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超
(大連臨空建設發展有限公司,遼寧 大連 116113)
大連地處歐亞大陸東岸、東北地區最南端,三面環海,僅北部陸地連接東北腹地,是北方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在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的雙重優勢影響下,大連已形成了五種綜合立體交通運輸方式,如圖1所示。按照《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的要求,加強各類樞紐建設,實現多種運輸方式的協調發展,構建城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將大連市打造成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依托海港和空港,構建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

圖1 大連市及臨空經濟區區位圖
大連臨空經濟區位于大連市西側渤海翼,依山面海,北鄰大連金州灣新機場,東鄰金普新區,西接生態科技創新城,南鄰大連高鐵車站、體育中心、醫療中心,是大連市全域城市化發展戰略中“西拓北進”的重要區域,交通區位優勢明顯。目前,大連市對外聯系的兩條高速公路(沈大高速和丹大高速)在研究區域東側交叉,高鐵大連北站和大連港灣客運站已經投入運營,金州灣新國際機場正在建設中,軌道交通大連地鐵一、二號線途經臨空區南部,大連北站北廣場的綜合客運樞紐即將竣工。公路、鐵路、航運和航空樞紐的建設將顯著提升區域的交通區位優勢,空港、陸港和海港等三港聯動,將臨空經濟區打造為樞紐新城。隨著綜合立體交通的高速發展,需要有與之匹配的優質的城市規劃路網。
根據區域內及周邊的沈海(土羊)高速、渤海路等主要道路的早晚高峰各一小時的出行交通量調查(見表1),初步了解臨空經濟區所在區域道路交通出行特征,為后續把握區域內旅客和貨物的流量流向,以及交通量預測工作提供可靠的基礎數據。

表1 交通量調查表 單位:pcu/h
交通運輸部《道路建設項目交通量評價方法》指出,新建或改建道路的交通量需要包括趨勢交通量(經濟及人口因素引起的)、轉移交通量(從其他交通方式或路線上轉移來的)和誘增交通量。對于新開發建設的園區,轉移交通量并不產生新的交通量,所以在進行區域計算時,只需考慮趨勢交通量和誘增交通量。
項目規劃區域主要以規劃用地開發引發的誘增交通量為主導,所以規劃區域內的誘增交通量是計算基年主要交通量。大連新機場計劃2025 年建成,臨空區起步區作為機場的伴生區域要同步建成,也以2025 年為基年預測未來交通量。本次研究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建設項目交通影響評價技術標準》(CJJ/T141—2010)中規定的有關設施的單位交通吸發比例,按照起步區用地規劃,區域背景流量直接受區域用地規劃的影響,其兩側主要為居住、會展及商業用地,其中以會展中心區域及其配套設施為主。結合片區路網的出行分析,最終得到各條道路研究區域預測基年的高峰小時產生量和高峰小時吸引量,具體見表2。

表2 預測基年高峰小時交通量預測
起步區預測基年高峰小時量為16 285 pcu/h,結合片區實際情況,由高峰小時的交通量預測日平均交通量,可知日平均交通量=高峰小時交通量/ 高峰小時系數[1-2],預測基年全天高峰小時系數按10%,則基年全天誘增的交通量為162 850 pcu/d。
(1)增長率法
根據大連市統計局調查數據[3],大連市每年機動車增長率為7%,大連市機動車的增長符合一般城市機動化發展的S 型曲線。根據北京、上海和發達國家機動化的發展歷程,結合大連市區的機動車保有量情況,經過了十年的快速增長,“十四五”期間機動車增長率有所放緩。結合起步區的實際情況,預計未來起步區內機動車增長率將達到3.5%左右。各特征年全天道路交通流量預測結果見表3。

表3 趨勢交通量預測結果 單位:pcu/d
(2)回歸分析法
經分析,機動車輛數量隨時間成線性趨勢,這里選用一元線性回歸預測法進行預測,模型為:
以2015 年以來的數據為歷史數據,t 為時間變量,經計算,a、b 分別為0.06 和4.81。
(3)最終交通量預測結果
通過以上預測,并結合交通調查結果,得到2025年起步區全天交通量為337 705 pcu/d,2030 年的起步區全天交通量372 074 pcu/d。
臨空區起步區以快速路、主干路為主骨架,次干路為輔助,支路為重要補充,擬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道路交通網絡體系。解決好對外交通與區域內部交通的順暢銜接關系,實現過境交通與區域交通的有效分離;保證主要交通流對道路資源的優先使用;注重區域對外交通聯系及各功能區之間的順暢銜接,提高道路網絡的通達性。
臨空經濟區對外的城市快速交通路網結構是“兩橫五縱”,其中:“兩橫”為規劃1 號路、嶺西路;“五縱”分別為朱棋路、山東路、西線通道(東聯路)、渤海大道及中線通道。陸域與新機場島之間規劃有西線通道和中線通道兩條快速路,實現新機場、臨空區和中心城區的快速交通聯系。區域周邊有沈海、鶴大兩條高速公路和G201、G202 兩條國道,作為大連市與外省市及市域各組團間交通聯系的重要通道。臨空經濟區快速干線道路網規劃如圖2 所示。

圖2 臨空經濟區道路網規劃
本次研究利用Transcad 對起步區道路交通流量結果進行分配,關鍵節點交叉口高峰小時流量見表4。

表4 關鍵節點交叉口高峰小時流量 單位:pcu/h
根據預測交通量對規劃路網進行重新分配,得到2025 年和2030 年路網流量飽和度分析圖(見圖3)。根據路網飽和度圖可得知,無論是2025 年還是2030 年,起步區的道路路網規劃基本能夠滿足交通需求,可為臨空區交通暢通提供強有力的支撐。此外,考慮到會展中心的建設將會吸引大量交通量,為驗證西線通道能否在極端情況下仍滿足交通需求,不致使道路產生擁擠,將2030 年的預測交通量擴大1.5 倍,并使用Transcad 進行交通分配。結果證明了西線通道的可靠性,其有能力承擔驟增的交通量。

圖3 區域路網飽和度分析圖
交通問題產生的本質是交通供給和交通需求的不匹配,因此在路網層面:一方面要做好需求管理,通過交通流管制與誘導優化,均衡路網負荷;另一方面要做到資源合理利用,通過時間上削峰填谷,空間上控密補稀,將供需矛盾壓力均分。明晰各種交通方式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的通行權,在實現通行安全有序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交叉口資源,提高運行效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