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原城,黎 昕
(廣東省云浮市新興縣天堂中心衛生院,廣東 云浮 527434)
橈骨遠端骨折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疾病,約占全身骨折的5%,該病主要是因外力損傷所致,患者存在活動受限、腫脹、疼痛等癥狀,需要及時予以有效的治療,否則將會影響患者的腕關節功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陳氏正骨手法以“不開刀、手法復位、康復快、花錢少”為特色,可用以治療骨折。目前臨床上對于橈骨遠端骨折的治療方法相對較多,但尚未形成統一標準。夾板固定、石膏固定是臨床上治療橈骨遠端骨折常用的方法,通過進行合理的固定能夠減輕患者的疼痛感,并在無創的前提下維持骨折部位穩定,實現骨折部位的復位,而且操作簡單,治療成本相對較低,兩種治療方法獲得的治療效果是否存在差異以及哪種方法的治療效果更好一直是臨床上研究的熱點[1-4]。本次研究選取新興縣天堂中心衛生院在2021 年10 月—2023 年3 月期間收治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50 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陳氏正骨手法聯合夾板與石膏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新興縣天堂中心衛生院在2021 年10 月—2023 年3 月期間收治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50 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原則分為對照組(n=25)和觀察組(n=25)。觀察組:男7 例,女18 例;年齡最小的7 歲,年齡最大的87 歲,平均年齡(41.56±3.31)歲;骨折部位:左側19 例,右側6 例;骨折原因:跌倒摔傷23 例,交通事故傷2 例。對照組:男5 例,女20例;年齡最小的12 歲,年齡最大的88 歲,平均年齡(41.41±3.22)歲;骨折部位:左側22 例,右側3 例;骨折原因:跌倒摔傷22 例,交通事故傷3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說明有可比性。此次研究經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納入標準:(1)經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為橈骨遠端骨折;(2)基礎資料完整,伴有腕關節周圍疼痛和腫脹癥狀,同時伴有前臂活動受限;(3)對本研究的目的與過程知情,簽署了知情同意書[5-6]。排除標準:(1)骨折部位有開放性傷口;(2)有凝血功能障礙;(3)依從性差,無法配合完成此次研究;(4)合并肝腎、心肺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的患者。
1.2.1 對照組(陳氏正骨手法聯合石膏固定) 采用陳氏正骨手法進行治療,方法是:以觸摸辨認、拔伸牽引、提按升降、抱迫靠攏、折頂屈伸手法整復橈骨遠端骨折。完成上述治療后,進行石膏固定。
1.2.2 觀察組(陳氏正骨手法聯合夾板固定) 采用陳氏正骨手法進行治療,方法是:以觸摸辨認、拔伸牽引、提按升降、抱迫靠攏、折頂屈伸手法整復橈骨遠端骨折。行影像學檢查,明確骨折走向和移位等情況,疼痛明顯者行復位前先予以藥物止痛。患者取平臥位,肘關節屈曲90°,手背向上。握住患者的大小魚際,握住肘上方,反方向均勻牽引骨折端重疊,行端提按壓手法整復成角,利用杠桿原理壓骨折部位,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將夾板分別放置在尺側和橈側、背側和掌側,根據橈骨遠端骨折類型進行加墊及夾板應用,以糾正移位,保持松緊度適宜,叮囑患者通過伸手、握拳等方式進行康復鍛煉。
1.3.1 骨折愈合情況 記錄兩組患者的腫脹消失時間、疼痛緩解時間、骨折愈合時間、骨折線消失時間,將兩組的各項時間指標進行組間比較分析。
1.3.2 腕關節活動度 于治療前和治療后對兩組患者的腕關節活動度進行測量,運用X 線機透視法,測定背伸度、掌屈度、橈偏度等活動度,將治療前后兩組的腕關節活動度進行組間和組內比較分析。
1.3.3 并發癥發生率 患者出現的并發癥主要有關節功能障礙、深靜脈血栓、感染,計算兩組的并發癥發生率,并將兩組的計算結果進行組間比較分析。
1.3.4 疼痛程度 分別于治療前、治療1 d、治療7 d、治療14 d 后評估患者的疼痛嚴重程度,使用的評價工具是視覺模擬量表,量表的評分范圍是0 ~10 分,評估所得分數與最高分10 分越接近,提示患者的疼痛程度越嚴重。
分析數據采用的軟件是SPSS 25.0,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腫脹消失時間、疼痛緩解時間、骨折愈合時間、骨折線消失時間均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骨折愈合情況(± s)

表1 骨折愈合情況(± s)
