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仕忠
表揚是一種常見的教育方法。恰當的表揚會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起到正強化作用。但是,表揚也有負面效應:學生容易把表揚視同進步,手段變成目的。
在班會課上,我問了學生兩個問題:你喜歡什么樣的表揚?你不喜歡什么樣的表揚?翻閱整理學生的答案后,大致可以梳理出4 個關鍵性問題。
“我喜歡鼓勵性的表揚,發自內心、語氣自然、感情真摯,認可我的努力與進步。”
“我不喜歡跟他人比較而來的表揚,不喜歡任何事都要扯到學習上去,夸獎完之后還要添一些‘別驕傲’等字詞,很掃興,與其說‘別……’,不如說‘要……’,一說‘別……’就讓人心里很難受,搞得我好像必須怎么樣似的。”
恰當的表揚是一種積極的教育策略,它以肯定和關注的形式對個體成長產生深遠影響。教師應當給予學生積極關注,用心去理解他們,關注他們的長遠發展,而不僅僅著眼于即時的規訓效果。真誠、坦率的表揚讓學生從自己做過的事情中享受快樂,獲取面對新情況、新挑戰的能量。教師鼓勵學生的維度不應局限現有的知識和能力,也應當著眼于表揚他們的創造性,允許他們發表不同的觀點和看法。對于教師來說,需要從心底接受學生提出的不同觀點和意見。當我們由衷地認可學生,尊重學生,我們的視角就會發生轉變,從而看到學生多層次多方面的亮點,這時,我們自然而然地知道如何真誠、具體地去表達贊美之情。
表揚和獎勵若使用不當,會讓學生將教師的期望視為一種控制手段。在《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中,作者認為表揚他人的目的往往是為了操縱那些地位相對較低的人,其中并沒有多少感謝和尊敬的成分。在教育過程中,如果學生的表現符合教師的期待,就會受到表揚;反之,則會受到批評。這種做法會給學生一種被操控的感覺,他們覺得自己被迫按照教師的期望去行動,而忽視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和喜好。有些學生甚至會為了獲得教師的表揚而故意討好,這并不能真正激勵他們發揚自己的優點。他們可能會認為自己的行為是別人有權隨時評價和定性的,特別是當教師在表揚的同時還會給學生安排新的任務或提高要求。面對這種控制,有一些學生的本能反應是反抗,而不是認同與感激。因此,教師不能簡單地以為表揚可以讓被表揚者重復我們所認可的行為,一旦被學生識破這種意圖(盡管可能是無意的),那我們的表揚就會適得其反,產生負效應。
“我喜歡發自內心,真心、耐心的表揚,家長和老師能認真對待,肯定我的努力,而不是看他們的心情。”
“我不喜歡陰陽怪氣和不耐煩的語氣。比如我做了一個東西,去給家長看,家長看都不看一眼,邊玩手機邊說‘厲害厲害’。”
表揚,是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重要手段,教師應避免對結果的單一和籠統評價,而應更多關注過程和細節。帶有真摯感情和細節的表揚才能夠使學生獲得真正的鼓勵。細節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真正投入了時間和感情,從而讓這份表揚褪去了刻意和偽善,更能感染學生。教師可以多使用描述性的語言,如“我注意到今天你主動加練了幾組跳繩”。教師也可以采用感謝性的語言,通常以“非常感謝”開頭,比如:“非常感謝你今天早上給教室門前的迎春花澆水。”教師還可以使用授權性的語言,例如:“我相信你這次會做得更好,因為上次運動會開幕式表演的成功離不開你的付出。”無論哪種表達,都應當結合學生平時的表現,讓表揚更真實,更有說服力。
“你真棒!”和“你真厲害!”這些隨意的表揚用語,看似在贊美學生,但因為缺乏具體的關注,往往無法真正起到激勵學生的作用。為了給予學生更有意義的表揚,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努力過程。教師應該通過了解學生的思考過程來引導學生,例如:“告訴我你是如何做出那道題的?”或“你選擇了一條獨特的思路來得到那個答案。”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思考自己的努力過程,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另一方面,當學生未達到預期目標,但教師仍然隨意夸贊,這會給學生一種敷衍的感覺。敷衍的表揚,對聽到的人來說是一種不尊重,可能會激起被表揚人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師應避免形式化的表揚,要真誠地關注學生的努力和進步,給予客觀的反饋和建設性的建議。
