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晶晶,陸志永
(1.宿遷高新區人民醫院口腔科,江蘇 宿遷 223800 ;2.宿遷市兒童醫院口腔科,江蘇 宿遷 223800)
乳牙齲齒是指發生在兒童乳牙上的齲病,其是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造成的牙齒硬組織進行性病損[1-2]。乳牙齲齒具有發病時間較早、日后患齲率高以及齲齒腐蝕速度較快等特點。牙齒硬組織在色、形、質方面發生變化,是齲齒的主要臨床表現[3-4]。牙齒齲壞部位在發病初期會出現脫礦,牙釉質呈白堊色,且透明度下降,隨后,病變位置出現黃褐色或棕褐色的色素沉著,隨著無機物脫礦的不斷進行,牙釉質和牙本質會出現疏松和軟化,最終導致牙體缺損,形成齲洞,嚴重的乳牙齲病還會導致牙體結構崩解[5-6]。乳牙深齲是指齲壞已侵入到牙本質深層,齲洞明顯,但未穿髓,患兒會出現激發痛和探痛,不僅對其口腔局部造成危害,還可能對其全身造成不良影響[7]。若治療不及時,還會誘發牙髓炎、牙髓壞死以及根尖周炎等疾病,對患兒的生活學習和生長發育造成較大影響[8]。本研究就活髓切斷術治療乳牙深齲的臨床療效進行探討分析,以期為本病的治療提供參考,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2021 年3 月至2022 年10 月期間在宿遷市兒童醫院進行治療的乳牙深齲患兒85 例作為研究對象,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n=42)和試驗組(n=43)。對照組:男性22 例(52.38%),女性20 例(47.62%),年齡最小5 歲,最大9 歲,平均(7.69±0.31)歲;病程最短6 個月,最長2 年,平均(1.65±0.21)年;試驗組:男性24 例(55.81%),女性19 例(44.19%),年齡最小4 歲,最大9 歲,平均(7.71±0.30)歲;病程最短6 個月,最長3 年,平均(1.72±0.33)年。兩組的性別、年齡、病程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我院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此次研究,且入組患兒家長對本研究均表示知情同意。
病例納入標準:(1)確診乳牙深齲;(2)臨床癥狀符合《WHO 兩種齲病診斷標準的臨床應用研究》中的相關標準;(3)年齡在4 ~9 歲之間;(4)對本研究中采用的治療方式耐受性良好;(5)治療依從性較好;(6)交流能力和溝通能力正常;(7)平素身體健康;(8)簽訂知情同意書。病例排除標準:(1)存在凝血功能障礙;(2)有手術禁忌證;(3)牙齦紅腫;(4)牙齦瘺管;(5)牙體變色;(6)根尖已閉合;(7)患牙出現明顯松動或移位;(8)中途退出本研究。
1.3.1 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間接蓋髓術治療:進行局部麻醉,將患牙的齲壞組織去除,采用低速球鉆去除腐質,再通過挖匙將髓外的腐質清除。去腐質過程中,可將近髓處的軟化牙本質少量保留,避免發生穿髓。隨后進行消毒,使用樟腦酚和丁香油酚對窩洞進行消毒,再用消毒小棉球將窩洞擦干。放置蓋髓劑,將氫氧化鈣制劑放置于近髓的牙本質上,再通過氧化鋅丁香油糊劑對窩洞進行暫封。術后觀察1 ~2 周,如患牙牙髓活力正常,無任何不適,可將大部分暫封劑去除,僅保留1 mm 左右厚度的氧化鋅丁香油粘固劑。采用磷酸鋅粘固劑或玻璃離子粘固劑進行第二層墊底,最后使用復合樹脂或預成冠進行永久填充。
1.3.2 試驗組 給予試驗組活髓切斷術治療:進行局部麻醉,使用3%過氧化氫溶液對患牙的窩洞進行清洗,并去除腐質。將窩洞擦干,用樟腦酚合劑或75% 酒精對窩洞進行消毒,揭髓室頂,窩洞用生理鹽水清洗后隔濕,再用75% 酒精或樟腦酚合劑進行消毒。使用較為鋒利的挖匙將冠髓齊根管口處切斷,將髓室清理干凈,髓室內不保留任何殘余牙髓組織。用蘸有生理鹽水的小棉球將窩洞擦拭干凈后,用3% 的過氧化氫溶液對窩洞進行沖洗,并用消毒棉球擦干,隨后進行壓迫止血。若出血較多,可在根管口牙髓斷面處敷0.1% 腎上腺素液。在牙髓斷面上敷厚度為1 mm 的蓋髓劑,用氧化鋅丁香油糊劑對窩洞進行暫封。術后觀察1 ~2 周,若患兒耐受較好,無不適癥狀,可將大部分暫封劑去除,僅保留深層部分的暫封劑,隨后用硫酸鋅粘固粉墊底,利用復合樹脂或預成冠進行永久填充。
1.4.1 患牙存活率 分別于術后6 個月及術后12 個月對兩組患兒的患牙存活情況進行觀察,計算患牙存活率并進行組間比較。
1.4.2 臨床療效 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療效,療效判定標準參考《治療牙體牙髓疾病的臨床診療評定》,共分為四個等級:治愈、顯效、有效、無效。治愈是指治療后患牙經影像學檢查未發現病理征象,無牙齦紅腫及瘺管,無叩痛和自覺痛,生理松動范圍小于1 mm;顯效是指治療后患牙有暫時性輕度疼痛,牙周膜寬度無增加,但出現牙齦紅腫,生理松動范圍在1 ~2 mm之間,牙根管內鈣化程度、吸收程度在可接受范圍;有效是指治療后牙齦紅腫,患牙出現自發性或短暫性中度疼痛,生理松動范圍在2 ~3 mm 之間;無效是指治療后患牙有自發性及長久性疼痛,疼痛感強烈,牙齦出現瘺管或膿腫,生理松動范圍超過3 mm,或出現病理性早脫落。總有效率=(治愈例數+顯效例數+有效例數)/ 總例數×100%。
1.4.3 臨床治療成功率 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治療成功率,包括X 線片檢查和臨床表現方面的臨床治療成功率。X 線片檢查顯示患牙無根內外吸收,恒牙胚硬骨板完好,且根管分歧處和根尖無病變,則判定在X 線片檢查方面治療成功;患兒主訴無不適感,患牙無松動、無疼痛感,牙齦未出現瘺管及紅腫,則判定在臨床表現方面治療成功。
