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仕堅 硯韻堂端硯行
端硯產自廣東省肇慶市,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硯是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之一,而今已從實用品變為珍藏品。從漢唐到現代,制硯工匠對端硯的制作費盡心血,歷盡艱辛。端硯的制作考驗的是制硯工匠的技術。從采石到選料制璞,再到雕刻,都對制硯工匠有較高的要求。采石需要進行選址,而且必須要人工開采,對制硯工匠的經驗和體力的要求較高,開采難度大。選料制璞則要求制硯工匠會“相石”,能分辨硯石好壞,需去除不好的部分,并分成不同形狀的硯石。雕刻十分考驗制硯工匠的刀法,其通過深淺來劃分空間,即通過深雕表現層次,淺雕表現線與面之美。硯石制作的成功與否,很大一部分原因取決于雕刻。制硯工匠各使其法,制作出一方方形制各異的端硯。以下是對端硯制作過程的介紹。
一方端硯的制作確實是非常不容易的,從采石開始,就需要制硯工匠進行人工開采,開采的勞動強度非常大,對于制硯工匠來說是非常辛苦的工作。采石是制作端硯的基礎,也是端硯制作過程中特別重要的一個環節,因為石材的品質決定了能否創作出優品、精品。有經驗的采石老師傅可以很準確地判斷硯石的走向,只有順著石脈開采,才能開采出完美的硯石。開采后需要進行挑選,將優劣石分開,將硯石按優劣劃分等級,或者把有瑕疵的部分去掉,裁切成不同形狀的硯石。
選擇好硯石后,將一塊硯石中最好的部分留作硯堂使用,這就要求制硯工匠具備“火眼金睛”,“火眼金睛”的練成也是日復一日的制硯經驗的積累。選擇優良的硯石后,接下來進行下一步工作——設計。設計是制作端硯作品的基礎,這一步非常關鍵,不僅要求制硯工匠具備深厚的文學功底、文化修養,還要有很好的美學基礎,這樣才能設計出好的構圖和布局。端硯作品設計講究“因石而制、隨形而為”,就是根據端硯石材的天然特性進行設計,形狀有方形、圓形等,規格可大可小,主題可山水,可人物或動物,也可植物,不拘一格。
設計完成之后就是雕刻,這是端硯成型的關鍵,要求刀工爐火純青,在一方硯石上用刻刀作畫,雕刻題材豐富,有山水、人物、動物、植物、建筑、文字等,雕刻手法有深雕、淺雕、浮雕、透雕,還有線刻,要求每一刀都精準,力求完美刻畫。雕刻完成之后需要打磨硯石以去除鑿口和雕刻的痕跡,然后需要上墨,使硯的色調統一,最后根據需要配上尺寸、形狀相符的木盒或錦盒,這樣一方端硯才算是完成了所有工序。
端硯是文房四寶中硯石類的佼佼者,從古代多用毛筆寫字到現代逐漸少用毛筆寫字,使得端硯的磨墨功能逐漸被人們所忽視,端硯也從實用品向收藏品方向發展。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涌現出大量的文學作品,端硯作為文人墨客使用的文房用具,其以實用為主,形制較為簡單。到了宋代,歷史文化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肇慶出產的硯石逐漸出名,為文人墨客所熟知,同時對端硯的觀賞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個時期的端硯不僅滿足了文人墨客的使用需求,還出現了精美的雕飾,成為文人墨客書房中的實用藝術品,并向珍藏品的方向發展,進而推動了端硯藝術的發展。明清時期是端硯發展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創造出了許多硯形硯式,端硯也開始作為禮物贈送友人。這個時期對端硯藝術層面的追求主要體現在設計和雕刻工序上,對雕刻題材的選擇也體現出了其向藝術方面發展的跡象。
端硯的雕刻題材豐富多彩、數不勝數。例如,將山、水等自然景觀刻畫在端硯上,不僅表現出“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情感,也是創作者返璞歸真的自然流露,體現了創作者感性的一面,反映了古人對自然山水的熱愛。人物題材主要雕刻一些著名的人物,如政治家、詩人、文人等,主要是歌頌其在該領域做出的杰出貢獻,這類端硯一般用于收藏。動物題材豐富,原因是自然界中存在著許多性情各異的動物,通過刻畫不同動物的神態、動作,增添了端硯的生機,體現了其靈動的藝術美感。而不同的動物有著不一樣的形態特征,所以象征寓意也不同,如連年有余、富貴有余等,都是“魚”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吉祥寓意,魚的形象是傳統工藝中經久不衰的題材,經常被運用在端硯雕刻中。植物題材方面,可將不同花卉、草木雕刻在端硯上,展現出一幅幅生機勃勃的畫面,如梅蘭竹菊四君子,象征文人的氣節;又如桃代表長壽,具有美好寓意,常被雕刻在端硯上。花鳥提籃的硯形有百花盛開、前程似錦的美好寓意,雕刻在端硯上賞心悅目。建筑題材多以亭臺樓閣等人文景觀的形式出現在端硯上,搭配山水等自然景觀,或表達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或表現隱居田園的休閑鄉村生活景象。一些著名的詩句、經文、名言警句等也可作為雕刻題材,其可以增添端硯的文化韻味。神話故事也可作為雕刻題材刻畫于硯石上,神話故事通常體現了人們的信仰,如夸父追日、大禹治水、女媧補天等家喻戶曉的故事,筆者就常用于端硯雕刻中。

《江南秋月硯》 莫仕堅/作
