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剛,張勇彬,朱啟勇,韋 紅
〔1.南京市溧水區中醫院( 揚州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 肺病科,江蘇 南京 211200 ;2.江蘇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呼吸內科,江蘇 南京 210028〕
咳嗽是基層肺病科門診就診患者最常見的癥狀,頻繁劇烈的咳嗽嚴重影響患者的工作、生活和社會活動。尤其是上呼吸道和肺部急性感染后出現的咳嗽,很多求治中醫的患者多是經西醫抗感染、化痰鎮咳等治療后自覺改善不明顯,依舊留有干咳、咽癢等癥狀。根據中醫“異病同治”的原則,結合《咳嗽基層診療指南(2018 年)》定義及分類,咳嗽按病程可分為:急性咳嗽、亞急性咳嗽和慢性咳嗽3 類,急性咳嗽<3 周,亞急性咳嗽為3 ~8 周,慢性咳嗽>8 周;咳嗽按性質又可分為干咳與濕咳,臨床建議以每天痰量>10 mL 作為濕咳的判定標準。中醫藥治療急性咳嗽,特別是普通感冒、急性支氣管炎、肺部急性感染相關急性咳嗽的臨床療效較好,在止咳、化痰等方面有明顯的優勢[1-2]。朱啟勇教授認為急性咳嗽的病因主要是風邪淫肺,雖有外風、內風之分,但治療不外乎以潤肺疏風為大法。朱啟勇教授是江蘇省名老中醫、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筆者跟隨朱老師在門診學習期間,發現其倡立的潤肺疏風法療效顯著,故對其相關臨證經驗進行了總結。本文對南京市溧水區中醫院在2020 年1 月至2022 年2 月期間收治的60 例急性咳嗽患者進行研究,旨在探討朱啟勇教授潤肺疏風法治療急性咳嗽的臨床效果。
選取南京市溧水區中醫院在2020 年1 月至2022年2 月期間收治的60 例急性咳嗽患者(X 線胸片無明顯異常,以咳嗽為主要或唯一癥狀,咳嗽以干咳為主,病程在1 ~3 周),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治療方案的不同將其分為觀察組(30 例)和對照組(30 例)。觀察組:男13 例,女17 例;平均年齡(39.86±11.02)歲,平均病程(11.36±3.86)天。對照組:男11 例,女19 例;平均年齡(44.80±12.51)歲,平均病程(13.01±4.35)天。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參照《咳嗽基層診療指南(2018)》[3],中醫診斷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和《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咳嗽- 風邪襲肺證(主證為咳嗽、咽癢,吸入冷熱空氣、油煙等刺激性氣體、語速加快后誘發加重,或夜間、凌晨相對較重;兼證為咳白稀痰、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的診斷標準。
1.3.1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西醫及中醫診斷標準;(2)年齡在18 ~65 歲;(3)以咳嗽為主要或唯一癥狀,咳嗽以干咳為主,咽喉及雙肺查體無明顯異常,血常規、胸部X 線等輔助檢查提示無明顯典型感染病灶;(4)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3.2 排除標準 (1)不符合上述納入標準者;(2)存在支氣管擴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肺栓塞、咳嗽變異性哮喘等;(3)合并有嚴重心肝腦腎疾病者;(4)妊娠、哺乳期婦女;(5)過敏體質或有試驗藥物過敏史者;(6)近2 周口服過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7)存在精神疾病或依從性差,無法配合完成研究者。
1.4.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酮替芬抗過敏治療,可根據患者的病情為其聯用孟魯司特、氨溴索,總療程為5 ~10 天。
1.4.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朱啟勇教授潤肺疏風法治療。基礎方為:南北沙參各10 g,蘇葉10 g,枳殼6 g,桔梗6 g,射干6 g,蟬蛻6 g,木蝴蝶3 g。津傷甚者,酌加麥冬、貝母以生津潤燥化痰;痰黏少難咯者,酌加紫苑、款冬以潤肺化痰;痰中帶血者,酌加側柏葉、白茅根以涼血止血。服藥方法為將上方中藥顆粒劑以400 mL 沸水沖開后,分早晚兩次服用;或同處方中藥飲片水煎后取400 mL,分早晚兩次服用。5 天為一療程,根據患者癥狀緩解情況可適當延長1 ~2 個療程。
統計兩組的治療效果。療效評價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的療效判定標準分為顯效(臨床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有效(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好轉)、無效(臨床癥狀及體征無明顯好轉或加重)。總有效率= 顯效率+ 有效率。通過電話隨訪調查患者的癥狀積分(日夜間均無咳嗽為0 分;偶有日間短暫咳嗽、夜間入睡前短暫咳嗽或偶有夜間咳嗽為1 分;日間頻繁咳嗽,輕度影響日常活動或夜間因咳嗽輕度影響睡眠為2 分;日間頻繁咳嗽,嚴重影響日常活動或夜間因咳嗽嚴重影響睡眠為3 分)。