1.4.4 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觀察并記錄兩組術后發生的并發癥,常見并發癥包括:冷熱刺激痛、夜間自發痛、牙齦紅腫、牙齒異常松動等,計算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并進行組間比較。
分析和計算文中數據時,采用的統計學軟件為SPSS 24.0,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 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s)表示,行t檢驗。當P<0.05 時,表示兩組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術后6 個月,試驗組的患牙存活率為95.35%,對照組的患牙存活率為92.86%,二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12 個月,試驗組的患牙存活率為90.7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8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6 個月及12 個月患牙存活率的比較[例(%)]
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02%(其中治愈34例、顯效4 例、有效2 例、無效3 例),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81%(其中治愈26 例、顯效2 例、有效3 例、無效11 例),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例(%)]
治療后,試驗組在X 線片檢查和臨床表現方面的臨床治療成功率均為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5.71% 和90.4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治療成功率的比較[例(%)]
術后,試驗組中共有6 例患兒出現并發癥,其中發生冷熱刺激痛、夜間自發痛、牙齦紅腫、牙齒異常松動的患兒分別有2 例、2 例、1 例、1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3.95% ;對照組中共有9 例患兒出現并發癥,其中發生冷熱刺激痛、夜間自發痛、牙齦紅腫、牙齒異常松動的患兒分別有3 例、1 例、3 例、2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21.43%。兩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例(%)]
有研究指出,近年來我國罹患乳牙齲齒的兒童越來越多。一般情況下,兒童患齲齒的高發年齡為7 ~8歲。兒童乳牙一旦出現齲齒,不僅會降低咀嚼功能,嚴重的齲齒還會影響恒牙的發育,導致頜面以及咬肌功能受損,嚴重影響患兒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長發育[9-10]。在乳牙齲病中,根據齲壞的程度,分為淺齲、中度齲和深度齲。淺齲一般僅局限于牙釉質和牙骨質中,僅有齲斑發生,患兒通常無自覺癥狀;中度齲是指齲壞已入侵到牙本質淺層,有齲洞發生,在受到冷、熱、酸、甜刺激時會出現疼痛;深齲則是最嚴重的齲齒,患兒牙齒表面會有明顯的齲洞出現,并伴隨嚴重疼痛[11]。乳牙深齲的治療原則是采用氫氧化鈣墊底后,對其上部進行填充。以往臨床上常采用間接蓋髓術治療乳牙深齲,其治療原理是將對牙髓刺激較小的材料或藥物放置于接近牙髓的牙本質表面,便于將外界刺激與牙本質隔離,來保證牙本質的修復效果。但間接蓋髓術在手術過程中僅去除了牙本質和齲損中外層的細菌,在蓋髓時并未對細菌進行隔離,而存在于牙本質中的細菌會繼續對牙本質造成腐蝕。因此,間接蓋髓術的臨床治療效果一般,患牙存活率較低。活髓切斷術是將病變的冠髓全部去除,僅保留健康的根髓,由此來保留正常的牙髓組織,使剩余牙髓組織繼續發揮其生理功能,這對于牙根部的繼續發育有著積極的作用。本研究對間接蓋髓術和活髓切斷術進行了比較,抽取了85 例乳牙深齲患兒進行分組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兒在術后6 個月時其患牙存活率相比差異較小,但在術后12 個月時,行活髓切斷術的試驗組患兒其患牙存活率更高,而行間接蓋髓術的對照組患兒其患牙存活率較低。分析原因在于,活髓切斷術在手術過程中會將感染的冠髓去除,可有效減少細菌的產生,減輕炎癥對牙本質的影響。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試驗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3.02%,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3.8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在X 線片檢查和臨床表現方面的臨床治療成功率均為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5.71%和90.4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為13.95%,與對照組的21.43%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乳牙深齲患兒采用活髓切斷術治療成功率較高,能有效緩解臨床癥狀,且術后并發癥較少,治療的安全性有保障。
綜上所述,活髓切斷術治療乳牙深齲效果顯著,治療后患牙成活率較高,并發癥發生率較低,療效值得肯定,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