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 雯
(無錫市兒童醫院,江蘇 無錫 214023)
兒童慢性咳嗽是兒科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主要表現為刺激性干咳、陣發性咳嗽,其中早晨和夜間咳嗽較為明顯,病情常反復發作,遷延難愈,對小兒的健康構成了巨大威脅[1]。此病的病因繁多且復雜,主要由過敏體質及環境因素所致。目前,臨床上對于兒童慢性咳嗽多給予抗過敏藥物治療,同時避免接觸過敏原,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過敏反應,緩解咳嗽癥狀,但病情易反復發作[2]。近年來隨著中醫學的發展,中醫內外兼治法在兒童慢性咳嗽的治療中越來越受到臨床青睞。三拗湯是中醫常用的方劑之一,主要從《傷寒論》的麻杏石甘湯化裁而來,具有止咳平喘、宣肺解表之功效,是治療咳嗽的基本方[3]。調肺運脾推拿是一種特色中醫推拿手法,具有調肺運脾、利肺化痰之功效[4]。本研究旨在探討三拗湯加減聯合調肺運脾推拿法治療兒童慢性咳嗽的療效及對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s G,IgG)、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s A,IgA)、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s M,IgM)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研究對象為2022 年2 月至2023 年2 月在我院治療的86 例慢性咳嗽患兒。納入標準:(1)年齡≥2 歲;(2)符合兒童慢性咳嗽的臨床診斷標準[5],即咳嗽癥狀持續發作>1 個月,多在夜間或清晨發作,無感染指征,抗感染治療無效,氣管舒張劑治療有效,停藥后短期內病情復發,支氣管激發試驗陽性,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慢性咳嗽;(3)患兒家長對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合并小兒支氣管哮喘、嚴重的感染性疾病、出血傾向性疾病、骨與關節結核、免疫功能缺陷性疾病;(2)存在嚴重的營養不良;(3)有多種中藥成分過敏史;(4)皮膚有破損;(5)近3 個月內使用過免疫調節劑;(6)遵醫行為較差。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兒分為兩組,每組各43 例,對照組中,男23 例,女20 例;年齡2 ~12 歲,平均年齡(6.45±2.12)歲;咳嗽病程5 ~12 周,平均病程(8.24±2.36)周。觀察組中,男25 例,女18 例;年齡2 ~11 歲,平均年齡(6.59±2.31)歲;咳嗽病程5 ~13 周,平均病程(8.16±2.32)周。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西藥治療:經口吸入布地奈德(生產廠家:上海信誼百路達藥業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10551),400 mg/ 次,2 次/d ;經口吸入異丙托溴銨(生產廠家:華潤雙鶴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1021802),1/2 瓶/次,1 次/d ;同時,給予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持續治療2 周。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三拗湯加減聯合調肺運脾推拿法治療,具體如下:(1)三拗湯加減。方中主要成分為麻黃5 g,桔梗12 g,杏仁、白前、柴胡各15 g,荊芥、陳皮、制半夏各10 g,甘草6 g。隨證加減,痰黏、胸悶、苔膩者加厚樸10 g,流涕者加白芷6 g,咽癢者加蟬蛻6 g,大便干結者加決明子、當歸各10 g,納差者加焦山楂、藿香各10 g。水煎服,每日服1 劑,分早晚兩次服用,持續治療2 周。(2)調肺運脾推拿法。推左右肺經:操作者先用食指中指來回對患兒左臂肘關節以下的肺經進行推拿,5 min 后用拇指對列缺穴、經渠穴、太淵穴等穴位各按揉1 min,再對右臂肺經進行同樣操作;推左右脾經:操作者先用食指中指來回對患兒左脛膝關節以下的脾經進行推拿,5 min 后用拇指對商丘穴、太白穴、公孫穴等穴位各按揉1 min,再對右脛脾經進行同樣操作;捏脊:操作者用雙手反復提捏患兒的龜尾至大椎部位,重點按揉肺俞穴及脾俞穴,共持續3 min 左右。每隔3 d推拿一次,共推拿5 次,推拿時注意清潔雙手,保持指甲長短適宜,力度適中。
1.3.1 免疫球蛋白指標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兒治療前及治療2 周后的免疫球蛋白指標,包括IgG、IgA、IgM。
1.3.2 咳嗽積分 參照《慢性咳嗽的臨床評價》[6]對兩組患兒治療前及治療2 周后的咳嗽積分進行評價,包含日間咳嗽與夜間咳嗽。(1)日間咳嗽:無咳嗽計0 分;1 ~2 次短暫咳嗽計1 分;2 次以上短暫咳嗽計2 分;頻繁咳嗽,但對患兒日常生活及睡眠基本無影響計3 分;頻繁咳嗽,對患兒日常生活及睡眠造成影響計4 分;嚴重咳嗽,對患兒日常生活及睡眠造成嚴重影響計5 分。(2)夜間咳嗽:無咳嗽計0 分;僅在清晨或要入睡時咳嗽計1 分;由于咳嗽而驚醒1 次或早醒計2 分;由于咳嗽而導致多次驚醒計3 分;由于咳嗽而嚴重影響夜間睡眠計4 分;由于咳嗽而無法入睡計5 分。
1.3.3 臨床療效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兒治療2 周后的臨床療效。痊愈:咳嗽癥狀基本好轉,咳嗽總積分降至0 分;顯效:咳嗽癥狀明顯好轉,咳嗽總積分下降6 ~9分;有效:咳嗽癥狀有所好轉,咳嗽總積分下降2 ~5分;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甚至咳嗽加重[7]。總有效率=(總例數-無效例數)/ 總例數×100%。
利用SPSS25.0 軟件處理數據,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s)描述,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及百分比[例(%)] 描述,行χ2 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7.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40%(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的比較[例(%)]
