慮,但很多學者對包括ChatGPT 等模型在內的人工智能持比較樂觀的態度。ChatGPT 讓人們感到“未來已來”,既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從當前大發展趨勢來看,人工智能在重塑資源配置結構、促使人才結構調整:
1.其對工作崗位的創造效應能夠超過替代效應,且新創造的工作崗位往往會有巨大的價值空間,如果能夠及時把握機遇、發揮價值,那么很有可能抓住人工智能這一時代紅利。
2.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反而能減少替代效應。以ChatGPT 為例,其缺陷(不具備自我意識、“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反而導致這類自然語言處理工具難以獨立工作,人們需要將其作為參考性的輔助工具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就業質量。
3.在一定范圍內對ChatGPT 等相關模型的應用加以限制,會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帶來更突出的積極影響。AI 工具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可以為大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和發展環境。
人工智能的快速崛起是時代發展的潮流。
1.從國家角度看,要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縱深全面發展,促進人工智能與服務業等現代產業深度融合,提高各產業競爭力與輻射力,形成“人工智能+”發展合力,催生新的就業機會,鼓勵大學生抓住時代機遇,投入到建設人工智能的產業發展中。
2.從學校角度看,要增加設置人工智能相關專業的教學,加強相關專業課與基礎課的聯系性,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引進人工智能專業的人才,開設人工智能相關課程,讓其傳授相關科學知識,從而提高人工智能專業高等職業教育質量。學校在注重專業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注重提高大學生專業實操性,培養復合型人才,從而提高服務業就業質量。
3.從大學生角度看,大學生要緊跟國內發展情形,了解就業形勢,調整就業觀念,積極響應時代發展需要,樹立科學的就業觀,不限于在自身專業對口的領域選擇就業,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在社會生活發展中的機遇與挑戰,從中找到適合自身的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