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廷旭
(甕安縣中醫醫院,貴州 黔南 550400)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臨床常見病,主要發病原因是椎體邊緣增生過度擠壓椎動脈,引起椎間孔狹窄,造成椎-基底動脈系統供血不足,進而誘發一系列癥狀,如頭暈、頭痛等,可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等造成嚴重影響[1-2]。目前,西醫多通過口服藥物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雖然可在短期內緩解患者的癥狀,但病情易反復發作,且長期用藥可能出現諸多不良反應。中醫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方法較多,包括針灸、中藥內服、推拿等,其中推拿、針灸可在較短時間內緩解患者的病情,但難以客觀地從機理上進行解釋[3-4]。化痰通絡湯作為一種中藥組方,具有熄風化痰、舒筋活絡的功效。本研究就針刺配合中藥湯劑(化痰通絡湯)口服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腦血流速度及預后的影響進行探討分析,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2022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收治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88 例進行研究。病例納入標準:(1)符合《頸椎病診治與康復指南》中關于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2)年齡20 ~80 歲;(3)近2 個月內未接受過相關治療;(4)肢體活動正常、意識清醒;(5)對研究知情。病例排除標準:(1)合并血液系統疾病或血管畸形;(2)臨床資料不完整;(3)合并惡性腫瘤;(4)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5)對本研究中所用藥物過敏,或過敏體質;(6)存在肝、腎等器官功能障礙,或合并精神疾病;(7)對針刺治療有禁忌證。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4 例和觀察組44 例。對照組中,男性29 例,女性15 例,年齡36 ~76 歲,平均年齡(53.45±7.10)歲。觀察組中,男性30 例,女性14 例,年齡32 ~75 歲,平均年齡(54.07±7.42)歲。兩組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給予對照組針刺+ 西藥口服治療,針刺方法:取頸2、3、4、5、6 夾脊穴、合谷穴、外關穴、太陽穴、百會穴、大椎穴、風池穴等穴位,常規消毒后采用50 mm 毫針對上述穴位進行垂直針刺,刺入深度為20 ~30 mm,捻轉毫針,以平補平瀉法運針,待局部出現酸脹感時停止運針,留針20 min。每日治療1 次,持續治療14 d 為1 個療程。西藥治療:口服鹽酸氟桂利嗪膠囊(生產廠家:汕頭金石制藥總廠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03255;規格:5 mg/ 粒),根據患者的年齡決定用藥量,年齡>65歲者每晚服1 粒,年齡≤65 歲者每晚服2 粒,持續治療14 d 為1 個療程。
1.2.2 觀察組 給予觀察組針刺+ 中藥化痰通絡湯治療,針刺方法與對照組相同。中藥化痰通絡湯組方:白茯苓27 g,白蒺藜、延胡索各18 g,紅花、白僵蠶、法半夏、川牛膝各15 g,丹參、天麻、夜交藤各14 g,扶芳藤、陳皮、白術、白芥子各9 g。水煎服,每日服1 劑,分早晚兩次服用,持續治療14 d 為1 個療程。兩組均治療2 個療程,治療期間不予其他任何藥物治療。
1.3.1 血流動力學參數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流動力學參數,包括椎- 基底動脈的阻力指數(RI)、搏動指數(PI)、收縮期峰值血流速度(PSV)、平均血流速度(TMFV),采用德國EME 公司生產的Companion 型經顱多普勒超聲儀測定上述指標。
1.3.2 臨床療效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參考椎動脈型頸椎病療效評定標準,以痊愈、顯效、有效、無效進行評價。痊愈:經治療,超聲檢查顯示椎- 基底動脈供血恢復正常,患者眩暈、肩頸痛等癥狀消失,頸椎、肢體功能恢復正常,生活完全不受影響,隨訪
半年病情無復發;顯效:經治療,超聲檢查顯示椎-基底動脈供血改善,患者眩暈、肩頸痛等癥狀明顯減輕,可正常生活工作;有效:經治療,超聲檢查顯示椎- 基底動脈供血有一定改善,患者眩暈、肩頸痛等癥狀有所減輕,但生活工作均受到影響;無效:經治療,超聲檢查顯示椎- 基底動脈供血無改善,患者眩暈、肩頸痛等癥狀未減輕,嚴重影響生活工作[5]。總有效率=(痊愈例數+ 顯效例數+ 有效例數)/ 總例數×100%。
1.3.3 主要癥狀積分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主要癥狀積分,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選取肩頸痛、惡心、頭痛、眩暈四個癥狀進行評價,各癥狀的分值均為0 ~3 分,其中3 分為癥狀嚴重,2 分為中度癥狀,1 分為輕度癥狀,0 分為無癥狀。
1.3.4 不良反應 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治療期間發生的不良反應,計算不良反應發生率并進行組間比較。
1.3.5 病情復發情況 隨訪1 年,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病情復發的情況,計算病情復發率并進行組間比較。
將數據納入SPSS 21.0 統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 檢驗,以率(%)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s表示,若P<0.05,則提示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椎- 基底動脈的RI、PI、PSV、TMFV 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椎- 基底動脈的RI、PI 均低于治療前,PSV、TMFV 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椎- 基底動脈的RI、PI 均低于對照組,PSV、TMFV 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參數的比較(±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流動力學參數的比較(± s)