“我更喜歡老師對我能力的認可,我很享受這種認可式的表揚,而我更享受老師私下給我的一些建議和指導。”
“我不是特別喜歡老師在公共場合鼓勵或表揚我,每次我都特別尷尬,如果獨自一人站上講臺,還要拍照發家長群里就更難受了,光想想就很焦慮。”

萬瑋 攝
針對不同學生給出不同形式的表揚也很重要。研究表明,年幼的學生往往更喜歡公開的表揚,而青少年則更傾向于安靜的、私下的認可。因此,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和性格特點,選擇合適的表揚方式。例如,對于小學生,教師可以當眾表揚他們的努力和成就,這會讓他們感到自豪并增強自信心。而對于初中生和高中生,教師可以采用更多元的表揚方式,可以在教室里張貼學生的優秀作品或者為他們頒發小獎品,讓他們感到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認可。同時,教師應該注意與獎勵相結合的表揚方式。一封手寫的書信、賦予特殊意義的圖案,或者幾人組隊去打球,都可以成為正面行為的激勵力量。這些個性化的獎勵方式可以讓學生感到被關注和重視,同時也能鼓勵他們在未來繼續努力和進步。
值得注意的是,公開的表揚暗含著比較。比較式的表揚并不適用所有學生,可能會讓有些孩子產生自卑感或者抵觸情緒,不利于他們的成長和發展。對于一些集體活動,教師可以采取籠統、公開的表揚方式,例如,“你們的值日做得很好”“你們的誦讀非常有感染力”等,可以讓參與集體活動的每個人都感到被關注和認可,同時也有助于培養他們的自信和自尊心。教師應該認真思考自己的表揚行為,不要為了表揚而表揚,而應該真正關注學生的表現和成長。只有恰當的表揚才能夠真正激勵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幫助他們茁壯成長。
“對于青少年的我來說,表揚需要的是合適和合理。當我失敗或無法堅持時,一味地鼓勵與表揚起不到任何作用,能給我啟迪的表揚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表揚。”
“我不喜歡因為一點小事就表揚,或者表揚內容過于幼稚。我會做很多事,其實我可以做得更好,我就怕有人說我這也會那也會,拜托,這不是我們應該做到的嗎?”
表揚學生時,應該注重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事而異。我們對學生的要求應與學生的年齡相匹配。如一個初中生具備什么樣的習慣或者品質值得我們去贊揚、去鼓勵,并讓他堅持。我想表揚、鼓勵某人是說明學生此時此刻比之前做得更好,表揚他的進步與努力。如果毫無緣由地鼓勵和夸獎,或許在學生心里就埋下了一顆虛榮的種子:我很好,我很棒。一個無須努力就獲得認可的假象。他可能會一直浮于表面,不會獲得真正的提升。因此,在表揚之前,我們需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情況,將表揚方式與每個學生的個體特點相結合,這樣才能收到預期效果。盡管大部分教師在表揚時注意到了一些共性,但針對性的表揚仍然是必要的。如果我們能從心底欣賞和喜愛學生,那么在不同的表揚中,我們就能真正與學生進行思想和情感交流,使表揚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取得真正的教育效果。
過度表揚會讓孩子“贊美成癮”,影響他們對自我的認知和判斷,或者對負面評價極其敏感,從而產生人格發展障礙。因此,我們應該恰當地定位表揚,尊重每個孩子的個體差異。從表揚的初衷出發,我們應該捫心自問:表揚是為了什么?是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還是僅僅為了管理便利?當學生接受表揚時,他們也接受了我們對他們的評價。教師的表揚為學生提供了明確的方向指引,是在一定目標下充滿價值導向的規范過程。同時,表揚也能促進師生交流,是一個充滿人文關懷的情感互動過程。在實踐中,表揚也為全體學生提供了一個可以參照的標準,使他們的學習有了可以借鑒的對象。因此,當教師表揚學生時,可以考慮制訂一個清單來幫助自己保持正確的方向。在每節課之前,可以設定一個基本目標,明確想要表揚的學生的數量以及希望他們在哪方面有進步。教師甚至可以創建一個圖表來跟蹤表揚過的學生,這樣就能確保他們在各個方面都有所發展。需要注意的是,隨意的、夸張的贊揚可能會事與愿違。
教育家托德·芬利曾說,如果表揚是有策略地、連貫地進行的,那么它就是“用語言激勵學生最有效的方式”。總的來說,我們應該盡量讓表揚有分寸并具有針對性,避免使用過于夸張或空洞的贊揚語言,而是采用更具體、溫和、過程導向的表揚方式來幫助被表揚者認識到自己的進步。表揚的最終目的是育人,是鼓勵學生形成健全人格,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