從漢唐到現代,制硯工匠從未停止過對端硯藝術的探索。作為一名端硯制作者,筆者也不斷地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文學藝術的借鑒,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提高端硯作品的藝術價值。可以說,一方端硯為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添上了一筆濃厚的色彩。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端硯制作技藝也需要與時俱進。對端硯制作技藝的傳承需要國家、地方以及社區多加宣傳,加強硬件設施建設,制定人才培養機制等。端硯優質的硯石(老坑、坑仔、麻子坑)主要出產于肇慶羚羊峽爛柯山一帶,部分綠端出產于北嶺山脈小湘一帶,宋坑出產于今北嶺山公園一帶,白端出產于七星巖一帶。端硯的發展與傳承需要擴大對端硯的宣傳,如與全國各地的文旅項目合作,舉辦端硯文化藝術展,以便人們了解端硯的制作技藝、歷史由來等。在肇慶的中小學舉辦端硯雕刻活動,讓端硯走進校園,培養學生對端硯的認識,使他們切身體會雕刻端硯的不易,感受端硯的魅力,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進而使學生成為端硯文化的傳播者。還可以通過舉辦端硯雕刻比賽,讓制硯工匠以及端硯愛好者參與其中,大家一起切磋技藝、比拼高下,提高各自的端硯雕刻水平以及審美能力,從而為端硯的不斷發展壯大力量。

《臥龍硯》 莫仕堅/作
端硯產業的發展除了硬件建設要有規模外,相關部門還要制定人才培養機制。一是通過培訓和職稱評定、稱號授予機制等,提升現有從業人員的水平,形成良好的晉升機制;二是把后備人才培養納入學校教育,形成專業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機制;三是通過宣傳推介、市場引導、科技創新,吸引高素質人才涉足端硯產業,讓更多的人了解端硯、喜愛端硯,從而促進端硯產業的多元發展。
端硯石是上天賜給肇慶的珍貴財富,保護與科學開發端硯石資源是端硯產業持續發展的基礎。為此,肇慶市圍繞保護與科學開采端硯石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加大對端硯石的保護力度。20 世紀八九十年代,因端硯石開采基本上以屬地管理為主,致使開采無序。2000 年開始,采取了封坑的措施,有效地保護了端硯石資源。二是對端硯石資源進行了系統普查,基本摸清了端硯石儲量和分布情況,為端硯石資源的管理、保護、開發提供了科學依據。三是加大普法宣傳和執法力度,宣傳法規政策,宣傳保護端硯石資源的重要性,并開展聯合執法,嚴厲打擊非法盜采端硯石資源的行為。四是加強硯坑的保護與旅游開發。2006 年,開采于唐代的老坑遺址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硯坑也開發成了旅游景區,并開放供游客觀賞。
1997 年畢業以后,筆者就開始從事端硯制作,2012 年6 月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硯韻堂端硯行”,創作出不少端硯作品,其中不少作品獲得了不少獎項,得到了業界的認可,并且2020 年筆者榮獲全國文房四寶用品制作職業技能競賽“優秀選手”稱號。獲獎作品如2014 年作品《楓橋夜泊硯》獲得首屆中國名師評選活動金獎,作品《福壽如意》獲得第三屆“中華硯”精品硯臺金獎;2017 年作品《平湖映月》獲得第二屆肇慶市工藝美術成果展金獎;2021 年作品《錦繡河山》獲得廣東省工藝美術精品展“嶺南工匠杯”金獎等;2022 年作品《神龍戲珠》獲得廣東工藝美術“嶺南工匠杯”評選活動金獎等。以下是筆者一些作品的詳細介紹。
作品《龍騰盛世硯》是一方開采自宋坑的端硯,它的石眼晶瑩剔透,石質細膩、滋潤。筆者合理利用合理利用玫瑰紫、天青等硯石,在雕刻技藝方面運用了淺浮雕、鏤空雕等技法。題材選用傳統的云、龍,寓意太平盛世、興旺發達、百姓安居樂業、經濟繁榮昌盛,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品《金蟾戲寶硯》采用麻子坑硯石,花紋細膩且分布均勻,并將其花紋置于端硯的正中,以展示端硯石質之美。最名貴的兩個石眼分布得非常美妙,下面雕一金蟾,這個碧綠的麻子坑石眼像一顆寶石,硯池的上半部分還有一個石眼,也雕一金蟾,靈動自然,寓意財運亨通、大富大貴,還可以辟邪,而且保留了硯池上方的金黃色石皮,這樣可以使端硯作品的硯面色彩豐富,大氣實用。在雕刻方面,筆者運用深雕、鏤空雕、淺雕等雕刻技法,使作品看起來更加富有層次感。作品《樓臺秋色硯》采用坑仔巖硯石,形狀就像一座山,此硯的布局就像中國山水畫的布局,呈現出山下樓臺亭閣、山上秋色漸濃的藝術效果。這方硯石主要是用碩大的硯堂來比喻遠處,就像山水畫中留白的效果,松樹的遒勁以及山的巍峨很好地利用了硯石自身的特點,如石皮體現山的巍峨和秋的色彩等。
綜上所述,端硯制作技術主要包括采石、選料制璞以及雕刻打磨等,體現了對制硯工匠的體力、眼力以及刀工的要求;端硯制作藝術主要體現在題材選擇和文化的賦能上。如今,端硯的制作必須緊跟時代的步伐,必須在端硯制作技藝的傳承和創新方面狠下功夫,并且在端硯制作人才培養方面以及端硯石資源保護方面采取相應的措施,以促進端硯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