組別 腫脹消失時間(d) 疼痛緩解時間(d) 骨折愈合時間(周) 骨折線消失時間(周)觀察組(n=25) 14.81±2.36 28.52±3.26 9.69±1.46 11.15±1.59對照組(n=25) 21.41±3.58 33.52±4.18 11.84±1.44 16.64±1.85 t 值 24.569 20.558 8.521 19.567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兩組治療前的腕關節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腕關節活動度與治療前相比均有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腕關節背伸度、掌屈度、橈偏度均大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腕關節活動度(°,± s)
組別 時間 背伸度 掌屈度 橈偏度觀察組(n=25) 治療前 24.15±2.26 40.15±2.89 8.58±1.16治療后 39.59±2.48 49.89±2.55 14.15±1.03對照組(n=25) 治療前 24.17±2.30 40.11±2.90 8.60±1.21治療后 34.14±2.34 44.41±2.13 11.33±1.08 t 值/P 值(對照組治療前后) 10.154/<0.001 9.569/<0.001 10.154/<0.001 t 值/P 值(觀察組治療前后) 12.596/<0.001 10.887/<0.001 13.228/<0.001 t 值/P 值(組間治療前) 0.023/0.885 0.125/0.786 0.114/0.878 t 值/P 值(組間治療后) 14.154/<0.001 13.232/<0.001 16.163/<0.001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并發癥發生率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疼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1 d、治療7 d、治療14 d 后的疼痛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疼痛程度評分(分,± s)

表4 疼痛程度評分(分,± s)
組別 治療前 治療1 d 治療7 d 治療14 d觀察組(n=25) 6.26±0.18 3.23±0.15 2.05±0.18 2.01±0.17對照組(n=25) 6.25±0.20 4.18±0.24 3.06±0.23 2.96±0.22 t 值 0.185 16.783 17.291 17.084 P 值 0.853 <0.001 <0.001 <0.001
橈骨遠端骨折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需要及時予以有效的治療[7-12]。陳氏正骨手法遵循因人而異、辨證施治的原則,根據病癥部位及骨筋韌性的不同,由輕到重、由近及遠、由表及里,深透沉實,遠近兼施。在臨床應用中,陳氏正骨手法的動作簡潔,力道靈巧,通過輕、柔、穩、準等手法,以拉、伸、屈、旋、提的牽引方式來使錯位的橈骨遠端關節瞬間復位。歷經數代傳承的陳氏正骨現已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完善的技術手法,并在臨床實踐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是傳統中醫正骨醫術中的一項重要分支,亦是中醫骨傷學中的一筆寶貴財富,對推動和促進中醫骨科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夾板和石膏固定能夠實現多點接觸肢體,可以形成杠桿效應,增強彈性固定,操作較為簡單、方便,可以隨時對布帶的松緊度進行調整和糾正,且不會影響患者的腕關節功能[13-15]。石膏外固定雖然操作簡單、價格低,但是應用于橈骨遠端骨折的固定后容易影響患者的骨代謝,不利于骨代謝的恢復,且肢體功能恢復時間相對較長。而夾板固定則彌補了石膏固定的缺陷與不足,受力更加直接,固定方式更加簡單,能夠緩解患者的疼痛感,運用約束力和夾板杠桿力可以共同發揮出空間固定作用,可更有效地維持骨折復位效果,適用性更佳,預后效果更理想。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采取陳氏正骨手法聯合夾板治療的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其骨折愈合時間更短,患者治療后的腕關節活動度有明顯改善,背伸度、掌屈度、橈偏度均增大,且治療后的疼痛程度更輕,疼痛評分更低,說明此種治療方法更有利于減輕患者的疼痛感。此外,用陳氏正骨手法聯合夾板固定治療的患者其并發癥發生率更低,說明此種治療方法的安全性較高。
綜上所述,對橈骨遠端骨折患者實施陳氏正骨手法聯合夾板固定治療的整體效果顯著,可促進骨折部位的愈合,改善腕關節活動度,且安全性較高,具有臨床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