利用專業統計學軟件SPSS 26.0 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 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癥狀積分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經治療后,兩組的癥狀積分均得以降低,且觀察組〔(0.60±0.49)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的比較(分,±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積分的比較(分,± s)
組別 總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0 1.76±0.62 0.60±0.49對照組 30 1.73±0.58 0.93±0.44 t 值 0.193 2.745 P 值 0.847 0.008
急性咳嗽是指突然發生的、持續時間較短的咳嗽癥狀,通常由感染病毒或細菌引起。中醫認為,急性咳嗽的發生與肺、脾、腎、胃等多個臟腑的功能失調有關。具體來說,急性咳嗽的病機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外感風寒犯肺:中醫認為,急性咳嗽大多由外感風寒或風熱侵襲肺臟而引起。寒邪或熱邪入侵肺部,導致肺氣失宣,肺經失常,引發咳嗽癥狀。(2)肺氣不暢:中醫認為,肺主氣,氣通則不咳。肺氣失宣,導致呼吸不暢,引起咳嗽癥狀。(3)脾胃失調: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脾胃失調是導致急性咳嗽的原因之一。脾胃虛弱或消化不良會導致肺氣失和,引發咳嗽癥狀。(4)氣滯血瘀:中醫認為,氣滯血瘀也是急性咳嗽的一種病機。氣滯則痰聚,痰聚則咳。當氣滯血瘀時,肺氣不暢,痰液不易排出,引發咳嗽癥狀[5-6]。
《咳嗽基層診療指南(2018 年)》中提到:“目前中醫關于咳嗽的治療多集中在一方一法或專家經驗。”然而,此病患者的癥狀及病因病機是有共性的,朱啟勇教授強調急性咳嗽系風邪為患,風邪淫于肺,肺氣失宣、上逆而咳;風善行數變,盛則攣急,故咳嗽倏發倏止,治當以治風為本,疏風宣肺,利咽止咳;該風又有內外之別,外風為六淫之主、百病之長,善夾寒、熱、燥邪氣襲肺,多從熱化,耗傷陰津,陰傷則內風動,內外一體,故治療以不變應萬變,疏風潤肺,內外同治。《證治準繩》言:“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中醫認為,咳嗽病基本病機乃肺失宣降,目前業內共識分外感、內傷兩大類,學說源于《景岳全書? 咳嗽篇》中提到的“咳嗽之要,止為二證。何為二證? 一曰外感,一曰內傷而盡之矣”。朱啟勇教授認為,肺為嬌臟,風為百病之長,不論外感六淫,還是內邪干肺,均可導致肺失宣肅、肺氣上逆而作咳,因此治療每從外感、內傷兩方面辨證;但他經長期臨床實踐發現,急性咳嗽患者,常表現為咳嗽陣作,干咳無痰,或少痰、色白質黏難咯,咳伴咽癢,異味、冷熱空氣、說笑或可誘發,舌淡紅苔薄,脈細等,癥狀倏發倏止,咳時劇烈,乃肺陰受損,風邪內盛之象,故治療上以潤肺疏風為大法,并提倡“藥不執方,病無定癥”“有是癥用是藥”的原則,所以此次治療方法不拘于傳統的“因什么證選什么方”的思路,而是采用一個基礎方,隨癥加減,處方主要根據患者的需求選用顆粒劑或中藥湯劑。方中以南北沙參為君藥,養陰生津、潤肺止咳;蘇葉疏風祛邪,枳殼、桔梗甘平,升降相宜,理氣益肺,共為臣藥;佐以射干、木蝴蝶、蟬蛻疏風利咽,息風止痙;現代藥理研究表明蟬蛻具有抗過敏、抗變態反應、降低氣道高反應性等作用,可增強祛風抗過敏之效;木蝴蝶味苦、甘,性涼,入肺、肝、胃經,有清肺、利咽、開音之效;桔梗引藥入經,兼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疏風潤肺,止咳利咽之效。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93.33%,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經治療后,兩組的癥狀積分均得以降低,且觀察組〔(0.60±0.49)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知,朱啟勇教授潤肺疏風法治療急性咳嗽的臨床效果確切。相關藥理研究表明,上述方劑中的有效成分可以緩解相關致病因子對咳嗽反射弧的刺激,降低氣道高反應性,療效確切;且相比較而言,其安全性較高,不會引發服用酮替芬等抗組胺藥后常見的困倦感、乏力感等不良反應,患者的治療體驗更佳[7-8]。
綜上所述,朱啟勇教授潤肺疏風法治療急性咳嗽的臨床效果確切,有效率高,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積分,值得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