注:* 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 ;#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
組別 時間 RI PI PSV(cm/s) TMFV(cm/s)觀察組(n=44) 治療前 1.43±0.44 1.13±0.24 51.64±11.43 22.67±5.43治療后 0.87±0.30*# 0.80±0.30*# 60.52±4.30*# 26.97±4.31*#對照組(n=44) 治療前 1.40±0.51 1.09±0.28 51.80±13.37 22.45±5.30治療后 1.04±0.23# 0.94±0.20# 54.67±14.10# 24.56±4.85#
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5.4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8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效果的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的肩頸痛、惡心、頭痛、眩暈積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肩頸痛、惡心、頭痛、眩暈積分均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肩頸痛、惡心、頭痛、眩暈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的比較(分,± s)
注:* 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 <0.05 ;#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 <0.05。
組別 時間 肩頸痛 惡心 頭痛 眩暈觀察組(n=44) 治療前 2.34±0.10 1.47±0.40 1.78±0.34 2.10±0.13治療后 0.94±0.21*# 0.50±0.14*# 1.07±0.22*# 1.24±0.27*#對照組(n=44) 治療前 2.29±0.23 1.49±0.46 1.86±0.26 2.03±0.25治療后 1.35±0.33# 0.83±0.15# 1.27±0.30# 1.56±0.32#
治療期間,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隨訪1 年,觀察組的病情復發率為2.2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5.9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及病情復發率的比較[例(%)]
椎動脈型頸椎病屬于中醫學中“眩暈”的范疇,祖國醫學典籍中提到:肝主眩暈,與邪中、血虛、髓海不足等有關。《靈樞海論》中說:“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酸眩冒。”《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在《丹溪心法》中,朱丹溪詳細闡述了“無痰不作眩”,并強調風痰上擾、肝郁脾虛是眩暈的重要病機,加之憂郁惱怒、情志所傷,引起脾臟功能失調、運化失司,造成痰濕蘊結;又因肝郁化火、風陽循經上擾,使得肝陰暗耗過度,挾痰上擾清空,最終引起一系列癥狀,導致眩暈發生[6-10]。筆者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久病未醫,造成自身津血損耗嚴重、氣血虧虛,氣滯血瘀,氣血不能上榮,內阻經絡,無法滿足腦部血液供給,故而引起頭痛、頭暈、肩頸痛等一系列癥狀。因此,治療時應以通絡、化痰、活血為主。
本研究中,給予觀察組針刺聯合中藥湯劑治療,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椎- 基底動脈的RI、PI 均低于對照組,PSV、TMFV 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5.4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82%(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肩頸痛、惡心、頭痛、眩暈積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期間,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2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0.45%(P<0.05);隨訪1 年,觀察組的病情復發率為2.2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5.91%(P<0.05)。提示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應用針刺聯合中藥化痰通絡湯治療可有效減輕臨床癥狀,增加腦血流速度,預防病情復發,且安全性高。分析原因在于,通過針刺可刺激局部腧穴,疏通經絡氣血,改善局部微循環,緩解相關癥狀。選擇頸2、3、4、5、6、7 夾脊穴、太陽穴、大椎穴等穴位進行針刺,可調節受累肌肉、韌帶、頸椎關節等結構,使其處于松弛狀態,同時可激發穴位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腦血管的擴張[11]。針刺百會穴可調補髓海,針刺外關穴、合谷穴有利于緩解周圍肌肉及頸椎的壓力,改善微循環。化痰通絡湯一方中,川牛膝可逐瘀通經、通利關節,促進炎癥吸收;白僵蠶、法半夏具有除濕化痰、祛風解痙之功效;夜交藤、紅花可養心安神、祛風通絡、散瘀止痛;扶芳藤、陳皮可舒筋活絡、燥濕化痰;丹參、延胡索、天麻具有活血祛瘀、行氣止痛、熄風止痙之功效;白芥子可利氣豁痰,白蒺藜可祛風明目,白茯苓、白術可健脾養胃、益氣固表。諸藥合用,共奏化瘀通絡、疏通氣血、祛風化痰之效。中藥與針刺配合可發揮良好的協同作用,進一步提高患者的療效。
綜上所述,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采用針刺聯合中藥化痰通絡湯治療可有效改善腦血流速度,減輕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且能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與病情復發率,改善預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