治療前,兩組的IgG、IgA、IgM 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IgG、IgA、IgM 分 別 為(13.26±1.13)g/L、(3.43±0.75)g/L、(2.06±0.88)g/L, 均 顯 著 高 于 對 照 組 的(8.32±1.19)g/L、(2.56±0.14)g/L、(1.35±0.49)g/L(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指標的比較(g/L,±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免疫球蛋白指標的比較(g/L,± s)
注:* 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 <0.05。
組別 IgG IgA IgM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3) 5.64±0.54 13.26±1.13* 0.64±0.15 3.43±0.75* 0.75±0.15 2.06±0.88*對照組(n=43) 5.59±0.57 8.32±1.19* 0.67±0.13 2.56±0.14* 0.78±0.18 1.35±0.49*t 值 0.455 30.201 0.209 5.783 0.164 5.566 P 值 0.650 <0.001 0.648 0.016 0.685 0.018
治療前,兩組的日間咳嗽積分、夜間咳嗽積分及總積分比較無統計學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日間咳嗽積分、夜間咳嗽積分、總積分分別為(0.37±0.15)分、(0.27±0.08)分、(0.68±0.18)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00±0.32)分、(0.86±0.14)分、(1.88±0.49)分(P<0.05)。詳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咳嗽積分的比較(分,± 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咳嗽積分的比較(分,± s)
注:* 與同組治療前相比,P <0.05。
夜間咳嗽積分 總積分組別 日間咳嗽積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43) 3.67±0.83 0.37±0.15* 3.44±0.15 0.27±0.08* 7.86±1.15 0.68±0.18*對照組(n=43) 3.64±0.81 1.00±0.32* 3.47±0.13 0.86±0.14* 7.92±1.18 1.88±0.49*t 值 0.455 30.201 0.209 5.783 0.164 5.566 P 值 0.650 <0.001 0.648 0.016 0.685 0.018
過敏性咳嗽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咳嗽,持續發病可損傷患兒的呼吸道,導致氣道結構改變,繼而發展為典型哮喘,嚴重影響患兒的健康[8]。兒童慢性咳嗽的病機較為復雜,西醫認為此病的發生發展可能與咳嗽感受器敏感性增加有關,臨床上多給予中樞性鎮咳類藥物治療,雖能初步改善疾病及癥狀,但長時間用藥易產生耐藥性,故尋找兒童慢性咳嗽的新型治療方法至關重要[9]。此病在傳統中醫學中歸屬于“咳嗽”范疇,徐仕沖等[10]研究認為,對兒童慢性咳嗽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加以中醫內外兼治,標本兼顧,能夠從“根”上治療疾病,使疾病恢復得更為徹底。因此,中西醫結合治療兒童慢性咳嗽成為近年來臨床研究的熱點。閆立娜等[11]認為,肺主一身之氣,小兒肺為嬌臟,衛外不固,易感外邪,邪氣內侵于肺,肺氣上逆易導致咳嗽,因此,盡早驅邪外散至關重要。袁洋等[12]在治療兒童慢性咳嗽時發現,風邪犯肺、肝火犯肺、肺失宣降、內蘊痰熱、氣道不利是其主要病機,故治療時需以疏散外風、扶正祛邪、平肝斂肺、散寒解表、解痙化痰為主原則。三拗湯為宣肺平喘經方,源于《金匱要略》,原方主要由甘草、麻黃、杏仁三味藥組成,具有鎮咳、平喘、祛痰等功效[13-14]。《金匱翼·卷七》記載:“急喘者,氣實肺盛,呼吸不利,用三拗湯。”此外,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系臟腑的重要通道,調肺運脾推拿法主要通過對相關經絡與腧穴進行刺激,從而達到疏通人體經絡、協調陰陽、保持氣機相對平衡的作用,近年來也常用于兒童慢性咳嗽的輔助治療中。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7.6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1.40%(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IgG、IgA、IgM 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日間咳嗽積分、夜間咳嗽積分和總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證實了三拗湯加減聯合調肺運脾推拿法可有效改善慢性咳嗽患兒的免疫功能,減輕過敏反應,緩解咳嗽癥狀。究其原因主要是,三拗湯加減方中的麻黃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桔梗具有祛痰排膿、宣肺利咽之功效,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潤腸通便之功效,白前具有祛痰止咳、宣肺降氣之功效,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理氣寬中之功效,荊芥具有解表散風、散瘀止血之功效,陳皮具有健脾開胃、燥濕化痰之功效,制半夏具有止咳化痰、消腫止痛之功效,甘草具有調和諸藥之功效。諸藥合用,并隨證加減,共奏散寒宣肺、化痰止咳之功效,故能有效減輕患兒的咳嗽癥狀。在此基礎上,輔以調肺運脾推拿法治療,推左右肺經,能夠排出體內濁氣,起到宣肺止咳、開胸順氣的作用;推左右脾經,能夠起到健脾和胃、補益氣血、化痰止嘔的作用;從龜尾至頂進行捏脊,能夠恢復經絡的良性傳感,起到調和陰陽、健脾理肺的作用,進一步增強臨床療效。此外,調肺運脾推拿法還能改善患兒體質的偏頗,有效調節患兒的免疫系統,進而改善患兒的IgG、IgA 及IgM 水平[15]。
綜上所述,三拗湯加減聯合調肺運脾推拿法治療兒童慢性咳嗽療效顯著,能有效改善患兒的IgG、IgA、IgM 等免疫指標,緩解咳嗽癥狀,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